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入环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我们需要优化的重要部分,也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引线作用。课堂引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何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引入方式?本文列举了我们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七种课堂引入方式。
【关键词】课堂;引入新课;方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等这些俗语都是生活中经常用来描述事情开始的重要经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中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导入环节”,合理而巧妙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想要进一步探究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聚焦课堂,在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在新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堂兴趣导入方式,精心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下面就本人在平时教学时常用的课堂引入做一个归纳,仅供参考。
一、开门见山引入
“开门见山”的本意是说话或写文章时直接切入主题,不拐弯抹角,由此引入开来。开门见山引入是教师在开始讲授新课之前直接将本节课要学习的标题展示给学生,大多是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发学生接触新知识之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从而促使学生在“了然心中”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了解本节课学习新知识的基本要求。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向学生直接出示新课标题,这样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六年级下册 的百分数(二)折扣时,课件出示一些商场商品打折的广告信息。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商品打折销售的信息,“打九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商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销售方式?生1:售价是原价的90%。生2:商家为了吸引客源,提高销量。师:你有买过打折的商品吗?你想买到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吗?生3:想。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折扣问题。
二、悬念引入
课的伊始,教师巧妙地创设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时,教师用课件先出示:“小红今年12岁了,过了12个生日,可小丽今年也12岁,但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产生了想一探究竟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复旧引新引入
数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创设有助于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的情境。教师可以用提问题、叙述故事等方式,产生新旧知识的对比联系点,进而达到温故而知新,这种由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连贯,是教师较为常用的引课方式。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引入。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減法,请大家迅速说出老师手中题卡的答案。(题卡) 57—5 36—4 29—3 。生:(分别回答。)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题卡,(出示) 25—7,这与刚才算过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被减数25中,个位5不够减7。师:你的观察能力真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四、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创设的情境枯燥无味,缺乏新意,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三年级“周长的认识”。
师:有一次,老师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景:瞧,课件播放(一只蚂蚁沿着石凳凳面的边沿爬一周),你能说说蚂蚁在干什么吗?生1:蚂蚁沿着石凳凳面的边线爬了一圈。生2:蚂蚁沿着石凳凳面的边线爬了一周。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蚂蚁绕着石凳凳面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石凳凳面的周长。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周长”。板书:周长。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观看动画蚂蚁绕石凳凳面一圈,使学生对周长产生好奇,为后面学习周长的概念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动画演示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境,直观地揭示所学知识与客观事物的联系,让学生从中获得较深的感知,为教师接下来引入新知奠定了基础。
五、类比迁移式导入
类比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采用与已学知识进行类比而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类比方法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去推出新知的思路。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将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迁移到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种类比迁移式导入常用在空间与图形、数的计算教学课堂中,是发展学生空间与图形、数的计算教学这一核心素养良好题材。
六、实物演示导入
实物演示导入,即教师利用一些实物、教学用具等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借此巧妙地导入新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数学的部分学习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抽象思维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实物演示导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如教学“圆柱与圆锥”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圆柱、圆锥形实物(饮料罐、茶叶同、漏斗、喇叭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一系列的活动,他们从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这些实物模型的主要特征。这样一来,通过这些实物模型的演示,不仅能吸引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圆柱、圆锥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教师在顺利完成新课导入的同时,又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好了铺垫。
总之,课堂导入要激励、唤醒、鼓舞,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导入中丰富教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终充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课堂教学导入更具启发性、针对性、创新性以及简洁性,让导入成为整个课堂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陈书涛,韩磊光,戴勇.如何实施分层评价与分层矫正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7).
[2]林碧珍.给小学数学教师的46条建议[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词】课堂;引入新课;方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等这些俗语都是生活中经常用来描述事情开始的重要经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中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导入环节”,合理而巧妙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想要进一步探究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聚焦课堂,在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在新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堂兴趣导入方式,精心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下面就本人在平时教学时常用的课堂引入做一个归纳,仅供参考。
一、开门见山引入
“开门见山”的本意是说话或写文章时直接切入主题,不拐弯抹角,由此引入开来。开门见山引入是教师在开始讲授新课之前直接将本节课要学习的标题展示给学生,大多是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发学生接触新知识之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从而促使学生在“了然心中”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了解本节课学习新知识的基本要求。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向学生直接出示新课标题,这样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六年级下册 的百分数(二)折扣时,课件出示一些商场商品打折的广告信息。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商品打折销售的信息,“打九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商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销售方式?生1:售价是原价的90%。生2:商家为了吸引客源,提高销量。师:你有买过打折的商品吗?你想买到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吗?生3:想。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折扣问题。
二、悬念引入
课的伊始,教师巧妙地创设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时,教师用课件先出示:“小红今年12岁了,过了12个生日,可小丽今年也12岁,但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产生了想一探究竟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复旧引新引入
数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创设有助于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的情境。教师可以用提问题、叙述故事等方式,产生新旧知识的对比联系点,进而达到温故而知新,这种由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连贯,是教师较为常用的引课方式。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引入。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減法,请大家迅速说出老师手中题卡的答案。(题卡) 57—5 36—4 29—3 。生:(分别回答。)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题卡,(出示) 25—7,这与刚才算过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被减数25中,个位5不够减7。师:你的观察能力真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四、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创设的情境枯燥无味,缺乏新意,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三年级“周长的认识”。
师:有一次,老师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景:瞧,课件播放(一只蚂蚁沿着石凳凳面的边沿爬一周),你能说说蚂蚁在干什么吗?生1:蚂蚁沿着石凳凳面的边线爬了一圈。生2:蚂蚁沿着石凳凳面的边线爬了一周。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蚂蚁绕着石凳凳面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石凳凳面的周长。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周长”。板书:周长。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观看动画蚂蚁绕石凳凳面一圈,使学生对周长产生好奇,为后面学习周长的概念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动画演示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境,直观地揭示所学知识与客观事物的联系,让学生从中获得较深的感知,为教师接下来引入新知奠定了基础。
五、类比迁移式导入
类比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采用与已学知识进行类比而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类比方法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去推出新知的思路。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将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迁移到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种类比迁移式导入常用在空间与图形、数的计算教学课堂中,是发展学生空间与图形、数的计算教学这一核心素养良好题材。
六、实物演示导入
实物演示导入,即教师利用一些实物、教学用具等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借此巧妙地导入新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数学的部分学习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抽象思维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实物演示导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如教学“圆柱与圆锥”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圆柱、圆锥形实物(饮料罐、茶叶同、漏斗、喇叭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一系列的活动,他们从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这些实物模型的主要特征。这样一来,通过这些实物模型的演示,不仅能吸引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圆柱、圆锥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教师在顺利完成新课导入的同时,又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好了铺垫。
总之,课堂导入要激励、唤醒、鼓舞,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导入中丰富教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终充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课堂教学导入更具启发性、针对性、创新性以及简洁性,让导入成为整个课堂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陈书涛,韩磊光,戴勇.如何实施分层评价与分层矫正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7).
[2]林碧珍.给小学数学教师的46条建议[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