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澍等的材料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g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唐澍烈士的材料
  1967年8月31日
  一、唐澍,字东园,河北保定人。黄埔第一期毕业。参加孙中山亲自指挥的征平东江刘震寰、杨希闵、陈炯明诸战役。作战英勇,每战皆胜。得孙面奖,当众表扬。党中央及中共广东负责同志均誉为“我党战将,新军事人才,将来党国柱石,干城。”1925年冬,中共绥德地委、陕甘区党委,向北方局、中央要求“派军事干部”,来领导陕北及西北军运。由中央专从广东秘密抽调唐澍烈士等多人,到上海、华北、西北。唐等被分配给陕甘区党委,任中共陕甘区党委军委常委。因唐到西北,杨虎城部已被刘镇华部反包围,困守西安,不得入西安城。史可轩部尚在行军苏境及外蒙。陕北石谦部已有不少党团员,故将唐留在陕北,专到石部公开任“教官”,秘密代表陕甘区党委及绥德地委,亲自直接领导、教育、指挥石部全体的军事行动。党中央给陕甘及绥德的秘密介绍信中称:“唐同志在征平东江中,战功卓越,功不受赏,身经枪林弹雨锻炼,望予信任。”在1926年至1927年夏,一年半的所作所为,证明“唐澍,非常人也!”不只石部官兵,绥德地委、延安地委、陕甘区党委,同此公论。唐在石部,既非兵,又非公开合法职权的连长、营长、团长、旅长或副旅长、代×长,仅以自己的“身先士卒”,“政治方向明确”(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军人),“工作作风简朴勤劳,”“上下、军民关系良好,”“一心革命,”竟使石谦及孟医官等旧人员也佩服到五体投地。
  二、唐在“清涧起义”、“渭华暴动”中,两任军委主席,部队的全体总指挥。在自始至终的战争中,是“坚决打”,“能打”的最著名指挥员。敌人闻之,丧胆落魄。他的“以寡敌众,以少胜众”是不可磨灭的。
  三、唐的结局,同项羽,不能怪唐,项羽没党领导。唐受的是军人天职,“保国卫民”教育。(军人,打天下)。唐所受的战略战术领导路线是“打”。古今中外,千朝万代,不论什么阶级,天下都是“打”下的。争江山,不征、不战只是空说梦想。因此,只要“能打”便是一切。这同项羽虽隔二千多年,不约而同。从唐的经验教训,更证明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战略战术的英明,正确,战无不胜的根源。唐澍要学到毛泽东思想,学习毛的军事路线,战略战术,思想路线,必然是一位成功的战将,不会是落个失败的英雄。唐,代表人一切只靠自己、少数人、先锋队的坚决、勇敢、善战,冲锋临阵,作战至死,胜则为将,败则自刎的“先锋”路线、思想的人。革命大业,必须是群众的长期的百折千回,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总体战,不是只由一举一支一流而成的。
  四、唐澍,应肯定为共产主义事业的烈士。应纪念。应优恤。过去,不纪念,是不对,不合理。唐澍们征平東江的“功”和“革命果实”,(共产党人为革命作战、流血,而得到的胜利)被蒋介石抢去,据为“己功”。
  唐澍在西北举起的“清涧”、“渭华”义旗,高岗不愿提。失败,教育了千千万万后继人。何曾没教育过高岗及其流亚?错误,失败,不能只归咎于唐澍一人。唐澍不能离开中国,不能生于前若干年或后若干年,不能只住在广东或河北。原来与唐同时代、同年岁、同处境、同场合的人,不只千千万万。子长烈士,跟唐,下颚负伤而回陕北。白明善烈士,跟唐,左膝盖骨负伤而回陕北。志丹烈士,跟唐,赤手空拳回陕北。子洲烈士,西安城内秘密指导唐,在“渭华”失败后,敌人于西安千方百计搜捕下,瘐死敌狱。长于唐(年龄)同于唐(年、刘)谁未失败?