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城市里走过的风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in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还常常浮现出老三的形象,他那沙哑的歌声和忧郁的眼神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
  当我在伊宁市民贸商场的马路边见到老三的时候,他正披着桀骜不驯的长发自弹自唱,黝黑的脸庞在热烈的阳光下发出汗渍的油亮,过往的行人向他投来不解的目光,他并不在意,依旧不紧不慢地弹唱着。他脚下的行李箱上摆放着几张歌碟和诗集,封面上他倔强的眼神与我不期而遇,我的眼前一亮:这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一本诗集和歌碟,才25元,但买的人不多。
  “走了十年路,卖了十年唱,帮了许多人,受了许多伤,这就是他——中国的凯鲁亚克,大陆的伍佰……从埃及到挪威,从西藏到海角,他就这样走着、唱着,爱着、恨着。”歌碟《回家的路》背面的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也刺痛了我,而诗集《岁月》的序言里,中国摇滚歌手崔健推介他的文字更加让我震撼。
  贾奎有,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似乎和眼前的老三无法联系到一起。但是,正是这个名字,使他和甘肃省甘谷县礼辛镇那个叫贾山的村庄,和父辈们带有羌语的方言和秦腔,有了一辈子割舍不断的血缘,造就了他与生俱来的特质。农民、和尚、农民工、记者、编辑、歌手、诗人、摄影师……这一长串的身份,究竟哪一个才是我眼前的老三?都是,又都不是。
  靠賣唱走完全国2000多个县,去过17个国家,获过几次世界级的大奖,出过几本充满个性的诗集和歌碟,拍过几部走在路上的电影,我无法想象苦行僧似的老三是如何完成这个浩大工程的。他是完全能够承受“吟游歌手”“摇滚诗人”这样的美誉的。要知道,这背后,蕴含着多少艰辛和汗水啊!和老三这样具有殉道精神的摇滚诗人相比,我时常为自己的麻木和愚钝感到羞愧,以至于这十多年来,他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
  如今,民贸商场早已换了招牌,西大桥的雄鹰也已拆除,只有老三怀抱吉他的身影,还一直矗立在我的心中。
  何止老三呢?我还常常想起一位老人,一位双目失明的俄罗斯族的老人。在遇见老三之前,我先遇见了他。他经常出现在大世界客运站的地下人行通道,坐在一把和他一样沧桑的旧椅子上,拉着一架破旧的手风琴,装手风琴的箱子始终打开着,在他拉手风琴的时候不时有好心的人往那箱里丢几张毛毛分分的钱。而那手风琴里飘出来的声音是歌唱爱情的俄罗斯民歌《山楂树》,是吟唱孤独的《三套车》,是令人心潮起伏的《喀秋莎》,有时,竟然是欢快明亮的回族民歌《花儿与少年》……我想,每当我向他递出几张纸币或者硬币时,不是传递我的同情和施舍,而是对艺术的崇敬和向往。
  后来从《伊犁晚报》上得知,那位老人是俄罗斯族,名叫斯拉木江,有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儿和他相依为命。如今,《伊犁晚报》已经停刊,斯拉木江老人也不知所踪,每次路过大世界地下通道的时候,看着一个面无表情坐在台阶上伸出双手的乞讨者,我就不由得想起那个拉着手风琴的老人,想起曾经报道过老人生存状况的《伊犁晚报》。想起那些走着走着就越来越少的朋友,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
  这天下班突然想起,妻子让我顺道带把小葱回去,就急匆匆赶往黄河菜市场。老远就听到一阵高亢的唢呐和悠扬的二胡声,与之相伴的,是一个女高音字正腔圆的河南豫剧《朝阳沟》,随着人们的鼓掌和喝彩声,我伸长脖子一瞧,不由得一阵惊喜:这不是“阿炳”他们吗?
  记得第一次遇见他时,是十多年前了,也是下班的时候,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师机关大院沿着军垦路往小区走去,也是这么突兀地被他的表演给吸引了。夕阳下,他的脸上像涂了一层油彩,他的面前是一把口琴,一把二胡,一个类似架子鼓的简单组合和一个扩音器,这一套家什在他的操作下浑然天成,俨然一个小型的乐队。唱到动情处,他极力想睁开眼睛,却只能露出更多的白眼仁,我这才知道他是个盲人。我不禁被震撼了。“瞎子阿炳!”我的心里突然蹦出这四个字。随后的几年里,常常在军垦路与他陌路相逢。流行歌曲,河南豫剧,美声唱法,每次路过,都能听到不同风格的演绎,而他,依旧闭着眼,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或许是他转移了阵地,或许是忙于奔波,我渐渐忘了他。没想到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竟然在这个城市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
  眼前这个同样陶醉的戏曲世界里的河南大嫂,想必就是其中的一员。此后一段时间,每当路过黄河菜市场,我都要不由自主地望一望市场的入口处,那一声声独特的演奏和卖力的唱和,竟然会迅速抚平我一天的疲惫和烦躁。
  那个凭着两把菜刀和一个实木菜墩几乎走遍中国的中原男子,以及那个和他几乎同时出现在农四师菜市场的正宗叫花鸡摊主……这些从我的身边像风儿一样飘过的人们,多像一个个当代的隐士,他们一生都在跋涉,潦倒的生活没有击倒他们,反而使他们一次次坚强起来,乐观起来。
