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拥抱都是诀别:拆弹英雄于尚清的别样爱情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b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烧炉子追到老婆,转业成了“修理工警察”
   1956年,于尚清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农村,广袤的黑土地赋予了他硬朗的身板和温厚的性格。19岁入伍后,于尚清不仅是团队里唯一能搬得动卡车轮胎的“大力士”,还是出了名的修理能手,大到汽车、摩托车,小到收音机、手电筒,他啥东西都能摆弄。因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7年辽宁抗洪救灾中两次荣立三等功,入伍4年后,于尚清晋升为排级干部。
   1981年,25岁的于尚清回家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了齐齐哈尔市的工厂女工杜长君。女孩小他几岁,美丽善良。于尚清对她颇有好感,却又不懂浪漫的追求方式。
   听说刚上班的城市女孩杜长君不会烧炉子,经常在深夜冻醒,于尚清就每天自告奋勇地踩着自行车,从家中赶到几十里外的城里帮她生炉火。即将回部队时,他又耐心地教她,如何在天气潮湿的情况下点火烧炉子。俩人一遍遍填柴、引火、放煤块,再弄灭了重来……经过多次努力,满身煤灰的于尚清终于开心地宣布:“你出师了!以后师傅不在身边的日子,你也不会受冻了!”
   而与房间里的气温同时提升的,还有杜长君对于尚清的好感。情窦初开的杜长君,渐渐与多才多艺的“兵哥哥”坠入了爱河。
   经过一年多的两地鸿雁传书,1983年春天,两人终于步入了婚姻殿堂。于尚清家境不好,没送过妻子什么像样的礼物。倒是月工资42元的杜长君,在结婚时送给他一块100多元钱的上海“星海”牌手表。
   1999年,43岁的于尚清以部队副团职干部的身份转业到了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成了治安大队的民警。转业后,于尚清干了些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他先是在妻子上班一年后,鼓动杜长君主动辞职回家,只因不愿意看到妻子的老同事被下岗分流。“老婆,人家生活困难,比咱更需要这份工作,让个位置给他们吧!”虽颇感委屈,杜长君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主动申请下岗。
   于尚清夫妇生活的小区有600多户居民,他们中不知道居委会主任的人很多,但不知道老于的人却极少。原因是,他凭借在部队掌握的一手精湛的修理绝活,很快成为小区里的“万能修理工”,谁家的汽车、家电、灯泡、水管子坏了,只要一个电话,于尚清马上就到,而且手到病除。
   连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于尚清也乐于施以援手。2001年,低保户张某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没钱入学,亲友们知道夫妻俩已经双双下岗,借钱基本无力偿还,所以没人借给他们。于尚清偶然听说了这事,便借给了张某1万元钱。几年后,张某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这笔钱仍然没有还上。
   2002年8月,外来务工人员田有富在扫大街时被车撞倒,肇事司机驾车逃逸。于尚清发现此事后,当即将伤者送到医院抢救,并从家中拿出8000元钱,替他交了手术费,才保住了田有富的生命。而这笔钱,本是留给儿子考大学用的。
   当年,儿子于嘉高考失利,带着对父亲的崇拜,也参军去了兵营。
   负伤百处不畏惧,哄好妻子去拆弹
   2003年9月1日,齐齐哈尔市萨拉伯尔酒店发现了一颗自制炸弹。案发地处于最繁华的闹市街区,情况万分紧急。可当时齐齐哈尔还没有专业的拆弹人员,要找拆弹专家,最近也只能从哈尔滨调人。但这颗定时炸弹即将爆炸,时间已经等不及了!
   千钧一发之际,曾经当过工兵的于尚清冲了上去,没有防爆装置,他只戴了一顶安全帽。走近一看,老于不免一阵忐忑,他根本没见过这种自制土炸弹,更不懂怎么拆。此刻,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拆弹,全体人员撤离;要么冒险拆弹。
   于尚清选择了后者。他咬着牙,用手钳小心翼翼地拆除一根根连接线……3分钟后,头上冷汗直冒的于尚清活着走出了酒店,他用颤抖的声音向领导报喜说:“王局,拆完了!”
   中午,于尚清和同事们刚进饭馆点了菜,打算庆祝一下,却又接到指挥中心的电话:萨拉伯尔酒店发现第二颗定时炸弹!顾不上吃饭,他又一次赶到了现场。
   第二次拆弹之前,于尚清忍不住给妻子杜长君打了个电话:“老伴啊,今后无论怎样,你和孩子都好好地活着!我这些年只为工作和别人家的事情忙碌,忽视了对你们的关爱,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妻子在电话中听得一头雾水,以为他喝高了。
   就这样,拆了这一颗,又发现了下一颗,一天时间,于尚清前前后后折腾了无数次,共在萨拉伯尔酒店拆除了10颗自制炸弹!如果这些炸弹同时爆炸,无疑会让整条商业街陷入一片火海,加上煤气管道的威力,后果不堪设想!
