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vs外债:其实我们“脱贫”没多久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cylove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减外债就是对外净债权。直到近几年我国的对外净债权才由负转正,远离外债风险警戒线。其实我们“脱贫”没多久。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到2006年第二季度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911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长期以来雄踞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日本,成为新的全球储备“霸主”,使得本来在国内外被炒得火热的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火上浇油,讨论再度升温。作为全球第一,我们有理由高兴,但是将我国的对外债权和对外债务做一番历史考察,今天的成绩就不值得过于兴奋。
  外汇储备的重要作用,就是维持一国的对外偿付能力,包括对进口的清算能力,对外债的偿还能力,对外资利润的兑付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外债的偿还能力。国际经济学家经常将一国的外汇储备与一国的外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外汇储备减外债,就是一个国家的对外净债权,只有净债权为正数才是一个国家对外拥有的真正财富。因此,分析外汇储备问题,必须与外债结合起来,孤立地分析外汇储备其实没有多少经济意义。
  
  我国外汇储备的历史观
  
  有据可查的我国外汇储备数据可追溯到1950年,比较研究我国外汇储备的历史数据,其实有些令人心酸。整个20世纪50年代,表现最好的1955年外汇储备也只有1.8亿美元,10年年均外汇储备只有1亿美元,整个60年代,表现最好的1969年外汇储备也没有达到5亿美元,10年年均不足2亿美元,整个70年代外汇储备的进展非常缓慢,1973年还出现了负0.8亿美元的特例,10年年均只有3亿美元。因而建国后前30年的外汇储备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计,政府过的是紧巴巴的日子。80年代开局不利,10年均外汇储备不过45亿美元,与当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不相称。我国外汇储备真正“起飞”起始于1994年,当年达到500亿美元,并由此掀起了一轮外汇储备增长长波,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1年突破2000亿美元,再后来就是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三年的三级跳,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左右。
  有人喜欢计算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50年来增长了多少倍,40年来增长了多少倍,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经济意义,究其原因,就是基数太小,没有可比性。
  对比我国的外债数据,我们发现,直到199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才超过外债,脱离外汇风险指标警戒线。
  
  我国外汇储备与外债的比较分析
  
  一国的对外经济均衡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外汇储备上,外汇储备只是一国对外经济平衡等式的一头,另一头是外债。国外的分析家关注一国对外经济的存量均衡状况,必须关注外汇储备与外债的互动,以测度一国的外债负担、外债风险和外债偿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外汇储备还制约一国的举债能力。
  在衡量一国的的外债风险和外债偿付能力的指标体系中,涉及外汇储备与外债互动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二是短期外债/外汇储备比率。
  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测度一国的对外债权存量与对外债务存量的比率,考察一国总的债务风险和债务偿付能力状况。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这一比率应该控制在100%之上,超过100%为安全,80%为警戒线,小于40%说明一国的外债进入紧急状态。
  短期外债/外汇储备比率衡量外汇储备对当期到期债务的偿付能力,国际公认的标准是35%为安全线,45%为警戒线,大于55%则说明一国的外债风险进入紧急状态。
  1985年以前,政府实施“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基本思路,也受到对外举债能力的影响,我国的外债余额一直较少,但并没有避免债务紧张。到1985年,绝对规模并不大,只有150亿美元。1985年以后,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对外贸易一直逆差,外资流入规模很小,对外债的需求迅速膨胀。1994年以前我国外债的增长主要是用于弥补国内资金缺口、平衡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甚至是为了维持偿债能力。
  近几年外债增长的原因有了显著改变,主要原因是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与贸易相关的外债如贸易信贷、延期付款等外债急剧增长,已经占到外债总值的50%左右;二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由外资金融机构作为债务主体的债务快速增长,占到总债务的差不多五分之一;三是由于我国国际信誉的提升和偿付能力的增强,从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举债的能力提高,世界银行对我国援助性的项目贷款大幅度增长。
  整体而言,从1985-2005年,我国的外债经历了一个持续的上升过程,1985年外债余额还只有158亿美元,1990年超过500亿美元,1995年突破1000亿美元,1999年达到1500亿美元,2003年又跨越2000亿美元大关,按照近几年的发展速度,2006年年末无疑会高于3000亿美元。
  


