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第五代影人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采用了一种多主题、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将同性恋主题隐藏于历史和文化的母题之中,片中主角程碟衣的感情经历映射了历史变迁中个体多舛的命运。程蝶衣在无处不在的影像中发现并不断修正自我,抛弃了男性的自然属性,而与戏中的虞姬融为一体,幻化成了霸王的爱人,最终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形象和意识。
[关键词]《霸王别姬》 同性恋 身份认同
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90年代由中国第五代影人陈凯歌改编为电影,这是一部吸引了诸多关注的杰出影片,已经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过这部电影,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程碟衣在片中的身份认同旅程,以及在历史背景下折射出的人性的无奈和苍凉。
《霸王别姬》中并非以描述恋情为主,但所涉及到的同性恋也映照了历史变迁中个体多舛的命运。在这部电影中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人物身份认同的符号化。因为身份认同的不同会导致价值认同的差异,身份认同源于时代、国家和性别的冲突,而描述同性恋的影片中可能最多的还是人物角色在性别认同方面,而性别又是自然出生就赋予我们的,这种认同的冲突是由人自身发生的,因而是同性恋电影中不能不面对的。另外。酷儿理论不把男女同性恋身份视为具有固定不变的内容的东西,而将身份视为弥散的、局部的和变化的。对于一些人来说,身份是表演性的,是由互动关系和角色变换创造出来的。比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性别认同的痛苦从他进戏班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他被妈妈狠心地在冬天剁掉了六指,从此斩断了平凡的童年世界,隔绝了和妈妈的亲情。程蝶衣的性别认同过程就是文化认同的过程,她越是认同于虞姬及其代表的价值,就越是对段小楼难以割舍忠贞不渝之心。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六到十八个月的婴儿会通过镜子中的人像来认识自我,也就是说人必须通过自身以外的客体来完成主体观念的建构。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主体意识在镜像与人本身之间自由游离,而蝶衣就是这样在无处不在的影像中发现并不断修正自我,抛弃了了男性的自然属性,而与戏中的虞姬融为一体,幻化成了霸王的爱人,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形象和意识。当他幻化成虞姬,努力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便越是离男性存在越远。然而,段小楼并不是霸王,他有着稳定的身份认同。
影片拍得很有节奏感,故事也讲得很有趣,从小豆子学戏、唱戏到徇情有积累有高潮。小豆子的性别转换在学戏期间体现得最明显,小豆子背“夜奔”的词,每次都背错那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正确的应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人要想活出自己、保守自己的心灵和操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小豆子不断地背错台词是他思想、行为和感情错位的一个写照和表征。片中将京剧的鼓点儿节奏同电影的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他的背错台词,是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未可知的和注定的逆性的命运斗争。然而,这种抗争的力量是多么地微小和无奈。历史对人格的破坏和挤压,对他命运的控制,像打开了瘴气的木盒,一点点弥散着把人罩住。在梨园的老板来挑人演戏的关键时刻,他依然背错了。戏班的批斗声盖过了天,师傅不允许,训练的伙伴们也不允许。小石头流着眼泪用烟袋锅猛杵小豆子的口腔,一边说:我让你错,我让你错,我让你错!导演陈凯歌在表现这个极富震撼力的场面时。通过场面调度、人物表演、环境音响、京剧锣鼓点的戏剧性表现化的停顿等有效手段,让观众明显地感觉到此时此刻人物心情的锣鼓点的存在,感觉到这个段落是在类似京剧表现方法的节奏气氛中完成的,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又余味绵长。小豆子的嘴里流出了血,这和他的手指被剁掉流出的血一样,象征着隔绝,血洗净了与过去的渊源。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高声而坚定地宣告着: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他放弃了,放弃了背错台词,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男儿郎的角色,成为了女娇娥。这是戏里他第一次背对了台词,是一次宣告。看似快乐却充满悲情。是戏里的,也是戏外的。是银幕内的,也是银幕外的。同时其内里所蕴涵的人性的扭曲又是显得异常残忍,其无奈意味更是清晰可感。影片运用叙事加写意的手段揭示了戏剧的情境张力,在影调的控制和镜头构图中表现了凝重悲凉。
