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恐龙密码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ffhvkn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出世,却知道它们在6500万年前灭亡;1824年,人类发现了它们的一块化石,到今天古生物学家找到了它们身披羽毛进化成鸟的一丝迹象。
  恐龙让无数人为之着迷,更诱惑着古生物学家为之探秘一生。
  
  征昆明西边8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因恐龙而出名的禄丰盆地,因为在这个盆地里先后发现了上百头恐龙的骨架。
  1995年的7月,禄丰川街老长箐村的村民在山上发现了一段恐龙的脊椎骨,立刻告诉了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的工程师王涛。
  王涛说,来到山上,首先看到的是侏罗纪早期的禄丰龙化石,在距离大约100米左右的地方还发现了与禄丰龙不一样的化石,当时没敢动,只是简单地扫了一下。
  禄丰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它的前肢较长,不像是典型的两足行走类的恐龙,推测禄丰龙可能具有有限的四足行走能力。它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有的吃湖边或沼泽周围森林里的植物,有的可能吃水里的小动物。那么王涛看到的跟禄丰龙不一样的化石又是什么龙的呢?
  王涛说,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始了抢救性的发掘,很快就挖出了一些腿骨、尾椎等恐龙化石。
  董枝明研究员与恐龙打交道近50年,对恐龙很有研究,他甚至可以根据恐龙的一块骨头,就能判断其大体在哪个省、哪个地区、哪个盆地,应当是什么时代的。这次,他对在禄丰发现的恐龙格外关注。(图1)
  董枝明指导王涛他们继续发掘,恐龙遗骨不断地暴露出来,依稀可以见到它们丧失生命时的形态,原来这里的恐龙,一条是吃植物长大的川街龙,另一条是食肉性恐龙,董枝明命名为金时代龙。
  从保存的状态看,好像是金时代龙咬住了川街龙,它们是争斗而死?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恐龙的遗骸埋藏在禄丰盆地特有的红色土壤中,在这里,董枝明看到了恐龙的世界。
  董枝明手指着这个红土剖面说,这是一套很完整的侏罗纪(地层)剖面。下禄丰组,产禄丰龙动物群;上禄丰组,产中侏罗的川街龙动物群;再向上,这套很红很红的,产晚侏罗的马门溪龙动物群;到了山的顶部,这点残存的很厚的砂岩,是白垩纪早期的,产鱼化石,在这里,我们还没有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灭绝是在6500万年前,侏罗纪是距今2亿年到1.45亿年,这时期正是恐龙的繁盛阶段,为什么这里的恐龙却大批地死去了呢?
  在川街遗址中先后出土了近30具恐龙的个体。从发现的数量看,肯定不是川街龙和金时代龙争斗死亡,那是什么威胁了它们的生存呢?
  董枝明说,恐龙为什么灭绝了,有很多说法,最占优势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死亡。为什么恐龙死了?为什么有的动物没死?例如和恐龙同时代的鳄鱼,还有很多生物留下来了。有人做过调查统计,结论是大型的动物死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小的、灵巧的个体。
  从遗址里发掘出来一个庞大的恐龙骨架,它的前肢高6米,身长27米,名字叫阿纳川街龙。阿纳川街龙脑袋很小,脖子特长,它生长在侏罗纪中期,这种巨无霸一天可能要吃上千斤的嫩枝鲜叶,才能维持它巨大身体的活力。(图2)
  这群庞然大物为什么会群体死去呢?董枝明带领王涛他们一边发掘一边研究推测川街恐龙死去的原因。
  禄丰恐龙的密码让董枝明着迷,国内外凡是恐龙藏身的地方,同样诱惑着董枝明去探访、发掘,内蒙、新疆以致北极,他都去过。
  董枝明是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毕业的,1962年开始研究恐龙,他的老师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
  1938年,杨钟健在云南禄丰发现了禄丰龙动物群,并将中国第一条完整的恐龙骨架——许氏禄丰龙在重庆展出。之后,杨钟健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恐龙的机构,就是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图3)
  由于喜欢恐龙,让学生时期本不爱读书的董枝明开始爱读书了;由于喜欢恐龙,让拿过上海大学生运动会冠军的董枝明,以优秀的身体素质投身到发掘恐龙的野外考察中。
  董枝明参加中德古生物及地层科研考察队,来到新疆奇台准格尔盆地,在化石森林东南约5公里的小魔鬼城地区,发现了30多块恐龙化石,它们分属于3条恐龙。
  董枝明根据这些化石判断,它们可能是肉食性恐龙,最大的有20多米长。
  董枝明带领中加考察队,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发现了一个恐龙坟场,这里埋葬着身体较小的甲龙。
  一个窝里有7只幼小的甲龙,这说明甲龙可能是群居的。有的张着口朝前挣扎,有的抬着头,有的看上去恐惧绝望,它们到底遭遇到什么厄运呢?