  与外债余额指标的变动轨迹不同,1985年以来我国的外债余额/外汇储备比率指标先是强劲的上升,然后是快速下降,但长驱运行在安全线之外。1985年,外债余额是外汇储备的6倍,按此指标衡量,我国的外债早已进入紧急状态,然而,外债余额/外汇储备比率的上升并没有就此止步,1988年再上升到外汇储备的12倍,属于“超紧急状态”,实际上处于崩溃边缘。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外汇管理不断收紧的根本原因。此后,我国对外债和外汇的管理卓有成效,外债余额/外汇储备比率一路下行,我国外债余额/外汇储备指标稳定性改善是在1994年以后,主要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并不断扩大的顺差和资本账户的盈余。不过,直到1999年,我国的外债余额/外汇储备指标才真正运行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100%)之内,到此时,我国才有了对外净债权。
  与外债余额/外汇储备指标运行比较,我国的短期外债/外汇储备比率指标的运行有三个不同的地方,一是没有显著的上升过程但下降趋势明显;二是较早进入了安全状态;三是近几年又屡屡抬头,不断试探安全线水平。
  1985年,我国的短期外债是外债储备的2.5倍,是国际公认的安全线35%的6倍,也说明我国当时外债状况相当紧急,此后除了1987年有较大幅度的回升,整体上还是快速下降,1994年我国的短期外债/外汇储备比率一下子从1993年的64%下降为16%,从此开始在警戒线之内运行。但是,由于短期外债的快速增长,近几年这一比率又有所回升。
  
  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基本认识
  
  外汇储备价值几何
  外汇储备是一国官方持有的具有最强大的国际流动性的资产。在宏观层面,它有助于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本币汇率、增强国际信誉和维护金融安全等作用。既然外汇储备是一种资产,它当然还具有增值功能,经营得当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按照我国现有的近10000亿美元的储备规模,即使年收益率只有5%(对于很多投资产品,5%的收益率其实很低,比如高盛和可口可乐股票的年收益率都在20%以上),年投资收益也有500亿美元,再按照1比8的汇率核算成人民币,就是40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05年度海南省GDP(904亿人民币)的4倍多,是2005年度贵州省GDP(1942亿人民币)的2倍,也相当于2005年度江西省(4056亿人民币)、广西壮族自治区(4063亿人民币)的GDP,当然更高出青海、宁夏、甘肃等许多省份的GDP。而且,GDP只是毛收益,如果按照国民生产净值比较,还不知高出多少个省。另外一个最直观的比较是,它相当于2005年国家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的总和,如果收益率再增加1个百分点,恐怕就是一个不太富裕的省一年的税收总和,不好好利用这10000亿美元,实际上是一种犯罪。
  
  外汇储备没有适度规模
  在我国有关外汇储备的论争中,讨论得最多的是所谓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按照分析家的说法,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就是能够满足一定时期的进口付汇、外债偿还、外资投资收益汇出和汇率干预的外汇储备规模。这实际是对一国外汇储备的起码要求。如果说这是适度规模,相当于由于一个人的月住房租金需要100元、月生活费开销需要300元、月其他杂费支出需要100元,这个人的“适度收入”就是500元,简直是荒唐。事实上,学者们讨论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只是外汇储备的最低标准,是保证一国的对外偿付能力不出问题的规模,就像月收入500元是我们应该要求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一样。有些人会说,外汇储备多了也会带来不少麻烦,但这不是外汇储备本身造成的,而是外汇储备管理的问题。所谓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是一个国家在外汇储备不足的时候讨论的问题,而不是在外汇储备“富裕”时讨论的问题。就作者看来,外汇储备没有适度规模,拥有对外净债权多多益善,前提是管好用好。
  


  
  外汇储备不应该成为压力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近几年国外对我国施加了不少压力,比如逼迫人民币升值,比如制造贸易摩擦。国外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速过快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主要是感觉到某种威胁。而我们目前所作的工作,大部分在于缓和或平息这些压力,却没有充分利用外汇储备的威慑力。日本的外汇储备也很大,直到2005年2月,它保持了80个月的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美国人对日本的外汇储备指责不多,其原因就是日本人能够充分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形成的威慑力。
  目前我国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过分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忽视赢利性,我们应该借鉴新加坡、挪威等国的经验,以市场化手段经营大部分外汇储备,以提高盈利能力;二是透明度不高。别说国外,就是国内也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的外汇储备用在那里,干了什么。比如我国的外汇储备支撑了美国国债,活跃了美国股市,我们完全可以公开,让他们知道,这是我们对他们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的威慑力,从而减轻压力。
  