   直到深夜12点,劫后余生的于尚清才回到家。一天时间内几经生死的他,却怎么也睡不着,大半夜兴致勃勃地浇起了花、拖起了地,甚至还要为妻子刷鞋……杜长君惊讶不已,以为丈夫神经错乱了。当听完老于白天的遭遇,她顿时吓得大哭起来,“你不要命啦!万一有个好歹,让我和于嘉怎么活?!”
   然而,生死考验尚未结束。凌晨一点半,于尚清的电话又响了,市局通知他再赴萨拉伯尔酒店,因为又发现了第11颗藏匿在洗脸台下面的定时炸弹!于尚清穿衣起床时,被妻子拽住了,冥冥之中,她有一种不祥的预兆,“老于,这颗你别去了,成吗?”“那怎么行,我不去没人会拆,要出大事的!”一边说着,于尚清已经夺门而去。
   这次,他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我要去做一个工作,完事以后告诉你。不管有没有事,明天6点你跟领导请假,回来看看我。”当时于嘉在离齐齐哈尔100多公里的部队农场里当兵。他记得,父亲说到这里就挂线了。电话另一头,于嘉哭了。
   但好运没能延续到最后,于尚清在移除最后一颗炸弹时发生了爆炸,他全身被炸伤100多处,整个右手掌被炸裂,食指被炸飞,爆炸碎片崩入双眼晶体……
   经抢救,于尚清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残疾,而且100多片炸弹和玻璃碎片只能残留在体内,取出便可能有生命危险。    不久后,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组建防爆支队,考虑到于尚清有经验,而且这份工作相对清闲,领导就把身体不便的他调入特警队担任防爆专家。
   不料,当于尚清把这个“喜讯”告诉给妻子,杜长君的脸马上黑了下来,气愤地说:“因为拆弹,你都已经成残疾人了,现在还让你上,这太不公平了!我得找你们领导评理去!”于尚清知道,这是妻子内心真实情感的迸发。他沉思了一会儿说:“谁不想远离危险?谁不想祈求安全?可我是全局唯一有拆弹经验的人,只要还没残到不能干,就应该干下去!以一人的危险,换得众人的安全,也值!”
   杜长君不依,说宁可让老于辞职,和自己一起做点小买卖维持生计,也绝不让他做这份天底下最危险的工作。“你要是非干不可,那我们就先办了离婚!”妻子向于尚清丢下一句狠话,不再理他。
   于尚清知道,老伴是个善良的人,就决定抓住她这个软肋进行“宣传感化”。他时不时就拿出一份报纸,把某地发生爆炸案的新闻大声念给妻子听;他还从单位拿回宣传影碟,与老伴一起观看国内近年来发生的恐怖爆炸案。当看到无辜群众被炸死炸伤的惨烈画面,以及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欲绝时,杜长君不禁掩面而泣:“这些歹徒太狠毒了,抓住就应该枪毙一百回!”于尚清趁机说,拆弹专家的出现,就是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啊!
   渐渐地,妻子想开了,一天她对老于说:“你去拆弹也行,答应我只打有准备的仗,没有把握的千万别蛮干。你要是哪天没有活着回来,我就陪你走……”
   英雄丈夫远逝,她让儿子续写“拆弹传奇”
   2004年,公安部授予于尚清“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称号,2005年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
   2007年,于尚清的身体疼痛开始加重。自从4年前拆弹受伤后,由于弹片和玻璃碎片分散在于尚清的眼底、四肢、膀胱等内脏和神经中,他经常浑身疼痛,只能靠吃止痛片来缓解。“每天晚上最难受,能睡两个小时就不错了。”儿子于嘉说,这么多年,父亲经常感觉全身疼痛,严重时四肢不受控制地使劲往桌子上摔,晚上更是疼得整宿睡不着觉。不过这些,连要好的同事都不知道。
   有时,于尚清坐下,就会发现腿上鼓起个“小包”,拨几下,一片玻璃碴儿就掉落到了地上。对此,他只是涂抹点消炎药了事。
   身边的人始终帮他对抗着身体里的碎片。妻子已经记不清用了多少擦拭伤口的棉签。在家时,于尚清每次疼痛,杜长君就给他按摩,从头、颈椎到脊柱、腰、腿,一直到每一个脚趾。有时候,频受伤痛折磨的于尚清也会乱发脾气,而且只对妻子一个人。杜长君只能像哄孩子一样让着他,哄着他。于嘉无数次地想象,当老爸退休了,他去接父亲的场景。“到那一天,全家人就再也不用为他的安危担心了。”
   2008年,电影《千钧一发》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中的人物原型于尚清与妻子杜长君受邀走上红毯。然而,人前荣耀的背后,于尚清夫妇正承受煎熬,他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
   上海某知名医院曾提出,愿意为于尚清免费治疗,不过由于碎片的位置,“取出来人可能在手术台上就没了,不取可能再活10年,10年后你们得再来医院。”于尚清夫妇没有赌,他们选择了离开医院回家乡——再活10年。因为取出便有生命危险,这些碎片成了于尚清身体中不听话的一部分。
   2010年10月底,于尚清腰椎疼得无法走路,止疼药对他已经没有作用。到医院一检查,5节腰椎已发生移位,必须做手术!11月,医生用4根钢钉将他的5节腰椎固定住。
   由于长年服药,2013年5月,于尚清出现呕血、便血症状,当地医院检查确诊胃部、肠道黏膜糜烂,建议到北京治疗。
   2014年8月,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租了一辆120救护车送于尚清进京,车开了将近两天,一起去的还有一名医生、护士,和于尚清的多名同事。
