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已过四十年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tio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6月,在经过3个月的新兵集训后,我们同期入伍的部分战友,被分配到三营十二连。我们属于土建连队,承担着位于湖南邵阳068基地所属的814厂的土建施工任务。
  在新兵连时,我们所有的训练科目,都是正规部队所必需的内容——队列、步操、射击、投弹等。可是下连以后,我们却从事着施工劳动,抬石头、修护坡、砌砖墙、浇铸混凝土……平时穿着粗糙的劳动服,那身崭新的军装只有在偶尔集合开会时穿一下。这对于怀揣梦想的新战士来说,好像浇了一瓢冷水,而我们所在的814厂区,那个时期还属于保密单位,厂址也是偏僻之地。我们的营房都是临时用竹竿、竹席和油毡搭建的工棚。其生活艰苦、任务繁重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田副连长30多岁,他分工主管施工生产,所以,工地上总有他的身影,许多时候,他在艳阳下头戴草帽与战士们一道挥汗如雨,所不同的是,他仿佛早已习惯了这种日晒雨淋的生活,皮肤早已呈浅咖啡色。那时,团机关电影组会隔三岔五送电影来连队,每到这时,便是战士们的节日。有一次,大家搬着马扎凳,整齐地坐在露天电影银幕前,等着天黑后电影开映。这时,队伍左侧的山坡上,有814厂新来的两三个女工,穿着彩色的连衣裙,挎着小巧的藤椅,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在上世纪70年代末,年轻姑娘单凭这身打扮,就已经十分抢眼了,而对于一百多号大兵来说,实在充满了诱惑,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左看……
  田副连长本来单坐在队伍左侧,发现问题后,他立即站在队伍前面,面对大家喊口令道,“向前看!”并扬起双手,“向前,向前,预备唱!”
  战士们齐声高唱,田副连长打着拍子,可是唱着唱着,田副连长却下意识地向右看,而穿连衣裙的姑娘这时也走近了,且把藤椅摆放在靠近田副连长的马扎凳旁边。战士们见了,心里都笑了!
  歌唱完了,田副连长返身落座后,在姑娘们旁边反而有些脸红,不自在。
  我是在下连两个多月后见到从团部因事延迟回到连队的刘登国连长的。相对于田副连长,刘连长平常十分严肃,也爱批评部下。那时连队开展学雷锋活动,有一次我发现炊事班的大锅盖糊了一层油泥,显得很脏,就在休息的时候搬到沙堆旁,用红砖夹着沙子打磨,愣是把铝质锅盖打磨得跟不锈钢一样,刘连长见了,他说,那么薄的锅盖,你再这么打磨几次,就要漏气了。我学雷锋没有找对方法,一时沮丧不已。
  田副连长的爱人来部队探亲,抱着只有一岁大的儿子,住在离营房200米外的一处简易工棚里。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战士们特别爱去田副连长家做客,他的爱人对待战士们也热情客气,私下里老兵们议论,说田副连长老婆长得漂亮、个儿高、皮肤白皙、丰满……还有的老兵相互调侃,说谁谁谁名义上去田副连长家请示汇报,实际上就是想看看漂亮的嫂子。我不知道田副连长听到这些议论没有,但他对谁都是笑脸,凡是去的人,都有茶、有烟、有聊不完的话……
  当田副连长的航班落地时,我已把41年前的往事放了几遍“电影”,今天的田副连长,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我想考验一下自己,按照从前的记忆,看看能不能认出今日的田副连长。
  我盯着旅客出口通道,不一会儿,我从远处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判定出他可能就是田副连长,走近再看,果然是他!我立正、敬军礼,田副连长立即笑着还礼。
  他头发白了,但仍浓密,肤色红润,身板直挺挺的,体型未见变化。嫂子随行,她说当年怀抱着的儿子叫田军,现在四十多岁了,在武汉一个重点中学当老师。
  出了机场,我立即打电话给刘登国连长,他转业后定居北京,在王忠银副指导员来京时我们恢复了联系。没料到刘连长就住在机场路附近,放下电话十多分钟,我的车按导航就停在了他家小区门口,而刘连长和夫人也已在路边站等了。
  随后,我们前往云南菜馆,而菜馆附近住着我们团的史信章参谋,他说,为田副连长接风,一定用云南风味。我们部队曾有援老挝修路的历史,回国后在云南建水驻扎了许多年,都有云南情结。
  刘连长是1968年入伍的,他的资历比田副连长短三年军龄,但他却早早担任了连队正职。席问,刘连长对他的副连长尊为“老兄”!副连长则对“老弟”刘连长的工作魄力稱赞有加,谈起往日经历,还有那些抢工期,争先进的故事。
  作为连队新兵,接待久别的连首长,我当然应尽地主之谊,未料到刘连长夫人中途借去洗手问的机会,偷偷买了单,令我措手不及,念及他们有十余年的共事之谊,我也就不再相争了。
  第二天,我开车拉着连长、副连长前往廊坊,在那边接应的是原十二连的排长向希春、单政军,另有政治处的杨功元、李俊峰作陪。与田副连长一直保持联络的勤杂班战士王安学、车营长等随后也来了。
  在向希春安排的包房里,热闹非凡,向排长备了收藏的陈年茅台酒,可是在座的战友们除了我因开车而不能碰酒外,其他人多数也已七十开外了,刘连长不喝酒,田副连长也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于是,大家先说不劝酒,就以水代酒开宴。谁知三分钟过后,就都纷纷破例了,尤其是田副连长,他明确告诉嫂子:“今天不要拦我!”
  短短的4天一晃而过。早上,我送他们到车站,分别时,想到时隔四十年才相聚,不知再见又是何年?
