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今天,德育工作的中心和灵魂地位显得十分重要。高等教育在每个重要发展时期,都提出了明确的德育目标,探索出了不同的德育工作规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目标的实施过程同整个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即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仍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在探寻高校德育工作规律方面缺乏创新,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导致德育的实效性降低。
一、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基本任务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高校德育应注重创设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蔡元培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使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高校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中直接塑造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环节,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就能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广阔、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能够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的德育过程不仅要关注道德的形成,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合作环境,使其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理解并形成责任心和义务感。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中,将自我融入到集体、社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进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2.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注重解决基本矛盾。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社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理念有两大特征,即德育“政治化”和德育“知识化”。德育“政治化”和“知识化”是传统中国儒家政治本位和道德功利化的产物,两者由于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使得已经具备了理性批判能力的大学生普遍有抵触感,落后的德育理念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高校德育工作要打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大力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合作,通过与社会互动,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品位,探寻高校德育工作的规律。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关键是把道德准则、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要解决社会的整体道德要求与个人主观认识的矛盾,也要解决现实社会中对立的道德要求反映在个体意识中而构成的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在思想矛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3.新时期高校应树立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今天,德育中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高校的德育教育应逐步回归生活,应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重视塑造他们的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实现他们在道德价值上的自主、提升以及超越。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过程不单单是辛苦灌输和培养的过程,而且是真正在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不断探索高校德育工作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把握高校德育正确方向,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的说就是:首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标全面实现,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其次,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出发,把德育放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格局下来研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中来研究,提高观察分析德育的能力;第三,立足经验总结,高校德育要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使其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同时,把师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制度建设,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师表形象,促进师德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根据高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积极探索充实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始终把握社会与人发展的联接点,应具有时代性,把握时代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坚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确立国家至上的价值观念;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确立合作发展和诚信受益的成长方向;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确立人文素质的基础地位,让学生在高品位文化氛围中感悟、思考、理解,净化灵魂,健全人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高校德育不应该回避现实生活问题,因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道德规范知识。应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开设一些讲座,与学生共同讨论,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本质和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
3.探索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思路和管理途径。高校德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首先抓落实,德育工作要虚功实做,虚事实办。把德育的目标、内容、政策由虚变实,把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队伍、投入由软变硬。从具体问题抓起,作出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验的规定,形成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高校德育管理要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建立开放务实责任制的管理机制,把民主性管理与制度性管理、自律性管理与他律性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实施全员育人的德育实践,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全员育人的网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德育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德育模式。以灌输为主的填充式德育模式,注重“知道”,忽视“体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导致收效甚微的德育效果。高校德育是作为德育主体的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是一个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德”的发展与人格的形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德育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是最终评价德育效果的基本标准,因此高校德育应克服以往空洞理论说教的弊端,将重心转移到对大学生“德”的指导上,为学生创设多种实践环境,以交往合作、沟通理解、考察体悟、躬身践行的方式达成自由、自律的美德。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一、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基本任务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高校德育应注重创设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蔡元培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使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高校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中直接塑造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环节,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就能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广阔、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能够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的德育过程不仅要关注道德的形成,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合作环境,使其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理解并形成责任心和义务感。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中,将自我融入到集体、社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进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2.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注重解决基本矛盾。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社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理念有两大特征,即德育“政治化”和德育“知识化”。德育“政治化”和“知识化”是传统中国儒家政治本位和道德功利化的产物,两者由于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使得已经具备了理性批判能力的大学生普遍有抵触感,落后的德育理念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高校德育工作要打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大力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合作,通过与社会互动,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品位,探寻高校德育工作的规律。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关键是把道德准则、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要解决社会的整体道德要求与个人主观认识的矛盾,也要解决现实社会中对立的道德要求反映在个体意识中而构成的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在思想矛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3.新时期高校应树立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今天,德育中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高校的德育教育应逐步回归生活,应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重视塑造他们的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实现他们在道德价值上的自主、提升以及超越。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过程不单单是辛苦灌输和培养的过程,而且是真正在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不断探索高校德育工作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把握高校德育正确方向,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的说就是:首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标全面实现,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其次,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出发,把德育放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格局下来研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中来研究,提高观察分析德育的能力;第三,立足经验总结,高校德育要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使其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同时,把师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制度建设,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师表形象,促进师德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根据高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积极探索充实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始终把握社会与人发展的联接点,应具有时代性,把握时代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坚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确立国家至上的价值观念;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确立合作发展和诚信受益的成长方向;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确立人文素质的基础地位,让学生在高品位文化氛围中感悟、思考、理解,净化灵魂,健全人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高校德育不应该回避现实生活问题,因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道德规范知识。应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开设一些讲座,与学生共同讨论,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本质和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
3.探索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思路和管理途径。高校德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首先抓落实,德育工作要虚功实做,虚事实办。把德育的目标、内容、政策由虚变实,把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队伍、投入由软变硬。从具体问题抓起,作出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验的规定,形成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高校德育管理要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建立开放务实责任制的管理机制,把民主性管理与制度性管理、自律性管理与他律性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实施全员育人的德育实践,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全员育人的网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德育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德育模式。以灌输为主的填充式德育模式,注重“知道”,忽视“体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导致收效甚微的德育效果。高校德育是作为德育主体的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是一个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德”的发展与人格的形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德育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是最终评价德育效果的基本标准,因此高校德育应克服以往空洞理论说教的弊端,将重心转移到对大学生“德”的指导上,为学生创设多种实践环境,以交往合作、沟通理解、考察体悟、躬身践行的方式达成自由、自律的美德。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