  董枝明他们推测,在67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某个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大的甲龙可能逃了出去,幼小的没能逃脱。一场沙尘暴,将这些死去的恐龙埋在沙漠下,最终成为化石。
  在野外,董枝明不断地发现恐龙化石,还想尽一切方法保护恐龙化石。
  董枝明说,有一次我们研究所和伦敦大英博物馆搞了一个联合考察,地点选在四川。我们小组来到四川自贡的大山铺,寻找发掘点。然而,这个地点被一个单位征用,作了他们的停车场。
  3年前,董枝明曾来过大山铺,当时修路暴露出一丝动物化石的迹象,董枝明发掘到一条蜥脚类恐龙化石。这次重访大山铺,情景出乎董枝明的想象。
  董枝明说,出土的恐龙化石遍地都是,仅10天,我就收集了一二十吨恐龙化石。对此,我有两点感触:第一,这么好的研究恐龙的材料,工人们随便把它堆在那里,这是由于我们没有做好保护恐龙化石的普及教育,我们应把它的价值告诉群众。第二,这么好的材料,当地政府没有管。
  董枝明他们即时把在大山铺发现的有关恐龙化石的情况,报告给研究所领导和地方政府。
  董枝明说,当时我们找到在白贡工作多年的焦政副市长,他非常支持我们,决定把大山铺这块地方留下,重新给停车场划一块地皮。
  四川自贡大山铺的恐龙遗址得救了。之后,在这个遗址共出土了近200具恐龙骨架,上万块遗骨化石,而且现在还有1000多平方米遗址没有发掘。这些恐龙化石轰动了恐龙学界,国家在这里建立了“自贡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馆成为世界三大恐龙田野博物馆之一。(图4)
  天府峨嵋龙,一种体型庞大的植食性恐龙,它四肢粗壮,头较小,脖子很长,可以轻易够到高大乔木的叶子。为纪念大诗人李白,董枝明给这个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剑龙起的种名叫太白华阳龙。它背上有两列骨板,肩部长有一对巨大肩棘,尾部也有刺,这是剑龙的防身武器,可以抵御掠食者的攻击。
  白贡有9种恐龙的名字是董枝明起的,这给庞大的恐龙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为了寻觅恐龙,董枝明几乎走遍了世界五大州有名的恐龙化石产地,并两次到北极寻找恐龙的踪迹。   第一次到北极,董枝明和考察队员们没有找到恐龙化石,当他们再次踏上极地冰雪的时候,董枝明说,我有幸在大约北纬83度的地方找到了两块化石,可惜不是恐龙,是苍龙,一种海生爬行动物。当时随行的加拿大人告诉我,这可能是地球最北部的脊椎动物化石了。
  不知道是恐龙根本没有到过北极,还是它们躲藏在冰雪的下面不想和人们见面,不过在北极还有一件事让董枝明难忘。
  董枝明说,在北极,在国旗下工作,我感到很自豪。
  这个自豪源于中国的恐龙研究。
  20世纪初,基本上是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在中国发掘恐龙化石,得到的标本材料多数运往了国外;今天中国不仅有了专门研究古脊椎动物的机构和人才,恐龙的研究成果更是让世界瞩目。
  董枝明说,现在我们有6个恐龙专业博物馆,5个恐龙化石保护地,中国的恐龙已经有170多种,粗算,中国大体上占有1/5的恐龙。2007年,美国人皮特·道森说,中国的恐龙已经是No.1(第一)了。
  董枝明说,恐龙个头大,又吸引人,它本身仍有很多谜团需要解开,比如恐龙怎么死掉的?为什么灭绝了?它怎么进化成鸟的?它为什么长这么大?它吃什么,是不是得了激素病?脑垂体过大了?还有恐龙如何生蛋?它的蛋怎么孵化?为什么有的地方有恐龙蛋没有恐龙骨架,有的地方有恐龙骨架没有恐龙蛋?这些都促使我们研究解密。
  董枝明在解读恐龙密码的同时,还传播恐龙知识。例如王涛,16岁就跟着董枝明,从一点专业知识都没有,到现在能独立完成恐龙的发掘、装架等工作。
  珍贵的双嵴龙化石,全世界仅有三具完好的骨架,两具在中国。从它口中长满的利齿和短小的前肢判断,双嵴龙是侏罗纪早期的肉食龙类。著名的中国双嵴龙化石就是王涛发现的。(图5)(图6)
  董枝明深感普及恐龙知识的重要,当一本本关于恐龙的科普读物与读者见面的同时,禄丰川街遗址的发掘也有了进展,新的化石出现让董枝明推测出川街恐龙的死因。
