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诵读吟咏亲近诗歌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m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当今是诗歌喑哑无声的时代,少有人爱诗、读诗、写诗。笔者认为,诗的失落是当代教育急功近利的表现,高考作文中“诗歌除外”的导向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诗歌教学现状堪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教改的阵阵春风带给现代诗歌新的春天,一些省市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的编排上增设了诗歌,诗歌诵读吟咏这一传统教法也越来越受重视,师生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回荡在了语文课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本校诵读诗歌活动的实践,笔者在此谈谈自身对诗歌诵读的理解。
  诵读吟咏,是中国人特有的读诗方式,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语文诗歌教学传统。屈原“行吟泽畔”,刘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杜甫“诗歌改罢自长吟”,都是一以贯之的创作以及鉴赏诗歌的主流方法。
  所谓“诵读”诗歌,就是反复朗读诗歌,熟读成诵。“吟咏”诗歌,则指有节奏地诵读,吟诵玩味,即强调诵读诗歌时“有所思”,要求诵读主体的参与。因此,诵读诗歌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诗歌阅读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
  一、诵读吟咏诗歌的价值
  1.诵读诗歌有助于语感的深化、敏化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它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通过言语产生,诵读吟咏诗歌,把视觉的诗歌形式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就是一种对语感不断探究和强化的过程。
  诗歌大多表意朦胧,表达跳跃,一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全在他诵读诗歌时的抑扬顿挫里,其韵脚、节奏、情感,皆须诵读才能读出。许多朦胧抽象的诗,只读文字难以理解,诵读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在反复的诵读吟咏中,“感而遂通,忽迷忽觉,如梦初醒”,理解感悟程度逐渐加深,语感的深度得以加深,语感的敏感度也随之得到提高。
  2.诵读诗歌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想象
  诵读旨在把无声的符号化为有声的信息,让“躺”着的“站”起来,变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天使,去叩击人的心扉,触动人的情感……这静与动的转换、抽象到具象的升华,无不靠想象去润滑,去驱动。教者应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比如,请学生朗诵《雨巷》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自己穿着一袭长衫,围着围巾,撩起长衫,伸手探了探雨丝,然后缓缓撑开雨伞走进“雨巷”,眼中尽是似曾相识又别具韵味的雨中情景……在这样的想象之中,诵读的语调也随之舒缓,悠长,惆怅,轻忽缥缈,如梦似幻;诵读者的“神思”不由得同诗人一起来到了“雨巷”,感受氤氲在诗中的朦胧之美。再如读《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视线聚集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风姿和浩然气势上。在“进得去出得来”“放得开收得拢”的角色置换和想象的情境中,诵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趋向神似,審美想象力也随之提高。
  3.诵读吟咏诗歌具有陶冶性情和审美的功能
  优秀的诗歌作品能够唤起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向往,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激发人的情感波澜,它们源源不断地散发出美的元素,从而在受众的听觉、视觉互动中产生审美作用。我们能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领略到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从“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中捕捉到诗人对未来的执著和期待;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感受到女性爱情宣言的坚定与独立;从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中可以感受到青春的活力,激情与奔放;王怀让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激起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诵读诗歌,不仅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承传统美德,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的心田,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帮助学生发现“真”“善”“美”。
  二、诵读吟咏诗歌的两个注意点
  1.找准感情基调,抓住诗歌的灵魂
  三分诗,七分读。要想准确诵读诗歌,关键在于要懂诗、爱诗。诵读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把握诗歌的基调,即把握诗歌的态度感情,以及其色彩和分量。基调是“纲”,“纲举”才能“目张”。确定朗诵基调,必须建立在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和内涵深度的导向之上。如戴望舒的《雨巷》,1927年,诗人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内心充满了迷惘和朦胧的希望,所以该诗歌的朗诵基调应为迷茫、渴望。如果理解只停留在诗歌的字面上,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内涵,不顾“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把它当成爱情诗来定基,只呈现缠绵、甜蜜与苦涩的情调,就只能留下不该有的遗憾了。
  作为教师,在学生无法准确把握诗歌感情之时,一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换位”,在想象和换位中获得情感体验;二要创设问题,通过教师的“导向”,调动学生思维,使其“定向自悟”。值得注意的是,基调并不是涂抹全篇的单一色。局部的色彩和分量是有变化的。如诵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相信未来》,有的人一味地高音大喊,撕心裂肺,语言的层次少,情感呆板,最终沦为粗糙、僵化的有声语言。
  2.读好快慢停连轻重,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诵读的基调是把握诵读节奏的基础,情感结构决定了节奏是轻快型还是凝重型,是舒缓型还是紧张型,是低沉还是高亢;在具体的朗诵语境中,内容层叠,情感跌宕,节奏形式往往也是交替并现的。作为教者,应交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技巧。
  比如诵读《乡愁》中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一句,应在“母亲”后紧停缓连,“母亲”二字冲口而出,如呼似唤,短促急收,表达千思万念,只能是永远的绝想、无尽的惆怅之感,“在里头”三个字含悲忍泪,字字情切,故而气息虚化拉长,然后着力缓缓诵出,拉长声音还有隔海凝望遥望的意味。这种紧停缓连的技巧要避免气脉因停而断,内在情感的依托要丰富厚实,停与连要跌宕而贯通。
  诗歌诵读在于“读”,我们要充分利用晨读、午读的时间开展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点拨、指导学生,提升其诵读能力;还可以在校园艺术节、文化读书节中安排诵读节目,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为师生提供诗歌诵读的视听盛宴。诵读经典诗歌,丰富人生旅程,浸润如玉人生,让我们一起诵读吧!
