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审美体验活动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艺术心理学的视角为出发点,以审美体验问题的研究为核心,梳理了不同流派的学者对于审美体验问题的观点,以及近些年来学者们如何运用新的研究技术及手段探究审美体验的问题,对审美体验的发展进行概述。并且,对已有的国内外关于审美体验的研究进行分析述要,同时对审美体验进行详细的概念界定。
  关键词:审美   审美体验  艺术心理学  神经机制
  中图分类号:J0-05
   审美作为人类独有的高级功能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对其产生影响。那么,到底何为审美?在不同学科背景的视角下,关于审美的界定有所不同。美学领域认为,审美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精神活动,也被叫做“审美活动”,通过人创造、发现、感受、评价等过程形成审美,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领域的观点是,审美分为狭义审美和广义审美。从狭义上来说,审美的主体是艺术家,他们在本能与认知的基础之上,体验与审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取得精神上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挖掘、获得、创造审美;从广义上来说,美学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称为审美。心理学领域认为,审美是一个认知过程,他们通过实验操作,指出审美的本质意义是审美体验活动,审美情感的诞生受到了审美主体的影响。
   一直以来,关于对审美问题的研究各个学科采用不同的视角及研究方式。用思辨的方式来研究关于审美的问题一直是传统美学的研究方法,在黑格尔所著的美学第一卷中,他认为美本身应该理解为理念,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在文学范畴中认为审美是一种形而上的样态,主体以其真我状态,通过纯粹直观追寻绝美进而获得纯乐。而从心理学的视域下来看,精神分析、格式塔、行为主义、信息处理和人文主义是对美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流派。这些心理学流派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审美心理体验的相关问题。
   一、审美相关概念界定
   (一)审美
   从艺术心理学学科视角来看,审美主体的情绪和认知发生不断的改变,在这种变化中,审美主体能够获得美的情感,取得美的知识,这一整个过程称作审美(Leder,2014)。(Chatterjee,2011)指出,审美的过程涵盖了感知、加工、回应这三个过程,其属于情绪结合认知的过程,在情景和对象相互作用之下,产生了愉快的感受。本文将审美界定为既是一种认知活动,同时又是伴随着情绪的一种情感活动。
   (二)审美体验
   从艺术心理学学科视角来看,审美体验是指由对一个物体的审美处理所引起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组成(Leder,2004)。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包括了一种特殊的主体-客体关系(Cupchik,1996)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本文将审美体验界定为一种心理过程,其中既是一种认知过程,又是一种情绪并且伴随着不断升级的情感状态。
   二、国内外审美体验研究情况
   (一)国外相关研究
   20世纪初不同心理学学派的研究者分别对审美体验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和层次的探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其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人,其在解释审美体验活动时,认为应该采用无意识和动态理论进行叙述。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审美的感受是性欲的满足,人类无意识的行为是审美的体验的源头。在解释心理学理论时,他借助了神话故事和艺术原理,并认为审美的深层结构需要由无意识的理论来解释。精神分析把艺术活动看作人类性欲的升华,认为其是一种特殊活动。荣格对弗洛伊德强调性动机的理论产生了怀疑,他用“集体无意识理论”对艺术功能进行阐释。
   行为主义学派对审美活动的研究思想主要表现在:行为主义强调对外部可见行为的研究,采用刺激一反应公式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忽视对意諷的研究,其在研究审美体验时,仅研究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程度以及观赏者对艺术品的生理性反应。行为主义者伯莱因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审美唤醒理论。
   阿恩海姆作为格式塔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深入研究了审美体验活动,他主要从视觉艺术角度出发,他认为用“力”来表达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这种表达创造了人们早期情感在当时艺术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学派运用形式心理学和知觉理论来理解和解释审美体验。
   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探究审美的生发过程和现象,认为审美属于内在的期待模式的一种,由审美主体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一旦这种期待匹配了审美主体的期望,它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
   20世纪50-80年代,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他认为美学是一个人的高层次需求和崇高的价值观,并且把美是自我的反映,审美能够完成于创造潜能中持续超越自我,属于最高层次的心理体验。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在审美体验中最易发生,本质上来说,审美体验就是自我实现的间歇插曲。
   21世纪初,随着技术手段不断的发展更新,人们逐步借助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等探索在审美时人脑的活动及状态。Zeki,Livingston和Ram Chandran三位神经科学家分别在视觉分区和视觉艺术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Zeki不仅清楚地定义了每个视觉皮层的专有功能,而且还分析了每个视觉皮层之间的信息连接路径。