  董枝明说,我们认为是一次灾难性的大洪水,把这些恐龙冲到了一起。为什么说是洪水呢?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恐龙,还有乌龟,还有鱼化石,说明它们死在水底。
  这些恐龙的大腿骨在水中下沉的时候都有方向性,为什么?现在根据地层学的研究和埋藏学的研究,洪水是从西北来,向东南流。1亿5千万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这个地点,称它为川街恐龙山,也叫川街恐龙大墓场。
  今天,川街恐龙大墓场和禄丰盆地出土的近70具恐龙骨架,收藏陈列在云南禄丰“世界恐龙谷遗址馆”内,静卧的遗骸,壮美的骨架,残缺的局部,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它们蕴藏的奇特故事。(图7)(图8)
  年已七旬的董枝明,没有忘记在这个真实的侏罗纪公园里给孩子们开辟一个科普乐园,让他们感觉自己也回到了侏罗纪时期,在娱乐的同时,做恐龙的朋友。
  董枝明说,要把一年有120万人参观的“世界恐龙谷遗址馆”变成一座国家地质公园。
  董枝明还想在“世界恐龙谷”中再建一个和孩子们互动的发掘现场,让更多的人体验发掘的过程。
  董枝明的老师在禄丰开了一个好头,作为董枝明自己的人生,作为恐龙的事业,他想在禄丰划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通过研究恐龙的演化,可以了解到亿万年前整个地球生物的进化历史和生物灭绝的过程,这对保护我们的环境,对人类自身的生存都很有好处。
其他文献
每次飞行前,宁静的机场休息室里,突然会变得热闹起来。他们中既有飞行员,也有工程技术人员。两种不同身份的人,为什么会聚在一起,他们又在议论什么呢?  原来这里是我国的一个飞机试验基地。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和飞行员们,承担着我国新型飞机的试飞任务。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张克荣说,现在的飞机是很复杂的高科技产品,在研制的过程中要有试飞的程序。由于参加试飞的飞机,是根据理论设计制造的产品,不一定完
期刊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上演了一场美轮美奂的灯光秀,它的视觉冲击力为世人留下了长久的记忆。绿色、低碳、环保,第一次成为灯光照明的主角。(图1)  位于浦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法国罗阿大区案例馆门前,开满五颜六色的玫瑰,其实这些玫瑰和中国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几百年前,中国把月季,还有其他一些鲜花品种,沿着丝绸之路运到法国,和当地的玫瑰嫁接。这次世博会,法国把51种有着中国血统的玫瑰,重新送回它的家
期刊
提起飞碟,人们总会联想到外星人。因为UFO表现出来的超智慧科技让人叹为观止:它可以突然快速移位、直角转弯、垂直起降、高速行进、空中骤停等,这些都是现代人类科技无法做到的。所以,UFO那神秘莫测的现象让人无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发现闪光的大型圆盘飞行物,英国侦察部门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UFO”(英文不明飞行物的缩写),从此,UFO或飞碟的大名日益为世人所熟知。(图1)    UFO对人们来
期刊
话说今天的陕西省有一条河叫渭水,是黄河的支流。商朝末年的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人来到渭水边钓鱼。与别人不同,他鱼竿上的钓鱼钩是直的,鱼钩上也没放鱼饵;更奇怪的是,他不把鱼竿放进水里,而是举在半空中,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负命者上钩来”,就是说,不要命的就来上钩吧。这位老人就是姜子牙。(图1)  当地人看到姜子牙钓鱼这副怪模样,纷纷议论,都觉得太可笑了。这个直钩钓鱼的怪事就在当地传开了。  渭水一带
