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左结肠动脉应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hjp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结扎和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江门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保留左结肠动脉46例(低位结扎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50例(高位结扎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结果

高位结扎组术中有8例出现降结肠缺血性改变,需扩大游离部分结肠;而低位结扎组则无一例出现结肠残端的缺血坏死(P = 0.004)。高位结扎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5例,低位结扎组则无(P = 0.035)。高位结扎组术后出现便频、排空障碍和排粪失禁的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分别有8、5和7例,低位结扎组则分别有1、0和1例(P < 0.05)。高位结扎组和低位结扎组第3站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6.2 ± 1.8)枚和(5.5 ± 1.7)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低位结扎术不仅能降低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风险,减少对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损伤,而且能达到清扫直肠第3站淋巴结的临床目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LAR)术后早期腹泻及排粪量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41例直肠癌LAR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早期腹泻定义为术后7 d内出现过至少1次50 ml以上的水样粪便或排粪次数4次/d;术后早期排粪量定义为术后3 d内经肛管收集的水样粪便总体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早期腹泻与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
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一般情况,是保证手术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通过减轻胃肠手术术后患者应激反应,来缩短术后康复进程。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在ERAS中的应用包括手术前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对营养不良者进行术前营养治疗;手术当天禁食固体食物和透明液体的时间分别缩短至麻醉诱导前6 h和2 h;术后早期恢复经口进食可以改善患
目的研究发病年龄≤40岁的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0例发病年龄40岁以下的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截止时间为2016年10月。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Laur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的768例贲门癌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贲门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淋巴结转移率=发现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清扫淋巴结患者例数;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临床病理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768例患者中男599例,女169例,平均年龄61(28~85)
目的探讨6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临床结局。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连续收治的382例≥60岁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对术后谵妄进行筛查,每日评估1次,持续7 d。比较术后谵妄与非谵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0 d病死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382例结
期刊
背景:林奇综合征主要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体内错配基因修复系统失活导致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其他多种肿瘤的发生。对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实施有效的监测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但目前对在什么年龄开始监测尚存在争议。为探讨基因突变和突变类型是否与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的初发年龄相关而进行如下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英国西北部一家大型4级基因治疗转诊中心数据库登记的有林奇综合征相关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