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92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在演出市场中呈现出繁盛的势头,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等。此类文化产品受众群体中,大学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消费者。本文阐述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并以大连地区高校学生为受访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非遗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的消费情况,客观描述、分析问题之后,思考并探讨培养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产品消费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族艺术;文化消费;大连高校学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7-0046-03
  [收稿日期]2018-03-19
  [作者简介]张小鸥(1982—),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大连116032)当下,以我国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开发创作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消费者中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具有高素质文化和修养,是此类文化产品最具开发潜力的受众群体,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消费热情,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唱、演奏、述说、人体动作和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来表现生活的艺术,它通常包括了舞蹈、音乐、话剧、曲艺、杂技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类别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属于“传统表演艺术”,总计有768种民间艺术,占我国非遗总数的56%。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中的中国民间艺术有46项,占中国入选代表作项目总数的51%。目前,大连地区音乐类非遗共有46项,有复州皮影戏、金州龙舞、复州东北大鼓等。
  二、大连地区高校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消费情况
  (一)问卷调查对象及内容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大连艺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警察学院等十多所高校。2016年6月,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回收391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五个部分: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的参与程度、非遗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消费细节、所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情况以及对以互联网为平台提升传统文化认知度的看法。
  (二)问卷情况描述
  1大连地区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被访问者女生比例略高,高年级占到6186%,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城市。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学校类型较为全面,且所占比例也比较均衡,绝大多数学生每月消费水平在500到2000元。
  2被访者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参与情况
  只有275%的被访者对此类非遗项目非常了解,近半数学生对此并不熟悉。对民族艺术非常熟悉的青年群体,他们更多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和手机客户端使用率最高)和学校来获取相关知识。到民间艺术发源地感受原生态的艺术表演、走进剧场看演出、观看影视剧作品以及参观博物馆,这几项文化活动比较受年轻人欢迎。
  3被访者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情况
  近一半比例的被调查者在上一年中从未消费过此类产品,只有一成多的学生有过3次以上的消费经历,这一结果与学生每月用于此类产品消费额度的调查结果基本符合。有文化消费的群体中,超过一半的学生每月消费额度不足100元,结合对大学生每月生活费额度调查显示,学生每月消费水平高低并没有影响此类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就是说即便一位学生的月生活费较高,也没有因此提高文化产品的消费额度。学生选择文化消费行为的缘由令人欣慰。为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比例占到七成,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出于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面对种类繁多的民族艺术类文化产品,最能影响年轻人消费行为的因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另有半数的被调查者会将文化产品是否具有创新考虑在内。学业任务繁重、认为此类文化消费可有可无、不感兴趣等这些主观因素会抑制学生的消费行为。同时,缺乏产品宣传信息、价格高、娱乐性差、难理解等客观因素也会导致消费行为失败。对音乐类产品而言,流行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最大的竞争者。
  4被访者所在高校开设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状况
  近一半的受访者所在高校开设过相关课程,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学校是否开课并不关注。对于所在高校从未开设过此类课程的学生,他们大多数表示希望开设。调查发现,听过此类课程的学生对艺术的认知程度略高。
  (三)问卷分析
  调查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大连地区高校学生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的了解及消费状况。男女生的艺术参与度比例相当,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艺术活动,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参与率略高于理工类学生,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的消費能力略高。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优秀民族艺术在今天大学生的生活中是存在的,但了解的深度广度不够,尤其对本地区民间艺术的发展及传承关注度较低。当今网络资源是大学生认知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学校相关课程的设置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愿意通过视听感官感受艺术、体验文化,近距离地观察这些从历史走到今天的杰出的人类文明。大学生选择消费艺术的原因是渴望艺术能够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更有一种民族责任心。他们并不十分看重品牌及名人效应,但会关注创新点,文化消费理念较独立,并不盲目从众。然而,这一群体对于文化产品的实际消费能力却比较低,那么,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参与艺术的热情?