刘谢(志丹、子长)后来搞游击,奉行毛主席军事路线、方针、战略战术,何莫非唐之“失败”,教育之一因也?刘、白、谢三人于1928年夏秋,相继回到陕北,才看到毛主席“秋收暴动”,“上井冈山”文件(1927年,他们只接到“八七”文件),(陕北特委给的)。后来,又由北方局、陕西省委、陕北特委转给他们毛主席在江西瑞金,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一切决议、法令、条例、命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一切文告。(在1935年以前之34、33、32、31……年)。有的人,不接受一再失败的经验教训。有的人只接受一点。有的人快接受了。有的人接受慢。有的人终于不得不接受。唐澍以只身,赤手空拳到西北来,能将石部、许部(许权中部,史被害后)指挥自如,不能说他“不能干”,不够共产主义战士。“战”至以身殉战,不能说他不够共产主义品质、道德。古人尚称“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共产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向来不把“成”“败”归之一人。唐澍以“起义”,“打起红旗”,“为工农兵勤劳人民打天下”,号召了后继的共产党人。以“身败”,教育了后继的革命家应改变“战略”和“战术”的路线。
  “清涧”,文件不多。“渭华”,文件原很多。可多方搜求。略记。
  另写。多搜集文物
  关于高鹏飞的材料
  1967年8月22日
  高鹏飞,横山人。榆中、米中学生,记不清了。1930年前的党团员。1930年到甘军中活动,做士兵工作。当时甘军中有三个旅是陕北人——9旅、10旅、11旅,旅长为谷莲舫(靖边,刘贵湾人)、王子元(安边人)、石英秀(字子俊,靖边人。石病死于北京,由刘宝堂继。刘与张廷祥、张廷芝在安边斗争,被张家打死,曹又参继。1945年,安边起义,吴峰、周效武率一营逃榆,史方成战死宁条梁,余起义。)三人当旅长。陕北特委,从1928年,号召青年“到军中去”,“拉兵变”,“搞士兵工作”,“改造旧军队”,为创造工农武装而奋斗。因陕北的“枪”一再损失(清涧,后九天),只能零星“拉”,“买”少数的。要大批、数十、数百找“枪”,只有“拉”连、营、团、旅的兵变。蒋冯阎战起,甘军正无限扩大,为夺冯在甘之地盘。高鹏飞,结合一些同志,到甘军中去。可能李友竹、牛化栋、曹又参等知道,因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去(先后)的。曹去最早,在大革命中期(1925、26年。当时,非党员。由杜斌丞关系去的。),引了些同学,一去就活动到手“连长”,有了百支左右“枪”。李、牛等不少党团员,先后从1926、27、28、29、30、31……年去的。他们可能与高结过伙伴,可能在甘军中遇过,见过或往来过。我知道是高鹏飞到1931年,已到陕甘,西北红军第26军中,同谢子长、刘志丹、强龙光、阎红彦、胡廷俊……已到一起。时,日,地点,我不记了。最初是由高鹏飞从甘军中拉出(一排?)二个班(?)的兵变,全副武装,参加红军,找到和投奔了谢、刘主力红军。   1932年,因红军内部,意见分歧之争(未详谈起因),发生为改造一部分土匪,竟把刘志丹烈士的“枪”也给下了。由此,陕西省委书记杜衡(佳县人,原绥德四师三班学生。听说逃台,详不知)亲去红26军兼政委,解决部队内部矛盾问题。先将作战负伤最重的胡廷俊(绥德城内,任过城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送上海,给配铝腿,调赴福建,参加福建省委的军委书记工作(胡在红26军中任团政,是优秀干部之一),不知牺牲在何地了。继将谢子长烈士、强龙光烈士、高鹏飞、阎红彦等人,调离红26军,到上海受训。强龙光也因负伤,到上海治疗而愈。高鹏飞有肝病肺病,是为治病受训两个任务去的。强与高1932秋(?)1933年春到北平时,伤病尚未全愈。西北调谢等赴上海之事,后来查证,恰与南方“要把朱毛调离,避免敌人注意力集中到毛朱”同出一辙。事后查明,“先调走谢,再调走刘”为原计划。因一时无人代刘,“察变”后,“谢又回西北”,敌人“围剿”日益严重,敌我战斗频繁,西北红军又全部“北上陕北”了,致原计划(杜为首的)未能实现。