  在这篇文章即将收笔的时候,我突然心中一动,在百度上搜索“流浪歌手老三”,没想到竟然真的找到了他,我快速浏览着他这些年的足迹,最让我欣喜的是,老三不仅结束了自己的流浪生涯,还在成都开了家“老三的小屋”,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食宿,失业者、农民工、流浪艺术家、离家出走的少年……老三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用歌声陪伴着自己,也给来来往往的人们留下一段温暖的人生。
  而我,在即将离开自己生活了28年的小城伊宁时,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次次回忆,一次次流泪,一次次感动。
其他文献
墨镜曾是我的克星,看到戴墨镜的人,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如恐惧黑夜一般。  最先闯入我视线的墨镜,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了记忆,依稀记得的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烙印较深的是一个戴墨镜的国民党军官。一个已贴上标签的反面人物,再戴上一副我讨厌又害怕的墨镜,坏得更让人胆寒。我真佩服那些导演,觉得他们都是心理学与面相学的大师,对演员的选择、角色的把控、道具的搭配,都那么独具匠心,恰到好处。  我小时候的胆
期刊
2013年的夏天,苏北小城的柏油路热得冒烟,我每天顶着太阳去一家饭店里跑菜。当时我是第二次参加高考,想在上大学前赚点生活费。半个月后,我查询到高考分数才意识到,我要长期打工了。  我回到家,母亲数落我一顿:“为了供你复读,家里把粮食都卖掉了,你这么不争气,以后就当一辈子的农民。”我苦笑:“妈,谁说考不上大学就是一辈子农民?我出去打工,自己赚钱。”  爸妈托上海的表哥给我找份工作,他在化肥厂做会计。
期刊
1978年6月,在经过3个月的新兵集训后,我们同期入伍的部分战友,被分配到三营十二连。我们属于土建连队,承担着位于湖南邵阳068基地所属的814厂的土建施工任务。  在新兵连时,我们所有的训练科目,都是正规部队所必需的内容——队列、步操、射击、投弹等。可是下连以后,我们却从事着施工劳动,抬石头、修护坡、砌砖墙、浇铸混凝土……平时穿着粗糙的劳动服,那身崭新的军装只有在偶尔集合开会时穿一下。这对于怀揣
期刊
夏日炎炎,晓红、建平、叶涛,我们几个小伙伴不约而同,偷偷来到对面山上,或去屋后大河边枞林里去抓知了。  没有皮的树,谁都能上去。问题是,那知了总是趴在树尖上,总不能爬到树枝上去吧。建平有一回还真的爬去树枝了,一不小心,重重地摔了下来,差点没把命丢掉。建平妈把我们骂了个狗血淋头。自此,我们不敢再上树抓知了了,改为用竹竿子粘,就是将竹竿子的顶端,缠绕上两三个蜘蛛网,形成一个墨坨子,吐口唾沫在上面,用手
期刊
70多年前,一个秋天的傍晚。  要上桥了,胸前戴着大红花的新郎官腾出右手,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然后弓腰,蹬腿,一个猛冲过后,木轱辘独轮车就稳稳地立在桥中间了。桥上那些担着担子、背着柳筐、挎着篮子的赶集人,见到娶亲的,都停下脚步,分立于桥的两边,目光像追光的手电筒一样,追随着木轱辘车上红玫瑰般娇艳的新娘子。  过了桥,新郎回头看看身后,夕阳离地平线还有不到半尺高,于是加紧脚步。他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将新
期刊
冬季,大块儿的乌云密集在空中,拥挤着,像压抑郁闷了太久。乌云崩裂了,成千上万的细小碎片蜂拥而下。一朵小雪花就在这样复杂的情绪里诞生了。  它已经与天空的怀抱有了距离,有些畏惧地,怯懦地向着一个未知的世界坠去,它不知吸引它的力量从哪儿来,但是透着似曾相识如梦似幻的感觉,似乎自己与生俱来的就是一个使者,要去传达一种很神圣的信息。它不知道相对于它的短暂的一生,有一种叫作光的东西,在浩渺的空间里来回穿梭,
期刊
在我们西南陲隅,婚后的男子都把丈母娘叫“妈妈”。  “妈妈”从年轻时候就独自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因此,我至今不知道应该叫作“爹爹”的老丈人究竟是什么模样。“妈妈”将三个孩子拉扯长大,老大嫁了我,随我移居在小小的县城里,老三远嫁到了桂林,老二守着“妈妈”那几亩田宅,也算是“子承父业”了。“妈妈”对我们这个一工一农的小家庭厚爱有加,她怕我们在城里缺菜少粮,过得不如别人,于是常常拔些蒜苗、青菜,扯些豆
期刊
在村庄,一只老鼠从来没有居住得像今天这么阔绰。我靠近一处处老宅子发现,村庄人搬离后留下的一孔孔窑洞,成了老鼠们的宅子。  秋天的一个午后,阳光落在一处遗弃多年的院落里,一束束亮光从院子里半人高的杂草梢上打下来,落在朝向西面的那一孔孔窑洞里。顿时,半只窑洞的地面上亮堂堂的。我刚刚靠近一处窑口,一群老鼠慌忙逃窜进了各自的洞里。老鼠的洞都沿地面,顺着窑壁挺了进去。要不是我打扰,它们一定会继续在这孔铺满阳
期刊
1988年4月,我有幸成为一名代征员,虽然是聘用,但我穿上蓝蓝的税服,这一副柔弱的女人身板,便扛起了一份责任。  梅溪税务所荆湾乡专管组设立在荆湾乡办公大楼内,专管组成员只有三人,一名专管组长、一名农业税增解会计以及我,挤在一间办公室上班,办公桌上除了纳税人征收清册外,还有每人一个算盘。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尽管条件简陋,但我们干起活来都是风风火火,没有一个叫苦的。那段日子,我每天去农贸市场
期刊
今年11月底,我有幸参加2019年中国散文年会,荣幸地授了奖,聆听了多位名家讲课,受益匪浅。  鲍尔吉·原野老师认为,写散文,应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他列举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仍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