   不同学者建构出有关审美体验的模型。如,Leder等人首次提出审美加工模型对个体审美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解释了在审美过程的不同时间阶段内,信息是如何在不同心理成分之间进行加工的,在他的审美欣赏和审美评判模型中包含了审美体验的特征形成以及其中的审美认知加工过程;纳达尔(Nadal)解释了艺术审美体验的心理和神经原理,利用审美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组合模式,最终发展出了审美偏好的初步机制;Markovic展示了对一个物体的审美体验的认知、注意和情绪方面之间的两个功能关系阶段图以及四种平行的审美信息处理流程模型。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审美体验的研究跟国外相比虽然有所滞后但也在不断发展,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关于审美体验的问题,大致聚焦在审美体验过程中情绪及神经方面的研究。
   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审美和美育进行系统探究的为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刘兆吉,他出版了第一部实证研究著作《美育心理研究》(刘兆吉,1993)。随着该著作的问世,国内研究人员也相继开始运用实验探究手段对审美心理问题进行系列研究。
   在情绪方面,陈丽君等(2012)冤种的情绪与审美之间存在的联系,进一步分析的种类和风格不同的审美图片可能引起的不尽相同的审美体验,并进一步说明了审美体验与积极情绪之间的异同。另外,一些学者提出审美体验也被称为审美情感。情感是指:客观外界事物和主体之间需要关系的反应,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彭聃龄2004)。
   在与神经相关研究的视域下,丁晓君和周昌乐(2006)详细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关于审美神经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现代的经验方法,说明了审美研究的意义,并对审美研究的意义进行确定,进一步分析了审美问题和审美主体中具有的规律,以便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证据。
   王乃弋、罗跃嘉等(2010)对认知神经的模型和脑成像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美学的研究范式,讨论了审美活动中所使用的刺激物,实验任务的类型以及提出的审美研究方法,并使用更精确的实验来区分不同审美问题维度的神经机制。
   黄子岚等(2012)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审美心理的神经机制,详细介绍了外在审美认知过程、具身审美认知过程和大脑区域,他们参与了审美经验的加工,并建议我们今后从更广阔的审美形式的视角来研究审美神经机制,对审美体验的动态性和审美产生的时间过程进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現状分析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关于审美体验的概念界定,从中发现,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认知的成分又含有情绪的成分,并在由审美主体体验过程的深入而引发审美情感。因此,国内研究者首先梳理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美学体系及审美心理的特征规律,同时借鉴认知神经学科的研究手段,梳理了西方关于审美体验的研究,并探究了审美研究范式、审美的认知加工过程、美感体验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对国外研究者所进行的审美神经机制和实证方法进行介绍。
   从出版的专著上来看,心理学研究者刘兆吉(1993)所出版的实证类研究著作《美育心理研究》逐步的揭开了关于审美问题的面纱。此后,运用实验法对审美心理进行研究逐步成为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之一。赵伶俐和黄希庭(2004)所著的《审美概念认知:科学阐释与应用》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对审美概念认知的科学进行诠释,下篇介绍了审美概念认知的实证研究,意图用科学化的程度探求审美的本质。
   从已刊发的期刊来看,赵伶俐和黄希庭(2002)从实验探究的角度出发,在理解定义审美概念时,使用了人格心理学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中学生创造思维与审美概念的关联性;丁晓君和周昌乐(2006)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者研究审美的方法和审美机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阐述了审美研究的现实意义;王乃弋和罗跃嘉(2010)等在区分审美各个维度的神经机制时,使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对脑成像的研究进展、认知神经模型、审美的研究范式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张卫东(2011)等概括了大脑功能和审美心理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分类了西方神经美学最近的研究成果;陈丽君(2012)等探索了审美与情绪的关系,主要论述了审美体验与积极情绪的差异和联系;同年,黄子岚等梳理了审美心理的神经机制,以认知加工的过程为主,详细介绍了审美体验过程中加工时所波及的脑区;蒋存梅及赵怀阳(2019)以审美心理理论为基础,通过采用电生理(EEG)手段,考察大脑在知觉音乐形式美过程中脑电波的变化;周璨,周临舒及蒋存梅(2021)对音乐愉悦度的神经机制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多巴胺的传递被证明与音乐愉悦度存在因果的联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从最初将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美学研究中,到引用实验方法探究审美与思维的关系,再到研究者逐渐关注审美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情绪反应及研究方式的概括总结,最后借鉴认知科学的手段揭示一系列与审美心理相关的问题。这些均说明,国内对审美研究的重视。审美研究的飞速发展进一步证明了,研究者不单单只停留在传统思辨的模式,但国内对审美体验的研究仍是在引进国外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尚处于实验基础研究的阶段,对审美体验的研究还不够全面透彻。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因为审美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特殊体验,并且其主体是人类,所以审美体验产生时不只是涉及单一的方面,是生理、认知、情绪、神经等方面共同联动发生的。国外的研究者不断对审美体验过程中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神经机制及关系进行深层次探究,他们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如ERP(事件相关脑电位)、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研究手段为审美体验提供了更精确的解释以及更宽泛的研究视角。通过不断的实验,审美体验的问题逐渐被加深和理解。