  高鹏飞由沪与强为第一批,先到北平,谢、阎第二批来。同在平津一个短时期,即去参加抗日同盟军,到张家口去了。失败回北平,强牺牲,谢回陕北,阎留天津,高去鄂豫皖苏区,到红25军中去了。记不清是在谢、强、阎去张家口等,高去25军,还是失败回来才去的。从尤香斋和安建平处,可以找到高的时间。问尤在张家口与谢结婚时,又见了强、阎、霍(世杰),有高否?如有,高亦在同盟军中。如无,则高已先去了鄂豫皖。尤原不知四人,是谢等先到张家口,我又到张家口,我回到北平,写信才调尤,由北平遣尤赴张家口的。谢尤结婚,强尚未牺牲,霍、强、阎皆参加。霍回北平给我谈谢尤婚状。尤从张家口返回,同安一起一个时期。安可由尤等处知高。
  另外,吴志淵也可能知道高的去时。谢、强、高、阎由沪到北平会合时,我曾给吴说了四人,使吴与谢等相见相会,谈。
  高鹏飞到鄂豫皖之时日,早则为1933年夏,迟则为1933年冬。红25军是1935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将中秋节)到永坪,同西北红军全体、刘志丹会合,开会师大会的(八月上旬到陕北)。朱理治作《为布尔什维克而斗争》的报告,主持合编,改编,成立15军团。朱、聂、郭、惠子俊、崔田夫、马明方、刘志丹、高岗、范子文、崔田民、霍维德……他们都在永坪,参加大会。我在湫沟台,围困瓦窑堡敌84师。我父赵树德给会师大会一日夜宰猪羊数十百个,给做好饭,得刘志丹奖赏酒二三斤一个瓷瓶。我父将瓷瓶由1935年带在身边,到1938年,由文年生给的日本军用铁水壶代替了。我得到会师大会宣言、传单,送给城内敌军数十份。
  高鹏飞同我从北平会见,我招呼他同强龙光等的衣、食、住。分别时,再未得其消息。根据北平看到、听到他同强之动止、言、态,强牺牲于战场,高必同样牺牲于战场。他两人有个共同点,“勇”。
  高鹏飞在北平,同强龙光一起,我的印象深,两人才相互认识,在陕北,可能他知道或认识我。我因人多,记不了那么多。我1927年初冬,到响水、波罗、横山,每到一处,才数日、十数日。响水因跌崖负伤,日子多点,为守秘密,认人不多。波罗、横山,住的日子少,他们人多,我一人,也因守密,未多认人。榆林、米脂三民二中及绥师,1927年秋到1929年底,我是地下活动,对公开的青年学生,往来有限。高鹏飞在甘军中拉兵变及参加红26军的材料,多数是出自强龙光对我说,少数是谢子长烈士说。这是可靠、确实的。
  关于红26军的斗争,高鹏飞站在那一方面,谁也未说。高同强、阎、谢,四人由西北、陕甘边,到西安,到上海,由上海到北京,在北京及分手,四人的待遇是同样的。只有谢一人,有时略为多点(因年纪大,病,社会关系),他们三人完全一样。三人在红军中的地位,在当时,高、强一样,阎又高些。
  其他不知。我的看法和想法,如高已牺牲,应按烈士论。
  关于杜润生的材料
  (有人叫杜润之)
  1967年8月20日
  一、杜润生,米脂人。北京大学学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入北大后,因家贫,半工半读。出外教书一年,以所得工资,再求学一年或两年。曾任北大支部书记。到山西太原中学教书,参加太原市委工作。1929年到山东济南中学教书,参加济南市委任宣传部长。1932年从北京出发,赴宁夏,去担任中共宁夏省委书记。拟收集绥西散兵游勇,及宁夏战争后的残部,依据贺兰山,割据宁夏、绥西,北通外蒙,东结东蒙大革命失败后尚保留之一部武装,抵制五马经营宁夏之统治。由于不识甘青回马在宁夏之潜力及活动,终被马鸿逵乘机取得宁夏,图谋均告落空。汉人武力又为甘肃汉族军阀吞并、收编,一部分又为绥西阎锡山之屯垦部队吸收而去。杜在宁夏中学,以教学掩护行动一段时期,后竟不知下落。
