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v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1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要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基石,是创新人才的思维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写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问题可能要比问题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逻辑或实验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精神,应该成为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学会答题”,而不再注重教学生“学会问题”。对于师生而言充盈耳边的是“标准答案”,答题要有规范和模式,学生变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授人以渔”成了事实上的空谈。在中西方教育的研究对比中有位专家曾说:“在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的学生,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问”之路扫清心理障碍
  “怕老师”是每一个学生的从他成为学生之日起就几乎克服不了的一种心理倾向。为了从心理上摆脱或者克服这种隐形负面情绪的控制,每次在新班级组成的第一节化学课上我都要向学生介绍下面的一段话:要想学好化学,首先你要和我这个化学老师做朋友;再者你要学会把你所有的疑问无论大小、难易向我提出来,我保证不会说“这么简单你都不会”“我讲过多少遍了你还不会”“你笨死了”等这样有损学生自尊的话。在以后的教学中上述内容还要不断重述,将我的师亲形象不断强化,已达到消除或尽可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的目的,充分利用“亲其师信其道”,为学生的“问”之路骚情心理障碍。
  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敢发问,究其原因有心理素质差,发言时心慌胆怯;害怕别人笑话;不积极思考无问题可问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数同样是心理在作怪。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得先创设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人格上获得自由,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上、课下都应充分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更不能予以无情驳斥。
  对于任何学生任何时候提出的问题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为他们下一次还“敢于发问”铺平道路。没有心理障碍的“问”,更能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张开“问”的嘴,迈开“问”的腿,增强问的热情,提升问的力度,也为问的深度发展提供了空间可能。
  二、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为“问”之路提供信心准备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教学土壤。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即使自己产生了一个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怕影响自己的权威、怕打乱教学程序,教师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学生只有一味接受,于是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破除这种“习惯意识”,首先就要营造融洽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为“问之路”铺平健康平台
  传统教學“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不会给学生预留多少“问”的机会,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更不知从何问起。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为问题的解决找到合理的途径,形成问题意识进而为创新能力的素质培养提供有机的养料。例如:在讲解“盐类的水解”这一高中阶段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难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的溶液是否显中性呢?”以问为导,进一步设疑“要证明溶液显什么性,最好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得出事实结果:CH3COONa溶液显碱性,NH4Cl溶液显酸性,NaCl溶液显中性。为了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我接着设计了一系列有浅入深,富有启发,层层递进,直至揭示到本质的问题:①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过程?有没有电离平衡?②CH3COONa溶液存在那些离子?③CH3COONa溶液显碱性,能说明什么问题?④结合CH3COONa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平衡过程,分析[OH—]>[H+]的原因可能是什么?⑤到底是什么原因使CH3COONa溶液的[OH—]>[H+]?⑥CH3COO—是这个阴离子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还有哪些类似阴离子也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⑦CH3COO—是这个阴离子,阳离子会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请列举。⑧你能由此分析得出盐类水解的本质吗?⑨你能总结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关系规律吗?举例说明哪些盐溶液能显酸性?哪些能显碱性?哪些能显中性?⑩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描述盐的水解过程吗?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层层递进,最终让同学们对盐类水解本质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易忘记,即使忘了,还可以自己进行推理,这样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体验到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乐趣,提高了问题探索的能力。
  四、利用学生好奇心,为“问”之路架起腾飞的翅膀
  好奇是创新的动力,好奇是探索欲望的源泉。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化学实验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为学生能主动发问、主动探究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借此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本身产生好奇心。教学案例:在探究Fe2+与Fe3+的相互转化时,为了激发学生欲望,我将演示实验设计成魔术表演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个干净透明的空矿泉水瓶(预先用NH4SCN溶液润洗内壁),向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瓶的几乎呈无色的FeCl3稀溶液,无色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拿起具有神奇魔力的瓶盖(预先放置一片维生素C片)盖上,充分震荡,血红色消失;将此溶液的一半倒入另一空矿泉水瓶(预先用H2O2稀溶液润洗),血红色重新出现。这个实验魔术无色溶液与血红色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极大冲击了学生的视觉,好奇心推动着学生努力寻找魔术的谜底。让发现——探究——求证——释疑之路学生走得既稳当又充满激情。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越来越少地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学会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学会发现和思考,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教师在学生思路堵塞时起到点拨的作用,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民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顺利就业的重要举措,积极研究双语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提升民族学校双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就民族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双语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期望为广大民族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学校 双语教学 思路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4;H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摘要】初中英语是整个英语学习阶段中比较关键的一个过渡时期,尤其是经历了小学的最基础的入门知识后,初中开始接触一些语法,听力,阅读等难度较大的英语训练,更讲究技巧方面的学习,因而初中英语的学习对后面英语的深入发展具有很关键的作用。初中英语学习包括阅读理解,选词填空,听力,作文。每一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写作,很多学生在做选择题时没有问题,但一旦涉及到自己动手写就不行了,英语写作是对结合语法运用
【摘 要】 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任务,班级教学管理工作能否顺利高效开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班主任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对班级整体进行优化安排,处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有效引导学生,使其得到德智体们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顺利实施。本文探讨了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摘 要】 许多学生学语文怕写作文,甚至谈“文”色变,一写作文们的作文要么像记流水账,要么空洞无趣,干巴无味其实写作文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如果你博览群书,再掌握些写作技巧,就很容易了,甚至会把写作当一件乐事。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拟个新颖贴切的好题目,写个扣题的好“凤头”,构思出表达主题的好材料,运用一些美的语言,细致描写关键的细节,最后收一个深化主题的“豹尾”,这篇作文基本是无可挑剔的佳作了。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08-01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积
【摘 要】科学课的教学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它力求体现的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磨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既要有科学课的结构、科学课的层次、科学课的活动设计,更要有科学课的语言。  【关键词】科学 课堂 教学 语言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99-01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83-0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明天和未来,他们的成长、成才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明天和未来。本文在充分调查怀化市某中学的基础上,就普通高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做一些思考和探究。  一、青年教师队伍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何教学中培养的空间观念与能力,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CT,核磁共振,机器人,电视,传真等技术,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观念是几何形体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空间观念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几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水平。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