在同性恋文化遭排斥与禁止的时代氛围里,陈凯歌采用了一种多主题、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将同性恋主题隐藏于历史和文化的母题之中《霸王别姬》中的同性恋主题隐藏于京剧、昆曲、文革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戏曲在华语同性恋电影中成为一个独特的意象。这是西方同性恋电影所没有的,而且它是和同性恋语义和情感密切相关的意象。戏曲表演中的易装反串,在长期的训练演出过程中对演员的性向也可能产生影响。中国学者对中国同性恋成因的研究发现,除了遗传因素,后天教育和成长环境对同性恋取向的影响较大,比如反性别抚养、反性别角色教育、家庭影响的不完整(包括家庭成员的性别角色的平衡和完美状况)、首次性经验等。京剧名旦程蝶衣的同性恋倾向并不是其本性使然,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外力对人性的强制扭曲的产物,是历史与文化环境暴力干预下异化的结果,他的一生是被强制改写的一生,也是迷失自我、雌雄同体的一生,导演“透过这种存在于男旦身上的不道德和人性的扭曲去揭露历史的黑暗混乱,挖掘出千年文明的污垢与阴郁,寄托了自己对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批判和责难。”在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中,电影就是一个符号系统,各种符号通过一定的组织联系完成表意。某类符号有规律地出现在影片中,会形成比较固定的含义,影片借用了红伞、宝剑、金鱼等多种符码投射了蝶衣特定的镜像恋需求。在《霸王别姬》中,虞姬是被大加褒扬的典型。影片以男权的视角将虞姬的至死不渝和举剑自刎作为女性应当遵循的道德楷模,虞姬身上体现的价值抛撇了情欲的诉求,并以男性价值为自身价值,从另一个方面,这样的“贤妃”形象某种意义上是对“贤妻良母”形象的补充和延伸。
《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从审美的角度挖掘了生命本体的价值。当下文化的多元化形势,使得同性恋不再是众矢之的,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后现代文化是一种哲学文化,以消解为目的,是一种反抗文化。同性恋电影反映的是这个弱势群体的世界,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平等话语权的意识。本文只就程碟衣的身份认同作了一点分析,影片中还有许多丰富的元素值得挖掘。笔者对多元文化的共存、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和支持还将继续下去。
[关键词]《霸王别姬》 同性恋 身份认同
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90年代由中国第五代影人陈凯歌改编为电影,这是一部吸引了诸多关注的杰出影片,已经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过这部电影,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程碟衣在片中的身份认同旅程,以及在历史背景下折射出的人性的无奈和苍凉。
《霸王别姬》中并非以描述恋情为主,但所涉及到的同性恋也映照了历史变迁中个体多舛的命运。在这部电影中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人物身份认同的符号化。因为身份认同的不同会导致价值认同的差异,身份认同源于时代、国家和性别的冲突,而描述同性恋的影片中可能最多的还是人物角色在性别认同方面,而性别又是自然出生就赋予我们的,这种认同的冲突是由人自身发生的,因而是同性恋电影中不能不面对的。另外。酷儿理论不把男女同性恋身份视为具有固定不变的内容的东西,而将身份视为弥散的、局部的和变化的。对于一些人来说,身份是表演性的,是由互动关系和角色变换创造出来的。比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性别认同的痛苦从他进戏班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他被妈妈狠心地在冬天剁掉了六指,从此斩断了平凡的童年世界,隔绝了和妈妈的亲情。程蝶衣的性别认同过程就是文化认同的过程,她越是认同于虞姬及其代表的价值,就越是对段小楼难以割舍忠贞不渝之心。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六到十八个月的婴儿会通过镜子中的人像来认识自我,也就是说人必须通过自身以外的客体来完成主体观念的建构。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主体意识在镜像与人本身之间自由游离,而蝶衣就是这样在无处不在的影像中发现并不断修正自我,抛弃了了男性的自然属性,而与戏中的虞姬融为一体,幻化成了霸王的爱人,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形象和意识。当他幻化成虞姬,努力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便越是离男性存在越远。然而,段小楼并不是霸王,他有着稳定的身份认同。