  【作者单位:贵州关岭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指向  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是智力五要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称它为“知识的门户”。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不会持续太久,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就必须采取一些办法来培养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关键词:注意力;兴趣;鼓励;意志力  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成为个体的经验,其目标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
期刊
众所周知,很多成语都有其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而且这些意义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清的界限,成语的难度因此增加。其难度还在于字的意义的確定与控制,字除直指的意义之外还有联想的意义。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进一步解释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而后者偏于个性。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而高考对成语的考查既涉及直指的意义
期刊
材料作文经久不衰,它不仅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做好审题立意这一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很重要。  一篇材料作文的好坏,主要看其审题立意是否准确、结构篇章及首尾段编排是否合理,等等。审题立意往往决定了材料作文的等级。这如同打靶一样,打中八环、九环、十环的,算是切题,打中其他环就只能算是合题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规定,切题作文属于一二等,合题作文被划到三等,脱靶的跑题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学生无论是智力还是个性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下留守儿童因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其交往状态不尽如人意。  一、留守儿童同伴互助现状  1.自闭性。很多留守儿童受身份影响,担心受到别人歧视而自我隐瞒,很少与他人交往,过分地封闭自己,使自己置于一个相对狭窄的天地里,内心孤独、无助。  2.狭隘性。通过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之间的交往范围狭窄,仅限于与自己兴趣、性
期刊
中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整合出“模仿——创造”作文训练体系,并把该训练体系确定为“仿写、改写、借鉴、博采、评析”五个步骤,科学地揭示了入门写作从模仿到创造的一般规律。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胡适说:“凡富于创造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绝不能创造……没有一种创造不是先从模仿下手的。”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初
期刊
(二)古诗、对联类教学——情境式理解  “日积月累”板块中的古诗、对联一般都有着优美的意境,值得细细咀嚼和欣赏。因而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日积月累”版块的内容。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借助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和着轻柔的音乐吟诵诗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也是最令学生、家长和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作文能力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提高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把它当成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来长期培养,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笔者现在教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的语文,刚刚接触这些孩子时发现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弱,当笔者布置作文话题后他们不知如何下手,迫于硬性要求,勉为其难地挤出两
期刊
(一)关注语用,出口成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可见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会说语言,即会用语言。如果学习了,不会说,不会运用,那就等于白学了。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讨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和情感最常用的活动。因而,在学完“日积月累”板块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将其落实语用,优化口语交
期刊
此在能够这样或那样地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此在无论如何总要以某种方式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总是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是它自身或不是它自身——来领会自己。  ——海德格尔  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的岁月里缺少了阅读,总感觉把自己给弄丢了。重新捧起《存在与时间》,虽然只是读了十来页,却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成“我阅读故我在
期刊
摘要:阅读作为人们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技能,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忽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处在知识体系构建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我们教师要注重对其阅读兴趣的培养。鉴于此,本文针对小学生海量阅读兴趣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海量阅读;兴趣;培养心得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学体系的改革,针对学生教育的素质要求也在逐渐转变,阅读兴趣培养作为小学生个人素质培养中的关键性因素,在整个学生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