期刊
张艺谋的变通能力,众所周知,不论是题材的与时俱进,还是影像风格的探索求新,张艺谋很好地诠释了“变”与“不变”的关系,不断地变化成了他不变的追求。张艺谋的变化之多不仅在中国影坛,即使在世界影坛也是罕见的,他对流行趋势的把握和流行文化的借势,更为他的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  1951年出生,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摄影师从影,1987年首次执导电影便一飞冲天,从而开启了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奇迹,
期刊
在我国河北省最北部,有一个地方叫作木兰围场,它是公元1681年清朝皇帝康熙在这里设置的一个大型皇家狩猎场。木兰围场的称呼,是满语和汉语合音而成,木兰是满语,汉译为哨鹿,就是猎人利用长哨模仿公鹿求偶的声音,引诱鹿群并猎杀的打猎方法。而木兰围场当时主要猎杀的鹿,是一种极其珍贵的鹿:麋鹿。(图1)  2010年6月25日,木兰围场少了往日的宁静,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人群。而围场中那些久别故土的麋鹿,对这
期刊
这篇文章取材于英国记者马克·林纳斯的《6度的变化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一书,林纳斯凭借科学研究和计算机模型的测算,推测出地球温度每上升1度,直至上升6度时,会造成怎样的恶果。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对未知未来的猜想,它科学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考察。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这篇科学探索文章中得到启示。    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坎昆气候大会的召开,让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迅速升温。  今天的地球正发生
期刊
1909年的一天早上,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抚顺煤矿的苦力们,和往常一样在作业场开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突然有人发出一声惊叫,“着火了!着火了!”原来是一个工头抽烟时随手扔掉的火柴,点燃了覆盖在煤层上面的石头。    这种“能燃烧的石头”,很快被送到满铁中央实验所,经过实验研究,日本人惊讶地发现,这种叫油母页岩的石头经过干馏后,可以提炼出自身重量5%左右的石油。  这个发现让石油资源匮乏的日本人欣喜若狂
期刊
红薯长在树上;果树种在盆里……到底什么机理创造出这些神奇?不远的将来,它们能否融入我们的生活?  工人们站在工作台上,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在采收吊在空中花盆里面的红薯。  红薯怎么挂在空中?而且结在如同树一样的植株上呢?(图1)    奇怪,红薯根并没有长在土里,而是长在一个木盆里。木盆里没有一粒土,却是类似水样的液体。(图2)  水中红薯根系密密麻麻,却找不出一个红薯。红薯应该结在根上,这到底是怎
期刊
人类的祖先来自海洋,很久以来,海洋,尤其是深海,一直是人类探寻的未知领域。由于它水深数千米,甚至上万米,常年处于黑暗状态,所以曾被认为是荒蛮之地和生命禁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深海也像陆地一样丰富多彩,它有海盆、海沟,有海底山脉,还有神秘未知的海底生物。我国的科学家,也一次次地挺进大洋,探寻海底世界留给人类的一个个未知。  2011年1月23日,离春节还有10天,人们已经开始置办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