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回避的必然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莱辛在《汉堡剧评》中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其中也包括悲剧的理论。有一个原则是这样阐述的:“悲剧作家在选择一个殉难者作为英雄人物,必须赋予他最真实的最恰当的动机赋予他踏上危险境地时无法回避的必然性!”但是,在作家创作的实践中,很多都没有遵循这一原则。余华的一部似乎具有一点悲剧意味的小说《活着》,正好是莱辛这一悲剧原则的一个反证。
  关键词:必然性 余华《活着》 偶然性 崇高感 怜悯感
  一、莱辛《汉堡剧评》中的悲剧理论
  莱辛是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后的又一位悲剧理论家,在《汉堡剧评》中,他对于悲剧的理论阐述也是颇有价值的。《汉堡剧评》是莱辛继《拉奥孔》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它是作者对汉堡民族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理论探讨的成果,是对德国民族戏剧发展的科学原则最早、最成功的描述,在欧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于其中的一个原则进行浅显的探讨。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的《第一篇1767年5月1日》讲到:“悲剧作家在选择一个殉难者作为英雄人物,必须赋予他最真实的最恰当的动机赋予他踏上危险境地时无法回避的必然性!切勿让他死于非法或具有嘲笑意味地强求殉难。不然的话,他的英雄人物会给我们以憎恶之感,作者企图赞美的宗教,也会受到损失。”
  莱辛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构成悲剧英雄人物的悲剧情节,或者说他所处的危险境地应该是具有一种无法回避的必然性,而不是为了制造悲剧而无中生有的制造悲剧情节。这里的必然性,可以是命运的必然性,也可以是历史的必然性等。总之是一种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发生的悲剧情节。在这种必然性的悲剧面前,人类显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这是人类共同的悲剧。当作者将这种共同性的悲剧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或观众时,有同样的生活境遇的读者或观众会对这种悲剧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心灵也会产生强烈的震荡,同时会引起一种痛感。“这种痛感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它是悲剧接受主体的特殊心理反应,接受主体的心灵在悲剧审美痛感中发生颤抖、净化、升华。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愉悦,一种‘甜蜜的痛苦’。”这或许就是莱辛提出这一原则的道理所在,也是这类必然性悲剧的魅力所在。
  关于必然性的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有论述: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他们从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与社会冲突高度分析和论述了悲剧。他们认为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这里马克思与恩格斯说的悲剧,或许不是特指文艺作品中的悲剧。但是对于悲剧的必然性的观点也是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文艺作品的悲剧上来的。正是这种必然的趋势,又必然受到现状的排斥,它所引起人们的伤痛的感受,与莱辛所说的悲剧的必然性所引起的观众的感受是一样的。无论是怎样的悲剧,社会的,还是文艺的,都有着共同的本质。而这种共同的本质,无论悲剧的承受者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让人产生同样的痛感。
  例如,在古希腊悲剧《俄狄普斯王》中,俄狄普斯想要逃避命运的安排,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最终,在所有人都认为他可以并且已经在慢慢逃避命运的时候,他却依旧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完成命运的安排。这种“不知不觉”,这种“最终还是没有逃避的命运”,让主人公本身,以及所有的读者与观众都感到痛苦与失望,会忍不住对天大声呼喊: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无论这种呼唤多么响亮,无论这种痛苦与失望多么深刻,无论这种反抗多么强烈与坚决,却依然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这是命运的必然,是无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悲剧,在这里,我们既感受到必然性悲剧给我们带来的审美痛感,又会被俄狄普斯这种跟命运抗争的英雄气概所震憾。虽然,他没有成功,却依然是英雄。
  当然,不是所有的悲剧作品都是通过必然性的悲剧来达到悲剧的审美价值,但是具有这种必然性的悲剧无疑会成为具有价值的悲剧作品。
  二、余华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悲剧情节
  初读余华的《活着》,都会受到很大的震动,这么多的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同一个人的身上,然而福贵老汉却依然活着。这种震动不仅因为他能经受得住所有的打击依然活着而产生,也为福贵老汉所经受地那么多悲剧性的遭遇而产生。但是仔细想来,福贵老汉所经历的悲剧性遭遇似乎并非像莱辛所说的那种必然性的遭遇。
  小说《活着》当中,一开始是因为福贵年轻时好赌,输光全部家产,导致他的父亲活活被他气死。后来一贫如洗的福贵,带着一家人过着贫穷的生活,母亲因贫困年老而死,这些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比較合情合理的。在失去老母之后,福贵的妻子,家贞得了软骨病,最终去世,这些虽然已经让读者感到吃惊,但是还是免强能说得过去。
  但是至于聪明、懂事的有庆,眼看着要长大了,却让人抽干了血而死了。虽然又聋又哑,却同样勤劳,懂事的凤霞,好不容易找了个实在,心眼好的男人,满以为他们会有一美满的家庭,凤霞却因为难产死了。而后,凤霞的丈夫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凤霞留下的孩子,苦根,读者满以为这样一对苦命的父子能相依为命,最终安定地生活。可是,凤霞的丈夫却在一次运楼板的过程中被轧死。这一连串的不幸事件就已经显得十分的偶然。
  到最后那么一个大家庭,只剩下福贵老汉和苦命的外孙时,外孙苦根居然因为吃了太多的豆子,噎死了。这一个结局不能不让我觉得,是作者制造出来的。是他让这个家庭里所有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用各种离奇的方式,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而不是生活,不是命运,更不是历史等这些人们无法抵抗的力量。这些悲惨事件的发生,有太多的偶然性。当然,文学作品当中不是不可以出现偶然。但是过多的偶然只会留下太多作者人为的痕迹。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是真正的好的作品,一旦开始写作,很多情节的发展是不能随着作者的意愿发展的。因为虽然文学是虚构的,但是却也遵守着艺术的真实。作品本身就有着自己发展的逻辑。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震撼人心。 因而这部小说,在带给我们一种震动的同时,就像莱辛说的“让他死于非法或者是具有嘲笑意地强求殉难”。在这部小说里这种“强求地殉难”虽然不至于让我们产生憎恶之感,也让读者有些失望。当然,余华的这部小说可有采用了另外的一些创作的手法,来达到他那种直逼人类精神的风格确实也给人带来了一些震撼。但是在震撼之后,再仔细回味时,不禁会产生以上这一疑惑。
  另外,莱辛说的悲剧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悲剧,只用于描写英雄人物的悲剧。在余华的小说里似乎遭遇悲惨命运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然而,在现在现代,悲剧的概念早已变得宽泛。平民的,或者说是小人物的悲剧同样能产生英雄人物式的悲剧的魅力。所以,用莱辛的理论来评论《活着》也是可以的。
  三、悲剧之思
  悲剧带来的审美愉悦应该是一种必然的,能让人产生崇高感的悲剧。然而很多所谓的悲剧似乎也是在创造悲剧,但是却无法给人以与真正的悲剧同样的感受。因为它经常以一种悲悯感来代替崇高感。
