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读”字了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ovue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药》能用朗读法教学吗?多年前,上海黄玉峰老师就做过成功的演示:课堂上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凝神屏气,一遍听“读”之后,有同学产生出“恐怖感”,有同学为同胞的麻木而“透不过气”,也有同学从“滴血的馒头”感到悲痛,不待讲析,学生已得真味。“读”竟有如此的魅力,一下子吸引了我。近年来我不断探究并尝试以“读”法教学,果然有许多感悟。
  一.立足课改,认识读的价值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一般认为,无声的“阅”和出声的“读”(狭义)都应属于广义的“读”。可长期以来,“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被教师的“讲”取代。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读”不如“讲”深刻,反有作秀之嫌,而学生的“读”的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应形成,高中可不作要求。也有人认为“读”是学生的实用生活技能,与高考无关,他们让学生在课内听分析,在课外做习题,把“读”忘在一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读”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因为“读”体现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1、工具与人文的价值需要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首先,工具性的特点把语文课与“读”紧密联系了起来。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记忆词句时,我发现“大声诵读”是最有效的方法。推究原因,可能有三:从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来看,语言是诉诸声音的,人类先有口头语言,而后才出现有文字记录的书面语言。人们对语言的感受首先是对声音的感受,对语言的记忆首先是对声音的记忆。“读”正是“语”的回归和重现。从语文学习的客观要求来看,高中生仍然要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要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形成意识活动的自动化和发音器官活动的自动化。这些都离不开“读”。从语言本身来看,汉语特有的元音多、浊辅音少、没有复辅音、有四声等特点,使得汉语言材料还之于声音响亮悦耳、抑扬顿挫,颇有韵味,“读”有利于对汉语言材料的内涵和情绪色彩的体会。其次,语文的人文价值实现更离不开“读”。语文课程内容不仅是认知体系的,还是价值体系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用,“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绪”。而这种“熏陶”和“培养”的目标多不是说教而常常是在诵读涵泳并内化之后才得以实现。阅读一篇文章,我们会有不同的体验:有时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蜜饯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增添无穷力量;有时会泪眼模糊,冥冥悠悠,怨恨奔涌,悲愤交集;有时激于义愤,简直要挺身而出,为善良的不幸者声张正义,鸣呼不平;有时几乎想拿起武器,怒不可遏地把匕首投枪对准黑暗势力和邪恶分子。特别在青少年时期,从读中得到的教益,无论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心,还是对他振奋进取精神、激发创新活力,都会产生巨大的鼓舞。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中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幸福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而“读”的教法,既利于学生在愉快中掌握语文技能,夯实基础,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想象力、创造力等,“读”法教学真正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价值统一。
  2、历史和现实的方法聚焦
  “读”是历史上语文学习沿用不衰的传统经验,也是新时期得以推重的语文教学法之一。古往今来,大量的熟读背诵等“经验式”的语文学习方法符合汉语文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而新课标对“读”的教学高度关注,首先表现于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中对朗读教学作出了全新的表述,如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的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明确了高中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也包含了对高中朗读教学所具的多面教学功能的认定;其次表现于倡导诵读、涵泳和二者的连用并举。涵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朱熹力倡之后,曾国藩又予以深入阐释,叶圣陶更是高举“美读”之旗,使之再次发扬光大。可见“朗读”“涵泳”等诸多“读”法在古今语文学习中均为精髓。
  二.联系教学,把握读的内涵
  “读”是学的方法,也是教的方法。但是否仅此而已呢?在选修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新课标提出“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欣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在“附录”中,除给出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外,新课标还在举例“唐诗选读”中再次提出应“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显然,新课标语境下的“读”实际上是指向一种可以不断生成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状态”,它应该是一个以朗读为基础、以诵读为延伸、以涵咏为心态背景的教学流程,一个文心、师生、师生的求知之心与外在课堂环境水乳交融的具体教学情境。在这一状态中,阅读与体验并行,想象与创造交织,多主体平等对话,学生心灵得到化育,教学意义尽在其中,教育宏旨有望得以实现。
  据此,“读”法教学中我们应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读”特别是吟诵、品读有诸多技巧,非示范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经典名篇“作家胸有境,入境方始亲”。如何读出文境?教师示范才是捷径。比如《荷塘月色》,我注意在范读中读出流畅、沉缓的节奏,读出叙事抒情的语调,读出轻松恬静又隐含沉重的情绪,带学生随意神游,唤起缥缈的视象,体悟复杂难言的文思,进而连缀和感悟文境。“读”更需要引导。如:教学唐诗我不停留于有关字句、节奏、修辞等方面的“唐诗知识”,而注重结合运用图、声等多媒体手段或讲述掌故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倾听诗人的心声,捕捉其生命的行迹,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当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老迈、白居易的沉郁经由教学在学生的心目中得以活化时,我深深体会到朗朗书声中别有的意趣。二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读”法教学要回归学生主体。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即强调学生读写时的主体作用。可“读”法教学容易造成学生主体性失落。我和同事在实践中就改正过几种情况:其一,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学生的“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导致学生主体体验退隐;其二,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和创造性解读的权力,学生的“读”易陷入“千人一腔”的尴尬。失落了主体性,“读”法教学就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因此新课标提出的“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就是指学生能够立足于主体应有的高度,对文意给以适中有度的把握:既不死读章句而失去读书的意趣,又不主观臆度而破坏文本应有的风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发挥,“人”与“文”逐渐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中,学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阅读者”,而是拥有主体权利、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学生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也不是所谓作家的“代言人”,而是作为“朗读者自己”在“参与语文教学生活”。如读《祝福》,有同学不是以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而是从人性方面体悟,感受到祥林嫂在被社会戕害时的一步步本能的“挣扎”。这正是主体性发挥的思想火花!三是文本的参与作用。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是对语文文本性质的全新理解:教材文本有思想潜流和心灵律动。它来自于文本作者、教科书的编者(习题设计中体现得更明确),也来自于文本本身。文本呈现不再是客观、冷静、抽象的知识,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和作家主体的生命精神。它内在的生命力使其呈现为一种开放的“召唤结构”。“读”文本必须充分调动思维,实现作家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与学生心灵世界的对接和交融。如《我与地坛》的语言张力让我们回味无穷,读大哲学家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就是与高尚的心灵交流,激荡起青春的无限热情!