  二、脸微麻,同吴堡刘韶华等相友善。1938年春,我途经绥德,遣刘赴西安前与刘谈及,问杜润生宁夏可与西安相呼应或配合否?刘答:杜之下落不明。与杜同失踪,尚有赵景隆之兄赵子元(米脂人。景隆1931年病死安边女校),亦为北大学生,党员。1927年冬及1928年春,曾与我在米脂有关系。杜润生是1930年起北京派赴宁夏工作之第四批人员(只我知道。其他三四批因守密,姓名不知,不记了)。
  关于杜洪范的材料
  1967年8月20日
  一、杜洪范,杜斌丞的儿子。初住榆中,转到米脂三民二中。共青团及共产党之参加在1927、28年间。1929年,杨虎城从安徽回陕西。蒋冯阎战争,冯玉祥及其部队退出陕西。杨得陕西军政大权,重用起杜斌丞了。陕北党及陕西党为给杨杜做工作,派了许多人,大多生效不大。陕北特委按六大决议,动员青年学生“到军队中”“到工厂中”“到农村中”去组织群众,为重新革命,为发动工农兵,为土地革命,创造苏维埃政权而斗争。陕北从1924年到1927年所有“石部”武力,南下丢光。1929年杨庚午又失败,把数百条枪被杨国栋的右倾投降路线又输给了敌人。重新找枪,只有南“在关中”各部队中“拉兵变”,北在“陕北”各武力中“拈枪”。党号召下,杜洪范领曹拱璧等同年同学,到西安去,给杜斌丞当“卫队”,弄起三四十人之短枪“卫队”,名为“保杜斌丞”,暗给西北红色游击队送消息,送武器、弹药。杜斌丞向杨虎城活动到省府秘书长及“陕西清乡督办”名义,专向甘肃、宁夏活动,企图收编甘宁青回汉各派武力,形成“杨虎城”之“西北军集团”。杜率洪范、曹拱璧等,亲往兰州活动。谢子长、刘志丹、史唯然、许权中等也曾于1930年在三边、宁夏、陇东以至兰州(子长同赵仰轨、惠泽人等亲入兰州)大肆活动。不久,杨看杜为文人,不会搞军队,甘宁活动成绩不大。杨虎城却派孙蔚如带兵赴兰州,任为省府主席,对青海对宁夏又束手无策。杜之清乡督办,又为邵力子1931年后到陕,篡夺党政权力而排挤取消。自邵力子由陕西省党部主委而任省政府主席后,把杜斌丞先弄成光杆。杜之卫队,也被遣散,改编,取消。杜洪范也因失败而到北京另行出路。   二、杜洪范到北京后,同我研究,总结了他1929年到1932年春的过去。
  1、西北,尤其青、甘、宁,只注意汉人汉族,忽视回族,冯玉祥失策失败,杨虎城将在甘肃也不久,孙蔚如也久在甘为不可能。杜斌丞,老文人,对杨只能出谋定计,带兵,不行,杨也不许可。本应利用杨、杜的1930(1929年秋冬,不可能,杨新回陕,一切不摸)年1931年,暗助西北红军游击队大发展。使杨打第一仗,向青、甘、宁五马斗争。红军,游击队,乘虚乘隙取甘宁陕之三不管地区割据,力大之后,在反蒋抗日的行动中壮大革命力量。又忽视南京蒋介石利用杨,却派来邵力子,篡党篡政,并以之“制杨”。
  2、西北工农,红军,将有新发展,新努力。适于到红军中艰苦工作者,到红军中去。不适于到红军中去,有条件打入“白军”,进行“瓦解白军”工作者,自作计划去努力。
  日本已占东北,“伪满”挂出,热河岌岌可危(1932年),可能仍沦日寇。全国将来抗日也好,中国革命也好,完全要中国共产党人搞。南方,江西已有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一切愿意坚持革命的人,只有想尽办法,壮大中共力量之一途。
  3、利用父子关系,向可发展地区,找线索发展。会师胜利,解决问题,不宜再似过去,只给杨壮威势,又被邵力子从背后挖去。
  三、杜洪范在北京住了一时期,表示他:“用实际行动回答期望”。后来听到他向西南各省活動。1940年,在延安,听说他到“征缅军”任师长。1945年听说他“暴疾而亡”(估计可能为敌暗害)。
  四、1940年,1944年,1945年(杜聿明征缅,入东北时)我在延安,看到参考消息,我曾不只一次,向西北局提出:“活捉杜聿明,如衣袋取物”。1949年2月回延安,果然“杜聿明活捉了!”