   在北京,于尚清每天的治疗费过万,一个月就花了40万元。黑龙江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一行前去看望他时,动情地对医生说:“用最好的药、最好的仪器,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保住老英雄的生命,他曾多次让一座城市免遭大难!”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于尚清的病情已明显好转,他对妻子说,要在退休后开一家汽修铺,免费为他人修车,回报社会对自己的关爱。
   谁也没想到,老于的情况会急转直下。由于每天透析,他的脊椎、肾、肺、神经,全部紊乱了。“但再疼,他都自己忍着。”同事王警官说,在单位从来没听于尚清喊过疼。这次在医院,医生说一名19岁的孩子因为胃酸上返疼得满地打滚,而于尚清愣是一声没吭过。
   老于去北京住院后,同事们从他办公桌收拾出那一鞋盒止疼片,才知道他是怎么挨过了这11年!尽管如此,这些年来于尚清仍在危急时刻屡屡挺身而出,30余次参加排爆,他自己挖掘排除的各种炸弹,以及日伪时期遗留的手雷、炮弹、毒气弹等就达2000多枚!
   在北京两个多月,杜长君苍老了不少,用手捋一下头发,一缕白发夹在手指缝中掉了下来。10月27日于尚清病危后,她时刻盯着监测器,生怕自己一个不留神,丈夫就走了。她不敢闭眼,实在挺不住了,便在旁边病床“偎”一会儿。
   然而,2014年11月6日晚,拆弹英雄于尚清最终还是永远地闭上眼睛,去了一个再也感知不到疼痛和折磨的世界,终年58岁。
   接受采访时,于嘉母子刚在东北家乡安葬完于尚清。杜长君表示,虽然老于因拆弹而死,但只要组织和群众需要,她依然不阻挠儿子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名拆弹专家!于嘉复员后也当上了警察,并一直想成为爸爸的同行。
   编辑 / 孙鲁宁
  (E-mail:sln9009@163.com)
其他文献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因食道下端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而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者,临床上屡见不鲜,但并发自发性脾静脉破裂而造成腹腔内急速大量出血者却甚为罕见。现报告本
1994年12月31日夜晚 ,当新年的钟声还没敲响 ,位于川南门户的隆昌县传来一条惊人的消息 :县国税局三个局领导和两个所长因严重经济问题被检察机关收审 ,班子陷于瘫痪 ,职工人心惶惶 ,
从我家大门口到村口的老井,是五百八十步;从村口的老井到我家大门口,是三百二十步。两者并不矛盾,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个数字越来越小。但在父亲的步伐下,始终定格在三百二十
1987年以来我们以硝苯吡啶舌下给药治疗急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脑病13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 Since 1987, nifedipine 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 of acute nephritis complicat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综观2011年的财政监督工作,各级财政监督在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与财政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好各项监督检
抢救室的故事,无非是悲欢离合,在这里把生活看懂。  先说几个故事。  八年前,我从一个内科大夫改行干了急诊。一个白天,我正在抢救室忙碌,忽然120冲我推进来一个小男孩——绑着心电监护,插着气管插管,捏着皮球。我在急救的时候,120大夫说:“这小孩在上学途中倒在公共汽车上,幸亏旁边有个退休大夫,当场给他做了心肺复苏,此刻还有一丝心跳。”孩子最后没能救过来,年仅14岁。由此我知道,突如其来的猝死,不光
目的:研究环境污染物苯并(a)芘(Ba P)致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 neo DNA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探讨五味子乙素(Sch B)的可能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分为空白组、Ba P组、Sch
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为第四代喹诺酮类药 ,是一种新型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其抗菌谱广 ,对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都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每日只需服药 1次 ,患者易接
目的:研究蛇葡萄素钠单用及与卡铂联合用药对小鼠肺癌Lewis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初步探讨蛇葡萄素钠抑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测定蛇葡萄素钠单用及与卡铂联合用药
纳洛酮为吗啡受体拮抗剂,主要治疗吗啡类中毒。现就其在儿科中的应用简述如下。(一) 新生儿窒息和婴儿窒息综合征:婴儿窒息综合征包括睡眠性呼吸暂停延长,间歇性呼吸过多,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