  
  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是不可能平衡的
  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必然产物,美国和日本莫不如是,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高速增长中累积的黄金储备是全球总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日本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也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起飞”时期。认识到这一点,就知道我国的外汇储备在目前还不可能也不应该停止增长,如果外汇储备停止增长,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会停滞。政法部门不要在为平衡国际收支和减缓外汇储备增长上作过多的无效努力,而是应该适应新的形式,学习在长期的国际收支盈余和外汇储备增长中管理好宏观和微观经济,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者为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教授)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卡尔·阿尔伯莱赫特对世界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趋势进行了预测。这些趋势同样与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经济全球化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约翰·纳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提出,“从一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成为当今人类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趋势,而且已经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活生生的现实”。  经济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
期刊
一般来说,外汇储备体现着一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处于外汇匮乏时期,1979年国家外汇储备仅为8.4亿美元,但改革开放后,外汇储备快速累积,规模不断扩张。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截至2006年7月末,外汇储备规模达9545亿美元,年底突破万亿美元已无悬念。外汇储备多,是国家实力强的象征,但是,外汇储备规模绝非越高越好,持续攀高
期刊
COO(Chief Operating Officer)即为首席运营官。如果将公司的CEO比作当家人,那么COO无疑是大管家。COO需要将CEO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主管企业营销与综合业务拓展,负责建立公司整个的销售策略与政策,组织生产经营,协助CEO制定公司的业务发展计划,并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从“管好家”这个意义上讲,COO首先应该是一个管理全才。作为COO,要有处理不同管理问题的素质,从
期刊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中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绿色GDP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应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中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我国,GDP的最大的缺点便是只表现了经济的发展,而不能表现出经济发展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所
期刊
2000年,当甲骨文的创始人和CEO与首席运营官分道扬镳的时候,媒体的热烈报道和关注甚至可以媲美明星离婚案,人们纷纷猜测究竟什么原因促使Ray lane离开甲骨文,也引起了专家和学者对COO这个角色的新一轮讨论和研究。学者们关注的不仅是那些不断成为媒体头条的、富有戏剧性的高层决裂事件,更将目光转向那些默默无闻、但是具有成功经验的COO们身上。  深刻理解如何做一个成功的COO实在是太重要了,COO
期刊
历时两年的张裕集团管理层收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有媒体评价大规模的讨论事实上使“张裕”品牌至少获得2亿元的增值。其中,烟台市国资委向由张裕集团管理层和职工出资成立的烟台裕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让张裕集团45%的国有产权的交易,被多方面质疑。张裕集团的倒金字塔式全员持股+外资收购的改制案例,在控制权、收益权和普通全员持股方式缺陷的规避、融资安排等方面对其他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公司大量吞并美国公司和资产,美国国会的成员、各种商业联盟的领袖以及企业的领导者都开始大声疾呼,“日本人来了”!尽管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尤其是在19世纪70年代到1914年的后工业革命时期,国外的投资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评论家们还是发出警告:当日本投资者来到美国的时候,情况是不同的。当时美国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包括雷斯特·斯若——当时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主任,以及斯
期刊
美国财长鲍尔森在上台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全面改写了美国的对华经济政策,自鲍威尔之后,中国在美国政府中一直缺少一位真正相互了解、利益上接近的、具有影响力的代言人。  鲍尔森对中国的崛起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中美两国是世界经济的两大旗舰,因而中美之间必须重新适应,建立起新型的互动合作关系,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基石。鲍尔森强调双方对话与共赢的思路,他的思维被认为是上世纪70年代基辛格在中美外交关系后作出的开
期刊
如果想了解世界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最好方法是去考察一下那些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都在读什么书。而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有关论述中国大陆商业环境的图书列在“畅销排行榜”前四位的是:《中国热》(The China Dream),作者Joe Studwell:《中国通》(M r.China),作者Tim CIiissold;《中国企业无限公司》(China Inc),作者Ted Fishman;《中国震撼世
期刊
编者按:2002年以来,许多大城市的房价突然暴涨。一方面,老百姓购房难问题引发争论,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平抑房价;另一方面,房价依然一路飙升,房产消费热潮丝毫不减。房价及房地产的宏观结构已经成为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学者都非常关心的重要话题。对房地产的“暴利”、“泡沫”如何判断?宏观调控何去何从?我们请著名经济学家加拿西安大略大学徐滇庆教授和中国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盛洪发表他们的见解。    目前在房地产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