  可见,“读”法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感受来自文本深处的本质力量,从而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受到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三.务求实效,综合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可见“读”法多种多样。教学中如何运用?我的探究有:
  1、赏读与创设情境: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对于语言意境优美的诗歌、散文,可用出声的“赏读”:先范读,再指导学生带情感朗读。教《我的空中楼阁》,我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文中幽深的意境、无穷的情韵,迅速调动学习兴趣。再指导学生朗读:在诵读中沉浸课文词句,勾画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进入一个安静而不绝俗、远离喧嚣的理想世界,感悟文字背后独立而不遗世的理想人格。学生在融入感情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随作家感情跌宕、心潮起伏、思绪翻滚去心领神会,不断加深理解。
  2、涵咏与激发情感:从特征上看,朗读侧重声情并茂,而涵泳侧重于深思熟虑,强调“读者主体意识的参与”。相对于朗读而言,涵泳可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可集中注意力于思考阅读材料上,让思维高速运转,放飞想象,激发情感,或在需要的地方灵活地停留或反复,深化审美。对于较长文本(特别是小说戏剧类文学作品)适宜默读涵泳。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涵泳之中,学生能品出施耐庵笔下“火”“枪”“雪”诸多细节的妙处,进而感悟其娴熟的文学技法;而也只有涵泳,学生才能更好地领悟《世上最美的坟墓》中作者感到托尔斯泰墓“惊人的朴素”之“惊人”的深意。总之,涵泳让学生在丰富审美情趣和情感体悟中深得读书之乐,甚而有惊人的发现。
  3、演读与感悟体会: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运用组织表演、演读结合的方式教学也常有好的收益。我尝试的不止是《茶馆》《闺塾》等戏剧类教材,还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柳毅传》等小说类课文。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通过人物说话语气和表情的模仿,在感悟体验中不断加深理解。面对前一段时间语文界对《药》中康大叔能否“一把夺过洋钱”的争论,我正是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刽子手的凶狠,感悟鲁迅先生用词的精当。
  4、变读与愉悦接受:当然,语文教学“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传统教学中常用的就有齐读、指名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现又有引读、轮读、赛读、析读、辨读、研读等。任何一种单一、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人们对其厌恶乃至抵制,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章的文体、内容特点,综合运用。如《师说》第二段运用了三层正反对比论证,我让男同学读“正”,女同学读“反”,合起来读每层后的议论和感叹,第二遍换成女同学读“正”,男同学读“反”,然后让学生分层自读,最后师生接龙朗读,十来分钟,大部分同学便能理解并背诵全段。此外,我注重把朗读等外显性活动与默读涵泳、谈话等结合,既激发学生在兴奋感中愉快而昂奋的诵读,又促进了学生认识、思维的内化。
  总之,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只有“读”才能给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讲个不停、问个不休、练个没完”的疲软之境增添活力。只有“读”才能让我们在字正腔圆的“音读”中体味汉语言阴阳上去的音韵之美,在会心会意的“精读”中感悟丰厚深邃的意蕴之美,在层次分明的“意读”中把握匠心独运的形式之美,在如醉如痴的“美读”中领略跃然纸上的形象之美……咬定“读”字不放松,就能使高中语文教学乐在“读”中,得在“读”中!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曾祥芹《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2)
  4.彭巧燕、贺方春《试论朗读教学的情感体验》《云梦学刊》(2003.1)
  5.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人民教育》(2004.21)
  6.吴康兴、姜梅仙《让课文插上翅膀,用声音涵养精神》《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09.10)
  
  杜显忠,教师,现居安徽舒城。
其他文献
I worked on a toll road(收费公路), an-swering the phone, collecting money and issu-ing toll tickets.rnOne Thanksgiving Day, a woman called to ask about road con
期刊
古代汉语有多种表敬方式,表敬副词是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它常用在动词前,包含尊人和自谦两个方面,但都表示尊敬的态度。敬谦副词来源于动词,但含义一般比较空泛。本文以《世
音乐学院辅导员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必要保证。辅导员应该依据艺术专业特殊性,依靠专业的交流,与学生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更细致、更深入的开展辅导员的各项工作。
平时,总会听到同事们抱怨:“上新课,学生总是对内容不够熟,如果课堂多给时间去读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上新课总是觉得课堂流程不够顺畅。”这个问题我也曾遇到过,然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找到了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那就是预习法。说起预习,大家可能会说:“那不是很简单的事吗?”可是要让预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预习目标的预设  就像备课一样,教学目标要预设,预习目标同样也需要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音乐师范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重任。为使培养出来的音乐教师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首师大音教系对实践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本文通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诗歌是其重要组成部份。上古歌谣、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直至现代新诗中的诸多名作,都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读诗是一种享受,一种陶冶,一种教养,是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读诗首先应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要读懂作品,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鲁迅先生曾说过,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鉴赏,而是只有
关于授予毛晨双等147人见习包装与食品机械工程师资格的通知各会员单位:根据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标准,我分会在2009年春季和秋季组织了二次见习包装与食品机械工程师基本素质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