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作业下的展示性评价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课改的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多元作业就是顺应新时期的产物,它给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如何评价多元作业,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张扬个性,感受快乐,体验成功,这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多元作业;展示性评价
  一、展示性评价的性质与意义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不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给学生搭建一个施展本领的舞台,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领悟语文的魅力,施展自己的才干。新课程改革也对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主动掌握评价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全面反思,使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展示性评价是一种鼓励学生、展示自信和成功的评价教育。其评价的意图不在比较或“攀比”个体差异在群体中的位置,不在给学生排序分等,而是旨在通过激励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在动力,促进学习,唤起发展的潜力,从而在更深刻的心理背景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定是期末出一份卷,以此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的评判方式有失公允,内容单一刻板,被评价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很难真正考查出学生的真知,往往因为一锤定音而误判了学生的能力和潜质,不少学生因为考试的焦虑而发挥失常,从此打上“我不行”的心灵烙印,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示性评价告诉我们: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这种评价,点燃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是学生的学习灵感,它是新型教育理论实施的“灵魂”。
  二、展示性评价的方式与途径
  展示性评价是强调引导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的进步,是以教学实践过程和结果为评价范围,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书面和非书面的全部成果为评价内容,把它们展示出来,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种评价,它本身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实效性的特点,而师评、生评、互评、家评则“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一)师评重在点拨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点”,即指点迷津,“拨”,即“拨云见日”,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智能。教师的点拨在于“巧”、在于“精”,在新旧知识关联处、在重、难点知识关键处、在学生疑惑、争论处,巧设坡度,适时引领,就能帮助学生寻找到思维的突破口,排疑解惑。
  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琐碎的“问”、简单的“答”,这种无营养的课堂教学往往错失了点拨的良机。《中国教师报》曾刊登过题为《聚焦“小语病”》的特别报道,文中引用这样一则案例:小學语文教师正在上《乌鸦喝水》,请看课堂现场对话——
  教师:乌鸦的前面是什么?
  学生:瓶子。
  教师:瓶子里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表扬:你们真棒,咱们继续。
  学生回答:水。
  教师表扬:你们真棒,咱们继续。
  教师问:水多吗?
  学生回答:不多。
  教师问:乌鸦喝到水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频频颔首,重复一遍:没有,真棒!
  这名教师的两次评价分别“你们真棒,咱们继续”“没有,真棒”这样含糊其辞的评价,根本没有起到促学的作用,为无效评价。教师应当巧设疑问,适当点拨,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向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之中,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课堂教学中师评要恰当到位,要依据学生的表现或对文本的理解,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切忌空洞、单一的“你真棒”,既要有深度广度,又要客观灵活,重在激励启发。
  (二)互评重在反馈
  在倡导语文多元化教学的今天,多元化作业的布置与展示也富有深义,它丰富了教育的视野,扩大了教学的外延,以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形式,提升了教育的内涵。在多元化作业的背景下,生动活泼的教学评价,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而生生互评则是美丽的火种,它可以引燃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让语文教学这个生态之池,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我常常在展示型的教学中引进“生生互评”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我引导学生从尊重的角度出发,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学会欣赏同学的作品,并做出及时的评价,评优点、指不足、提建议、谈观点,真正使生生互评成为有效展示、共同对话的“催化剂”。
  在教学《走进信息世界》这组课文时,我以“综合性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收集古代与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今古之间的差异,制作表格记录下来;第二步在家庭生活中展开调查:你的家人在一天中通过哪些渠道获取信息,小组通过分析有关调查数据得出结论:现代社会人们主要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图书馆、以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获取主要信息;第三步在社会生活中展开调查: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调查小组综合各种收集到的资料后进行了小组汇报。学生们还以互助组的形式学习课文中的有关文本,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交流各自的学习体验,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定主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所有信息资料都由学生自行查找、筛选,他们建立起自己小小的信息库,以剪报、摘抄、拍照、档案袋等形式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比对,全班同学可以共享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最后,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电视与网络是否双刃剑?现场气氛活跃,思维的火花、观念的碰撞让学生们再一次从活动中获得了宝贵的成长。这是一次让学生们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活动,评价的过程动态、透明、自主、和谐,通过展示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教学目标最终达成。活动结束,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小组评价表,要求小组成员本着事实就是的态度给其他成员填写表格,目的是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附表格)   (三)生评重在反思
