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ohuoz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很大程度影响着辅导员本职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本文在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揭示了组织社会化对辅导员及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存在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组织社会化
  自1968年美国学者Schein将“社会化”概念引入组织并首次提出“组织社会化”观点以来,员工组织社会化作为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所存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多变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进程,而辅导员能否顺利完成组织社会化,又直接决定着辅导员本职工作——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否取得成效。
  一、组织社会化的内涵与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
  1.组织社会化的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探究新员工“两低一高”(即“新员工对组织不适应而导致的低组织承诺、低工作绩效和高离职率”)这一问题背后的根由,Schein将“社会化”概念引入组织对“员工适应组织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首次提出了“组织社会化”的观点,他认为:“组织社会化是指新员工进入组织学习的一些诀窍过程。”此后,国内外学者围绕“员工组织社会化”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然而,在组织社会化内涵的界定上,由于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理解和研究的视角有别,致使理论与实践界对于组织社会化内涵的认识仍存在一些差异。王雁飞等人对国外组织社会化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比较后指出:“由于研究者理解和研究组织社会化的视角不同,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定义存在较大的差异。”综而观之,组织社会化研究视角的差异表现为组织社会化定义的6种取向,包括:角色转换与适应论、认同论、符号互动论、交易论、冲突论及学习论等六种。
  本文对于组织社会化内涵的界定倾向于支持Ostroff、Chao等人提出的组织社会化的学习论观点——“组织社会化就是新进员工学习与内化的过程”,然而,我们认为:“这一学习与内化的过程既应包括新进员工,也应包括那些在组织、部门和职位之间流动的员工。”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内涵界定如下:“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为适应其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工作环境和行为规范,而不断调整自身价值取向、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组织期望和工作要求的学习过程。”
  2.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
  根据本文对组织社会化概念的界定,结合国内外组织社会化研究的相关结论,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是指辅导员为适应其所在高校的价值体系与目标、工作环境与行为规范而不断调整自身态度和行为,以符合学校期望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求的学习过程。”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内涵进行全面认识,还需要从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内容、过程及策略等三个方面入手。
  从“组织社会化作为员工的一个学习过程”这一角度来看,“员工应该学习和内化什么才能更好地适应所在组织”是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Chao等人指出,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应该学习工作熟练度、与成员的关系、组织中的政治、语言、组织目标与价值以及组织历史等六方面的内容。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我们认为其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学生工作胜任、学校目标与价值观、学校历史文化和学校人际关系等4个方面。
  Feldman提出的组织社会化权变理论认为,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可以划分为预期社会化、适应和角色管理等3个阶段。Chao等人则认为:“组织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与终身的过程,一旦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和职位发生变化,组织社会化的需求即会随之而生。”由此可知,组织社会化涵盖的对象,除了新进员工以外,还包括那些在组织、部门和职位之间流动的员工,也即是说,组织社会化是贯穿于全体员工整个职业生涯的一项系统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无论是新进辅导员还是资深辅导员,在其整个辅导员职业生涯中,组织社会化都贯穿始终,而辅导员个体的组织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预期—适应—角色管理”循环式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既然辅导员组织社会化是辅导员职业生涯周期内的一项贯穿始终的系统工作和活动,其与辅导员能否取得职业成就密切相关。为此,作为高校和辅导员个人都应该在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过程中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以保障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并达到较高程度。根据国外学者Van Mannem、Schein和Jones对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组织化和个体化”的分类,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策略应当包括学校制度化和辅导员个体化两类策略。
  二、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1.组织社会化是新进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
  有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辅导员的准入门槛和任职资格也渐趋提高,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进专职辅导员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并且是中共党员和担任过主要职务的学生干部。然而,有较大一部分的辅导员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专业不完全一致,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就业指导资格的辅导员相对较少,辅导员的多元职业能力需要与自身能力素质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给具体工作的开展添了不少的困难和压力。对于这些新进辅导员而言,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到掌握并运用相关技能与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从“组织外部人”成为“组织内部人”的转变——从学习单位到工作单位,组织社会化是顺利实现转变的必要前提。
  2.组织社会化是辅导员适应学生工作新要求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工作所存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多变性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辅导员要更好地开展工作,需要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方法,利用新载体。学生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载体,在不同时期和形势下,还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有效的组织社会化去接收、认同和应用,为此,组织社会化是辅导员适应学生工作新要求的有效途径。   3.组织社会化是促进辅导员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国内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辅导员的培养和发展,掀起了建设和打造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高潮。“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成效,为此,组织社会化是促进高校辅导员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组织社会化主要存在对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认识模糊、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内容不完善和策略不全面等3方面的问题。
  1.对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认识模糊
  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无论是对高校组织而言,还是对辅导员个人而言,无疑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高校在正确认识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基础上,可以从组织的战略高度,对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进行引导和干预,以加快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进程和提高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程度;辅导员个人对自身组织社会化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其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采取有效的社会化措施尽快融入学校,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使自身的工作行为符合学校的期望。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正确内涵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进程推进和水平提升。
  2.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内容不完善
  就当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实际内容来看,与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应包含的内容相比,是不完善的。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侧重于学生工作胜任社会化,如新员工入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而对学校目标与价值观、学校历史文化、学校人际关系没有或很少涉及。这样的组织社会化内容安排,虽从短期来看,保障了辅导员能够顺利开展本职工作,确保了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水平,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欠缺将辅导员个人目标、价值观与学校战略目标、价值体系进行有机统合,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水平会大打折扣。
  3.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策略不全面
  从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策略的具体应用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策略偏重于组织层面的学校制度化策略的使用,个人层面的辅导员个体化策略使用较少;学校制度化策略显得较为单一,没能较好地对不同策略进行组合,致使学校对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干预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辅导员个体策略在很大程度受个人对组织社会化认识的制约,在自身组织社会化过程中,自发、主动的行为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徐磊,曹烨.职业生涯管理视角下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7.
  [2]王明辉,凌文辁.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
  [3]王雁飞,朱瑜.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
  [4]秦文光,黄权标.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职业心理适应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0,13.
  [5]张志坚.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组织社会化视域[J].教育科学论坛,2012,5.
  [6]谭亚莉,廖建桥.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的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4,6.
  [7]杨岸,李燕萍.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管理,2007,11.
  [8]程德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医学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医疗行业本身就是一门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行业,仍然有很多疾病还无法得到治疗或者治愈,有些治疗手段或手术方式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投资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随经济发展而高涨。但由于受到资源、需求等因素的限制,随着过快的投资增长,不少行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投资过热”现象,企
伴随我国当前科技文明发展,工程测绘技术也取得了一定得进步,并且能够广泛的融入先进的测绘技术,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为工作带来更多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并完善传统测绘存在的问
目的 探讨6月龄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贫血的影响因素,为防治早期缺铁性贫血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1 477例6月龄儿童的产前、产时及产后资
焦作云台山景区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让焦作从一个“煤炭之城”迅速转变成为一个生态旅游城市,创造了旅游业内的“焦作现象”、“云台山速度”和“云台山
受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旅游业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区域旅游合作,以此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间资源共建、产品互补、客源互送、利益共
摘 要:当生成与预设相遇时,我们要冷静而灵活地应对,要有前瞻意识,预先厘清生成和预设的关系,让预设为亮点生成让路,变错误生成为可用资源,让有效生成同预设合璧。  关键词:课堂生成 教学预设 前瞻意识  课堂教学是当前广泛而有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前提。教学预设是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有目的预测设想和具体计划安排,生成是教学执行过程中随机发生的动态状况。教学预设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