  首先,将民族艺术作为丰富生活必需品的意识尚未形成。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年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当他们面对纷呈多元的娱乐市场时,很难将注意力停留在具有强烈历史厚重感,典雅温婉的传统文化上。而今,大多数年轻人周围,无论从外部社会环境还是内部家庭环境,并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稳固的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文化取向,而他们也因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并不主动地关注,也很少思考这些艺术与自己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如果将这些艺术融入生活,自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其次,将消费民族艺术看成一种不确定、有风险的行为。被调查者缺乏对此类艺术的兴趣和了解,所以,当面对消费其产品时他们担心自己是否喜欢或能否理解。如果与他人一同参与艺术活动,自己对作品回应是否正确,即便是那些有较高艺术参与度的年轻人当面对不熟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经验时,也会表现出担忧的情绪。加之,他们很少有机会获得相关的宣传广告,或者广告上的信息对他们帮助不大。所有这些心理因素叠加在一起,成为一种对这类文化产品消费的阻碍。
  最后,对业余时间和剩余金钱的分配影响艺术消费。对高校学生而言,其经济尚未独立,读书期间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多数学生没有工作,是纯消费群体。饮食消费占据他們生活消费的主要部分,用于休闲娱乐、社交费用等方面的消费比例相对较小。相对于其他消费群体,大学生课外时间较多且灵活,但他们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艺术消费仅是大学生娱乐生活的一方面,当面对高额文化消费时,时间安排是否合适,价格能否承受,都会影响青年学生最终的消费结果。
  三、大学生对民族艺术消费兴趣的培养
  (一)利用多种媒介,实现艺术有效传播
  青年人接触民族艺术的机会不多,也就谈不上兴趣和喜爱。488%的被调查者对大连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完全不知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连对于本地民间艺术的宣传广度及深度不够。搭建有效而又多元化的平台,依托新媒体,全力推进以电子、网络、信息、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文化传播方式,将民族艺术直观、立体、生动地进行展示。还可利用各高校的微信公众号、社交平台等,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有深度的非遗类的微电影,开发研制与民族艺术有关的网络游戏,等等。无论利用何种形式、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传播,都要与青年学生建立有效对接,使他们高频率地获取相关信息。同时,在内容制作方面,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审美接受心理,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二)通过高校教学平台,加深艺术体验
  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学习途径获得,民族艺术要想争取到更多的青年观众,需要为他们提供深度了解相关知识的渠道。高校是最好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从调查结果得知,学习过相关内容的学生对民族艺术了解程度略高,说明课堂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度。教学过程中,除了课程内容的选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尤其是教师对艺术的解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体验,因此,教师须不断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以正确的艺术观引导学生走近艺术,感知艺术,热爱艺术。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也是有益补充。2014年,笔者所在高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本地区非遗传承人以讲座、示范、授课等多种形式,将马桥子太平鼓舞、复州皮影戏以及复州东北大鼓等大连本地优秀民间艺术带到大学校园,在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三)定位文化服务,体验艺术共鸣
  无论是有效艺术传播,还是深度艺术体验,最终目的是让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消费文化产品,成为民族艺术爱好者。作为文化产品制作方和演出方的艺术院团及各大剧院,有必要调查、研究并掌握现有青年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年轻观众的办法。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知,大多数青年人青睐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但也有一些青年人表示传统艺术应加以创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和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都是成功的案例。前者致力于推动昆曲走向青年观众,创造了校园演出单场观众7000人的纪录,为昆曲艺术成功培养了大批青年受众。《又见国乐》的青年观众在观演之后表示传统音乐离自己更近了,更在每场演出结束后的音像制品销售和签名活动中,疯狂追捧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家。这说明民族艺术不是没有市场,青年人对本土民族音乐也不缺乏热情,而是艺术家和相关从业人员要思考用何种创作方式、表现形式来吸引他们。
  结语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领域中以其为内容的各类优秀艺术产品是活化保护民族艺术的有效载体。培养大学生成为民族艺术爱好者不仅可以使他们体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更有利于中华文化延续兴旺,保持青春。然而,拓展青年观众群体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持久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共同努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和调研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孙明跃.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1(05).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要]  《脸色苍白》是纪尧姆·迪费约于1452年—1458年间创作的一套定旋律弥撒作品,它有着成熟的对位技术、受定旋律影响的音乐结构、“格言”式的主题原型和变型、多样复杂的双调式特点、初见雏形的功能和声,这些作为迪费弥撒曲的典型特征,展示了勃艮第地区宗教音乐特点的同时,也对西方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脸色苍白;纪尧姆·迪费;定旋律弥撒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志码
期刊
飛英塔
期刊
[摘要]一部电影《百鸟朝凤》,道出了一个传统音乐传承的严峻现实,发人深思,然而,在传统音乐陷入困境的同时,也暗含着希望。  [关键词]《百鸟朝凤》;中国传统音乐;无奈;希望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7-0089-02  [收稿日期]2018-03-19  [作者简介]王沥沥(1979—),女,江西兴国人,硕士,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期刊
断翅天使飛
期刊
[摘要]歌唱是小学音乐课堂中最为主要的音乐形式。对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思想意识形态尚未完整形成的中小学生,歌唱活动往往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本文通过探讨在主动歌唱行为的背后,强化性行为与同感性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尝试将课堂中被动引导式歌唱转向为主动意愿式歌唱的教学范式。  [关键词]歌唱;课堂;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
期刊
[摘要]  咸水歌是中山市地方民歌的杰出代表,是岭南音乐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利用咸水歌的本土特色丰富民歌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歌艺术的兴趣、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地方文化艺术。本文将以咸水歌教学为例,讲述咸水歌教学的基础、策略和方法,并说明其对乡土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咸水歌;民歌美;乡土情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风琴联盟指导,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主办,深圳市西乡乐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于2017年7月23日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体育中心拉开序幕。艺术周特邀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席雷蒙德和20余个国家的国际评委、选手共计40余人,活动在5天里举办了9场手风琴音乐会,包括4场剧场内音乐会和5场广场
期刊
[摘要]  从教学、科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统一的角度,以凤阳民歌为例,探讨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课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阐述地方民歌在高校声乐教研中所展示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现实性要素意义,强化其对学生声腔音调训练、情感技巧把握和学术论文撰写的重要影响,对声乐教学改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地方民歌;凤阳民歌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期刊
[摘 要]  在二胡演奏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二胡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众多的二胡作品中,王建民创作的二胡狂想曲作品可谓独具特色,既吸取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术,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并保持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既有时代的新意又具民族性,这不仅拓展了二胡的表现力,发展了二胡的演奏技艺,并为现代二胡曲创作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二胡艺术以及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民族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日趋重视和鼓励以及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不断进步,学校教育方向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学习音乐特长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笔者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研究生,也是长期以来在高中音乐特色班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的一线教师,意在结合高中生的嗓音特点,探究如何打好声乐基础。作者认为应该从呼吸、共鳴、位置、语言、情感多角度入手,认真探索,引导学生规范、灵活地演唱。  [关键词]高中;音乐特长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