  五、杜洪范一起,好几十人不知下落。全国解放后,只见得何佩章一人还活着到西安。杜聿明被我们解放军活捉了。蒋介石的主力之一,由25师发展壮大而成5万征缅军,30万接收东北军,全被消灭,是在毛主席“取得东北”“解放全国”战略方针下,全胜而成。如果杜洪范不要死去,他一定能亲聆毛主席的教导,亲经革命主力由中共中央毛主席创造、领导,取得胜利的伟大、正确、光荣。他父亲杜斌丞被胡宗南杀害的惨状,可证明“老文人,不善军事斗争”的经验又为历史结论之一。
  六、听说杜洪范留下男孩子,有后代,详不明。他的死,一定为特务所害。一位师级军人,未死于战阵,“暴疾”而亡,是蒋家王朝内“清内”必然可有之鬼蜮伎俩之一。
  关于杨森、杨祺、杨仲远、
  谢绍安的材料
  1967年8月30日
  一、这些人的传略,还要搜集材料,另写。此先记要。供再充实。
  二、杨森,陕西乾县人。“三水暴动”组织者之一。大革命末期党员。1933年至1935年,红26军42师师政委。不记“东征”或“西征”,(1936年)牺牲。
  三、杨祺,1932、33年参加红军。1934、35年任红26军42师师长。1935年农历八月底九月初,“错误肃反”开始,红军中高级干部最早受“清洗”“错误肃反”者。他被调离职位,同张庆孚被拘捕相距不远。
  四、杨仲远,绥德人。早年任绥德县警佐、巡官。1922、23年为石谦吸收,任石部×连连长。同谢子长烈士为同时或先后归石部者。1927年加入中共。参加“清涧起义”,“渭华暴动”,失败回陕北,又与谢子长、刘志丹同搞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红26军。作战牺牲。
  五、谢绍安,子长烈士大哥谢德惠的长子,子长的最大侄子。幼年上了几年小学,未毕业,回家随父叔务农。比子长小七八岁。1926年到1927年夏,父子两人参加安定西区区农民协会。父为区农协积极分子。绍安是农协的少年先锋队队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子长烈士在1927、28年“清涧”“渭华”失败后,负伤回陕北(下颚左侧),当时,陕北一时尚无独立自主之武装。绍安担任保护子长,往来各地,找人,联结白得胜、强世清等游击小组,接洽陕北特委、安定县委等地方党的关系。1930年后,秘密随子长、惠泽人、强龙光、赵仰轨……赴三边、宁夏、甘肃活动。子长等1932年离开红26军赴上海、华北。绍安同强世清、白雪山、崔玉瑚、惠泽人、白得胜、任志贞等坚持安塞、安定、清涧、延川、绥德、米脂、横靖等边界七八县游击战争。白、任、强、惠先后作战或失密牺牲后,他又同白雪山、崔玉瑚等坚持到1933年冬,迎接子长烈士,从张家口抗日同盟军失败回陕北。同子长率陕北游击队同到陕甘南梁堡,与刘志丹会师后,又回陕北。1934年至1935年冬,任红4团(26军)团长。1935年农八月,奉西北军委刘志丹命,率红4团,归瓦窑堡革命委员会及西北军委围城总指挥,与警卫团、省保卫队,同进退,协力对付瓦窑堡敌84师25×团守敌,每日夜,实行毛主席“敌驻我扰”的游击战争。农九月,瓦市解放。冬与红2团向清涧守敌袭击。为援助神府苏区,在中央、毛主席长征到达瓦窑堡后,在主力红军出师过黄河,赴山西“东征”前后,受中央军委命令,率红4团全部,由绥德南区,沿黄河北上,经吴堡、佳县到达神府“苏区”。在敌我战斗中,阵亡牺牲。
  牺牲时年三十岁上下。遗有子女。弟兄几人,可找到。
  其二叔父及一位堂弟,父子二人在1934年冬(?)秋(?),被敌捕杀。
  谢家在战争中,在被敌捕去,牺牲不少。亲戚参军者多,牺牲阵亡、负伤者也多。
  详须另查另记。
其他文献
采用单滴共沉淀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负载到铜钴铝水滑石(CuCoAl-LDHs/GO)复合材料,并以罗丹明(EhB)和苯酚为目标降解物,开展了H2O2协同CuCoAl-LDHs/GO强化光催化降解的实验.结果 表明:通过XRD、SEM、XPS及UV-Vis表征,发现复合材料中存在石墨烯和金属离子(Co3+、Co2+、Cu2+、Cu+、Al3+),且具备较高的光催化活性;H2O2存在的条件下,1 g·L-1 CuCoAl-LDHs/GO对RhB和苯酚的光催化降解率分别为99.3%和97.6%;H2O2和CuCo
在《路遥全集》之《早晨从中午开始》卷中,收入了路遥在其中篇小说《人生》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之后发表的创作感想,题目是《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对于这篇极具真知灼见、充满真情实感,无论是对于路遥本人来说,还是对研究路遥的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的“获奖感言”,喜欢刨根问底的我始终想追根溯源地探寻其出处。然而,翻遍了各个版本的《路遥年谱》、《路遥传记》以及评论、回忆路遥的文章,均不
期刊