影片拍得很有节奏感,故事也讲得很有趣,从小豆子学戏、唱戏到徇情有积累有高潮。小豆子的性别转换在学戏期间体现得最明显,小豆子背“夜奔”的词,每次都背错那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正确的应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人要想活出自己、保守自己的心灵和操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小豆子不断地背错台词是他思想、行为和感情错位的一个写照和表征。片中将京剧的鼓点儿节奏同电影的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他的背错台词,是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未可知的和注定的逆性的命运斗争。然而,这种抗争的力量是多么地微小和无奈。历史对人格的破坏和挤压,对他命运的控制,像打开了瘴气的木盒,一点点弥散着把人罩住。在梨园的老板来挑人演戏的关键时刻,他依然背错了。戏班的批斗声盖过了天,师傅不允许,训练的伙伴们也不允许。小石头流着眼泪用烟袋锅猛杵小豆子的口腔,一边说:我让你错,我让你错,我让你错!导演陈凯歌在表现这个极富震撼力的场面时。通过场面调度、人物表演、环境音响、京剧锣鼓点的戏剧性表现化的停顿等有效手段,让观众明显地感觉到此时此刻人物心情的锣鼓点的存在,感觉到这个段落是在类似京剧表现方法的节奏气氛中完成的,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又余味绵长。小豆子的嘴里流出了血,这和他的手指被剁掉流出的血一样,象征着隔绝,血洗净了与过去的渊源。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高声而坚定地宣告着: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他放弃了,放弃了背错台词,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男儿郎的角色,成为了女娇娥。这是戏里他第一次背对了台词,是一次宣告。看似快乐却充满悲情。是戏里的,也是戏外的。是银幕内的,也是银幕外的。同时其内里所蕴涵的人性的扭曲又是显得异常残忍,其无奈意味更是清晰可感。影片运用叙事加写意的手段揭示了戏剧的情境张力,在影调的控制和镜头构图中表现了凝重悲凉。
在同性恋文化遭排斥与禁止的时代氛围里,陈凯歌采用了一种多主题、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将同性恋主题隐藏于历史和文化的母题之中《霸王别姬》中的同性恋主题隐藏于京剧、昆曲、文革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戏曲在华语同性恋电影中成为一个独特的意象。这是西方同性恋电影所没有的,而且它是和同性恋语义和情感密切相关的意象。戏曲表演中的易装反串,在长期的训练演出过程中对演员的性向也可能产生影响。中国学者对中国同性恋成因的研究发现,除了遗传因素,后天教育和成长环境对同性恋取向的影响较大,比如反性别抚养、反性别角色教育、家庭影响的不完整(包括家庭成员的性别角色的平衡和完美状况)、首次性经验等。京剧名旦程蝶衣的同性恋倾向并不是其本性使然,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外力对人性的强制扭曲的产物,是历史与文化环境暴力干预下异化的结果,他的一生是被强制改写的一生,也是迷失自我、雌雄同体的一生,导演“透过这种存在于男旦身上的不道德和人性的扭曲去揭露历史的黑暗混乱,挖掘出千年文明的污垢与阴郁,寄托了自己对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批判和责难。”在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中,电影就是一个符号系统,各种符号通过一定的组织联系完成表意。某类符号有规律地出现在影片中,会形成比较固定的含义,影片借用了红伞、宝剑、金鱼等多种符码投射了蝶衣特定的镜像恋需求。在《霸王别姬》中,虞姬是被大加褒扬的典型。影片以男权的视角将虞姬的至死不渝和举剑自刎作为女性应当遵循的道德楷模,虞姬身上体现的价值抛撇了情欲的诉求,并以男性价值为自身价值,从另一个方面,这样的“贤妃”形象某种意义上是对“贤妻良母”形象的补充和延伸。
《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从审美的角度挖掘了生命本体的价值。当下文化的多元化形势,使得同性恋不再是众矢之的,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后现代文化是一种哲学文化,以消解为目的,是一种反抗文化。同性恋电影反映的是这个弱势群体的世界,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平等话语权的意识。本文只就程碟衣的身份认同作了一点分析,影片中还有许多丰富的元素值得挖掘。笔者对多元文化的共存、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和支持还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