  2001年,Solso首次用脑成像实验对一名职业肖像画家和另一名普通受试者进行了测试,证明职业画家比普通受试者具有更强的视觉感知和感知分析能力。
   2004年,Vartanian和Goel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审美体验中进一步研究了认知和情感的作用。研究实验发现,受试者在审美偏好过程中激活了负责情绪和奖赏的几个大脑区域。
   2007年,迪奥及加莱赛探索了受试者在审美体验上,视觉艺术作品和大脑区域的神经机制之间的关系。实验的第一阶段指出了审美体验的产生和主观审美判断以及客观审美价值存在联系,并且这个过程具有多层次性。
   2009年,Cupchik等人探究了在审美过程中认知及知觉处理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受试者的左侧前额叶激活程度更大。这意味着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对于美感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Cupchik,2009)
   2014年,Vartanian和Skov利用元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视觉审美会激活视觉皮层的相关脑区。部分脑区的参加对视觉审美刺激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进行加工。
   综上所述,国外以实证研究居多,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前沿的学术视角揭示关于审美体验问题的研究,但缺少理论层面的论述与阐释。
   四、结语
   虽然国内对审美体验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基础研究阶段,对审美体验活动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但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思辨方式,站在艺术心理学视域下,借助国外研究者对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为审美体验活动问题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国外以实证研究居多,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前沿的学术视角揭示关于审美体验问题的研究,但缺少理论层面的系统论述与阐释。
其他文献
利用PCR从噬琼胶菌AL1中扩增琼胶酶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28a;表达产物用亲和层析纯化,研究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利用薄层色谱和质谱鉴定酶解产物,并测定酶解产物的还原
近几年来,数名新生代导演借助各种扶持机制下设的各类平台和资源在电影界崭露头角,这一批青年导演已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一股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对新生代电影人的扶持机制是目
本研究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海洋鱼蛋白低聚肽,运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紫外全波长扫描、圆二色光谱表征其消化前后结构变化,测定其消化前后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
为了研究白莲莲子皮多糖的理化性质并评价其生物活性,以白莲莲子皮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白莲莲子皮粗多糖(LSSCP),再采用Sevage试剂脱蛋白、脱色和透析法对白莲莲子皮粗
本文主要研究分子层析柱对河鲀鱼肝脏中河豚毒素分离纯化效果,为河豚毒素分离纯化工艺提供参考。本实验以假睛东方鲀肝脏为原料,对肝脏中的TTX进行提取,然后利用柱层析技术,
红原—若尔盖草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山高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四川省生态环境对地下水变化最敏感的地区。本文基于草原48处国家地下水监测站2018年53组水样测试结果,并参
研究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南部隆格尔~南木林地块北缘。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
摘要:类型学摄影是由贝歇夫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摄影类分化,其指示了一种全新的多学科跨媒介的客观研究方法,为当代摄影的观念化提供了一种严谨的转化方法,其主要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工业时代的建筑,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手段加上科学实验式的客观态度进行摄影拍摄与制作。贝歇夫妇创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为当代摄影提供了一种观念化表达的通道与方法,改变了传统“纪实”的定义。  关键词:贝歇夫妇 当代摄影 观念摄影
以蓝莓为主要原料,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为发酵菌种,研究蓝莓酵素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梅州市是广东省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就坐落在梅州市丰顺县邓屋,历经50年后仍然正常运转。为加强梅州市地热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