其他文献
三十六年前,我还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沈阳市人民政府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上,唯一的一个节目是我——(只有我一个小孩儿参加大会)为全体教师演唱了一首《党啊,亲爱的妈妈》。  当时是乐队伴奏,下面坐着一千多人,黑压压,场面怪吓人的。唱完下来,掌声响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是什么领导,反正有个爷爷还给了我一个大苹果。遗憾的是,这一幕没有留下照片。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姓赵的老师,她是被表彰的老师,还上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有一个羊倌,常常和我们不期而遇。  他白花花的胡子飘拂在胸前,胡子往下是凹陷的肚子,里面装了不少故事。别看他老,论辈分才是我的哥哥。他爱跟我们这些孩子玩,我们也喜欢听他没完没了地絮叨,《王贵偷锣》《淘气鬼》等等,现在我还能完整地复述出来。如果追溯师承,他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几年后,老人死于火灾。他老眼昏花,打翻了煤油灯,把自己烧成一堆焦炭。我心里非常难过,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天
期刊
去年,陪同八十高龄的叔父去老家查看家谱。  家谱是大清光绪十三年修纂的。宣纸扉页里夹着一张红纸,蝇头小楷,书写工整。细看是两户宗家过继男孩子的凭据,下面的落款是当年在场见证人的名讳及时间。偶然间,叔父看到了祖父的大名,惊喜地指给我看。祖父我没有见過,家里人也很少提及。  祖父生于清末,病逝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当年的叔父才十来岁,孙字辈的后生中除了我的堂哥,其他孙子辈大多未出生。  关于祖父,家谱上没
期刊
文学创作属我第一爱好,第二爱好乃绘画。最近特别爱画牛,《老子出关》《牧归》《看看谁是真牛》等连画五六幅。昨天与友聊及,一扯到牛上他立即很情绪化,其双眼炯炯,声音激动:想想牛一生吃的啥喝的啥?到无力耕田时却被一刀戳死,杀了吃肉,骨头熬高汤,皮剥几层做皮衣、皮手套、皮鞋。有不少牛皮剥下来一看居然伤痕累累,烂得啥也做不成。怎么回事儿?原来是牛耕田时稍不随人意,便遭鞭子抽,没轻没重的。试看天下牛皮,哪张皮
期刊
鸭绿江断桥是一座有110年历史的12孔桥,其闻名于世,不是由于始建于清末的久远,而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场战争。当年,那桥被轮番轰炸的美军飞机炸断,中方一侧仅残存4孑L桥身屹然不倒,故称“鸭绿江断桥”,至今,仍有万千弹痕。  那年,我出差到沈阳,办完公务又绕道去了一趟丹东。我站在鸭绿江大桥的这一头,远眺对岸,悉心倾听着滔滔江河的呼吸。那一头是朝鲜的新义州,仿佛很陌生,又仿佛很熟悉。我掏出手机给远方
期刊
儿子高博今天下午开着他新买的爱车回西安了。  望着车轱辘在交口河这坑坑洼洼的街道上颠簸而行,瞬间,眼畔上旋着一汪不争气的泪水,便傻呆呆地踌躇在街的那头。是啊,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当地企业上班下班,有说有笑,欢欢实实地围在父母的身边,妈妈做好了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爸爸噙着老旱烟锅笑嘻嘻地给儿女们讲他们年轻时候的艰辛与浪漫,那种温馨,那种其乐融融,我感觉他们幸福得跟花儿一样。而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风风雨雨,
期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租房,就像切豆腐一样,一块块的,大小不一,先到先得,分完正房、边房,再分天井边的厢房,分不到的,就在过道边临时搭建灶头,生火做饭。  市民路12号是公租房。阿翠住在公租房上进左边厢房,厨房却在下进的右边厢房。我奶奶家的厨房在下进正问,为留出上街进出的边门通道。阿翠的厨房和我奶奶家的厨房各自切割出一个45°的角,让出作为居民进出的通道,两家的厨房门斜对着。  阿翠在厨房门边角落里
期刊
会场,一块铭牌上写着“陆薇”,铭牌对着一盆绿萝,绿萝遮住一个女子大半个脸,露出一只眼。这是一张照片,又像一道判断题,容易出错的判断题:叶子遮住的是陆薇?好姐妹的陆薇?不是!我相信我的判断。  我熟悉的陆薇是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子,高挑个儿,身材好。第一次见她,大概是1992年,我们同在南昌参加一次青年会议。那时,我和她不认识。年轻时的我严肃矜持,矜持得都不会主动与陌生的同性交谈。尤其长得好看的姑娘,灰
期刊
墨镜曾是我的克星,看到戴墨镜的人,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如恐惧黑夜一般。  最先闯入我视线的墨镜,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了记忆,依稀记得的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烙印较深的是一个戴墨镜的国民党军官。一个已贴上标签的反面人物,再戴上一副我讨厌又害怕的墨镜,坏得更让人胆寒。我真佩服那些导演,觉得他们都是心理学与面相学的大师,对演员的选择、角色的把控、道具的搭配,都那么独具匠心,恰到好处。  我小时候的胆
期刊
2013年的夏天,苏北小城的柏油路热得冒烟,我每天顶着太阳去一家饭店里跑菜。当时我是第二次参加高考,想在上大学前赚点生活费。半个月后,我查询到高考分数才意识到,我要长期打工了。  我回到家,母亲数落我一顿:“为了供你复读,家里把粮食都卖掉了,你这么不争气,以后就当一辈子的农民。”我苦笑:“妈,谁说考不上大学就是一辈子农民?我出去打工,自己赚钱。”  爸妈托上海的表哥给我找份工作,他在化肥厂做会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