针对粪肥施用时的磷(P)污染风险,采用高温热解技术制备生物炭进行P固定,以降低其淋失风险.通过P分级法研究了生物炭中P形态随热解温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5次模拟降水下鸡粪或生物炭中的P淋失率.结果 表明,鸡粪生物炭中P的固定规律是:随热解温度升高,稳定态HCl提取态磷(HCl-P)不断增加,成为生物炭中P稳定化的最主要去向.低温(300℃)热解条件下,不稳定的H2O-P是HCl-P增加的主要贡献者;而高温(600℃以上)条件下,中度稳定的NaOH-P和NaHCO3-P是主要贡献者.随着降水
书面形式的在线咨询是指医务人员与患者使用在线媒体(如在线网络平台或电子邮件门户)进行双向书面交流。这种咨询为患者提供了电话及面对面会诊外的另一种咨询方式。本文对临床医生,尤其是从事初级医疗保健的医生提供指引,以期更有效地为患者提供这种咨询。
期刊
水源水体富营养化及造成的藻类水华是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城市供水.以华南地区赤水水库为例,基于2019年5月暴发的蓝藻水华事件,开展了水库水质、蓝藻密度的监测分析及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复合聚合氯化铝的应急除藻技术研究,确定了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并评估了除藻效果.结果 表明:水华暴发时取水口表层TN、TP浓度超过地表水Ⅲ标准且水体主要限制性元素为磷,若集水区内磷的浓度继续增大,则水华暴发的频率继续增加;此次蓝藻水华的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且垂向主要聚集在表层及水下5m处,随水深的增加藻细胞密度逐渐
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  在保安,毛主席接见了第一次踏进红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访问陕北苏区。斯诺和毛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大量关于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写了不少的通讯报道。他在《西行漫记》
期刊
为梳理我国土壤环境修复行业的快速发展情况,并为“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提供建议,对2020年我国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重点政策和制度进行分析和总结.2020年,该行业的政策制度以指导、规范修复技术和工程为主要内容;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规模142.7×108元,为2017年的1.64倍,达到了“十三五”时期的最高值;其中,咨询服务业和修复工程的市场规模分别为39.77×108元、102.97×108元.以上概况说明,近几年我国土壤修复业发展较为快速,预测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0~20
针对当前低C/N比污水脱氮效率低的问题,探索了微米零价铁粉(ZVIP)强化人工快渗(CRI)脱氮的可行性.考察了铁砂体积比(VFe/S)、湿干时间比(TW/D)和进水C/N比(C/N)对ZVIP-CRI协同体系总氮(TN)去除率、电子传递活性(INT-ETS)和填料功能菌群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TN平均进水质量浓度为50.07 mg·L-1、水力负荷周期为12h时,在VFe/S为10%、TW/D为1/3和C/N为4的优化条件下运行30 d后,该协同体系TN平均出水质量浓度为25.82 mg·L-1,与传统
庚子之封,封住的是个体世界的独立与自觉地分割,封住的是思维空间的沉寂与扩散。活到此刻,原本热热闹闹的春节氛围和喜庆的色彩,在个性化的独立空间中像一张褪色的照片,没有了生气并显得皱巴而陈旧。准备了很长时间的过年的好心情正被新冠肺炎病毒消耗殆尽,属于春节的很多东西已经被一一抽空。在亲历这个意义非凡的春节中,有几个人能把自己置入春节的本来意义之中?又有谁能逃避这个病毒制造的密集话题?恐慌、无奈、焦虑、观
期刊
在国内率先采用间接加热回转窑热解工艺对小颗粒油页岩开展了工程实验项目.以辽宁小颗粒油页岩为原料,利用间接加热回转窑成套设备考察了油页岩热解工艺的运行效能.结果 表明,当出料温度为500℃以上,停留时间20~45 min时,油页岩热解的油回收率可达到88%,高于抚顺炉和ATP技术;页岩半焦仍保留一定的热值,有机质含量最高达到4.1%,可进一步用于资源化利用;当油页岩处理量达4.5t·h-1时,天然气能耗为40.1 m3·t-1;与ATP等工艺相比,间接加热回转窑热解系统中粉尘含量大幅度降低,携尘率仅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