  在执教《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这组课文后,我布置了一项开放性的作业: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赞颂和热爱。四年级的孩子对生命热爱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甚至有些茫然,我在授课前做了大量的铺垫,从观察墙角、石缝里的种子发芽、到汶川地震中“猪坚强” 故事的讲述、再到身残志坚的勇者事迹的报道,让学生对“生命”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再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具体感受生命的坚强美好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最后学生各自以精彩的方式完成了我布置的作业:有的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了“你的名字叫坚强”PPT,展示生活中身残志坚的真人真事,有的学生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生命 生命》读后感,有的学生观察小草、小蚂蚁等生活中的“小角色”如何顽强生存并写成作文,有的根据报道写下“非典时期”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还有的学生有感于身边热爱生命、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写下有生命色彩的《我的爸爸是警察》《老师》《种花的人》等感悟篇……展示活动结束后,我给学生发了自我评价表(附表格)。这次活动主题鲜明,形式生动,学生从同伴的评价中肯定了自己的成绩,同时也听取了组员的意见,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感悟了方法,收获了进步,通过回顾与反思中肯地对自己进行了评价。活动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这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四)家评重在促进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需要激励,激励性的评价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而这种激励,既来自于老师,也来自于家长,有家长参与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开放式的语文教学中,我重视发挥家长的作用,有了家长的指导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目标性、实效性。通常在开放性实践活动总结这一环节,我都会发动家长们共同参与评价,使评价更为人性化。(附表格)
  多元化作业下的展示性评价,打破了原有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型的學生、家庭、教师等评价主体,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找回了学习的自信,从而构建了师生和睦相处、积极向上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仅是教师的觉醒,更是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聚焦“小语病”[N].中国教师报,2012.
其他文献
不知从何时开始,见义勇为、守望相助等美好憧憬似乎悄悄地从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淡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知不觉地成为现代人的处世方式,冷漠似乎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生活中、媒体中不时充斥着各类由于社会人的冷漠导致的惨痛事例。也许,我们会感到无比困惑: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我们身边的人会如此冷漠?在我看来,这一切皆源于教育的缺失,尤其源于对“高分低能”社会接班人的盲目培养。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不
【摘要】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是摆在每一位授课者眼前急切破解的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敢于大胆改革和尝试,以求课堂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有效课堂;途径;实效  实施有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其最为核心的环节,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探究、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被广泛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目标导向,创设情境;呈现情境,激发兴趣;翻转预设,深度探究;升华情境,价值引领;延伸情境,回归生活”的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策略“五步法”。本文就此浅谈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对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深度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面临着不断改革的新型教育理念下,今天,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关爱学生,严慈相济,做一名“慈母型”的教师;其次要博览群书,既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多才多艺,做一名“多功能型”的教师;其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型”教师。  【关键词】 学生的良师;严慈相济;多才多艺;以身作则  2001年,我走上了梦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行业。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思想、品德育人课,为带给学生更多真实的情感体验,就需要通过生动的网络影像将学生带进逼真的教学场景,使品社课堂容量得到拓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粤教版;妙用网络;拓展容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发散,性格好动,如若在课堂上用枯燥的语言介绍课本内容,即使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学重点,也无法将使学生全神贯注、领会于心。
【摘要】童话在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童话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童话;多维;情景;阅读;表演  童話具有丰富的幻想,奇特的情节,优美动人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教学时应根据童话的特点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面对那些沉迷网络的“花朵”,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戒除“网瘾”,回归正轨。本文针对中学生存在的“网瘾”问题,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戒除网瘾;网络游戏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益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中学生都对网络感兴趣,特别是网络游戏。笔者通过对八年级一个班52名同学做了问卷调查,发
【摘要】作为国际常用的十种阅读策略之一,预测不仅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还有助于快速捕捉所需要的信息。常用预测策略,能启动积极思考,促进后续阅读与学习。指导学生掌握预测策略,从书名、封面、插图、主人公等方面展开预测,能帮助学生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养成整本书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整本书;预测;导读  从叶圣陶先生“读整本书,养成读书习惯”的主张到当下语文课标“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整本书阅读的重
本报综合消息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了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合同文本不规范、预付费过多、退费困难等。为维护校外培训市场秩序,促进校外培训市场健康发展,保障培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引导和规范培训合同当事人签约、履约行为,近日,广东省教育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广东省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并予以印發。合同适用于培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重要方面是辐射热交换。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力状况,温度分布规律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点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