  比如很多苦情剧当中,主人公的命运总是很悲惨,家境的贫寒,不幸的遭遇等。作者也很擅长于对表现悲惨的细节进行描写。所以也能赚得读者很多的眼泪。于是读者就会觉得,这部作品很好。但是,这样的作品,激起是人们的内心的怜悯感。当人们遇到能激起他们内心崇高感的作品的时候,很显然,他会觉得,怜悯感比起崇高感来,还是略逊一筹。例如《平凡的世界》与《活着》两部作品有很多带有悲剧色彩的描写,写孙少平一家和福贵一家,都在物质上相当匮乏,少平在长身体的时候却每顿都吃不饱;有庆饿得实在没力气只能喝河水充饥。少安要成家却没有窑,只好借住在饲养队的房子里,有庆为了不把鞋跑坏,只好把它脱下来光脚跑。这种带有悲剧色彩的描写是以怜悯感作为悲剧效果,而不是像真的悲剧那样将崇高感作为悲剧效果,这给作品的悲剧性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莱辛所说的必然性,应该是一部能让人产生崇高感的真正的悲剧所应该具备的一个条件。而悲剧到底让人产生的是崇高感还是怜悯感,对于悲剧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莱辛.《汉堡剧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7-8页.
  [2]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喜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09页.
  [3]苏丁.《简明文艺美学手册》.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其他文献
摘 要:让导语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无定法,多姿多采的导语设计可以展示教师的风彩,导语艺术使语文教学更显魅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启迪思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万事开头难”,上课也是如此,导语设计的巧妙、精彩,就能为整堂课定下成功的基调。语文课上那些富有魅力的导语,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有效调控是一种高超的教育技巧,有效的课堂调控,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调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乐曲家演奏前要定弦,歌唱家演唱时要定调,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琴声更悠扬,让歌声更优美。教师上课也是这样,可以说一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出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乐曲家定音、歌唱家定调,也就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恰当、适度地把握好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以启迪、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劣,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激发兴趣,激活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主动发展”着眼于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点明了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因而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
期刊
纵观传统的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品德教育与生活脱离,教材过于学科化、知识化,课程的设计和编排多采用知识类课程的形态,课堂教学以语言说教为主,道德行为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割裂;学习过于强调知识记忆和概念认知,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评价方式单一。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于对《品德与生活》课标的理解、
期刊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叶润,就“新基础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我认为也是一堂好课所要具备的基本要求,即一堂好课是一堂有意义、有效率并且有待完善的课。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以优化教学目标  1、要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本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完美,制订好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及德育目标,使教学目标明确
期刊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的阶段。与之相伴,就是高校周边经济,尤其是高校周边的消费类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但纵观各高校周边经济的现状,均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以江西南昌市某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得出了相关的调研数据,了解目前高校周边经济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进一步合理规范发展高校周边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周边经济;问题;措施  高校周边经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市场,依托行业办学,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紧紧抓住和依靠行业和地方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教育合作的新途径,才能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凝练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问题;依托航空;强化专业特色  一、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从其发展规模
期刊
目前,高校中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已占大部分,“90后”已成为大学里的主流人群,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阶段,他们张扬个性、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等鲜明特点 。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看到“90后”理性思维强,在人际关系、政治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宗教信仰的观念上与前几代不同。在人际关系上,他们渴望互相接纳,却敏感谨慎,常常从自我中心出发;他们思想上独立性强,不
期刊
摘 要:美在于创造。一个设计作品,不具有创造性,就好像人没有灵魂;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无法谈可持续发展。但是具有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主要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程上教师的积极科学的引导来探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思维 学习习惯 读书 审美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性  21世纪的人才市场,要求我们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即基础知识要扎实,知识面宽广,又要具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