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k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引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 ”推动着传统产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升级,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势必要进行革新。为改变传统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本文立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分析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意见。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革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35-02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为响应国务院总理于 2015 年提出的“互联网 ”计划,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互联网 ”已变得十分重要。这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势在必行。
  1 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教学内容过多过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没有体现“互联网 ”的思想,没有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等。
  1.1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通过调研许多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公共课,发现很多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义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目标,将两者的教学目标相混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办公及常用软件的应用等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计算机课程的范围更加广泛。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偏重的是计算机技术性的知识,而信息技术课程偏重于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来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传输信息、整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为适应“互联网 ”时代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课程内容过多过繁
  我们国内大多数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浓缩、简化而成,课程内容繁杂、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课,一般都安排2学期,每周2学时,共72学时左右,但是课程内容却非常繁杂,几乎浓缩了计算机方方面面的知识点,从计算机基础理论到办公软件的使用,从常规媒体技术到多媒体技术,从网络的应用到信息的查询,从各种硬件的使用到各种软件的学习,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异常艰巨的任务,时间紧内容繁多,学生也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知识,出现了厌学情绪,好像是什么都学了,但学习过的内容根本就掌握不了。
  1.3 高职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重复的一些内容
  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例如:powerpoint、word等办公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已经在中小学重复学习过。
  1.4 课程内容的人文关怀缺失、没有体现“互联网 ”的思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人文关怀缺失,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专业情况,学生需求,理论性太强,普遍性太强,没有针对性,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互联网 ”时代,没有涉及到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
  2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互联网 ”, “互联网 ”便是将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因此,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用,实效,行业结合”为原则,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避免与基础教育阶段重复的内容出现,也要把握好内容的难度和深度,适当拓展一些新兴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
  2.1 删减陈旧、已学过的内容
  对于高职学生已在低年级学过的或陈旧过时的内容要尽量删减,例如,对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曾经学习过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在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里还列出了详细的操作演示步骤。没必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要尽量摒弃或更新,所以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无需再次出现,要以提高篇(应用案例)出现,比如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制作课件,制作汇报材料等。
  2.2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为使信息技术教学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设置为必修课 选修课的模式,其中必修课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部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应包括以下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及常用软件、移动网络办公设备。这些课程内容属于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因而将其作为必修课;其中选修课是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开设的课程,如面向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或《c 程序设计》课程,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数据库技术》或《网页设计》课程,面向艺术类专业开设《图形图像处理》或《Flash动画制作》课程,面向师范类专业开设《课件制作》课程等。这些课程内容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提升和拓展,作为学生的后续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来选修不同的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该进行调整,循序渐进,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要来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   2.3 突出网络应用及常用网络软件课程内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幅提升。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搜索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大量的数据中高效地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当前学生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其次是掌握各种网络软件的使用,才能更好地使用和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如迅雷、Flashget、电驴、BT等常用下载软件的使用,会下载在线视频,会在论坛附件上传,软件下载,视频下载;压缩解压缩软件的使用; PDF阅读器的使用;各类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如:微信、MSN、QQ ;微博的使用;邮件的使用等等。应该掌握的网络应用方法如:寝室宽带安装及设置,校园WLAN 接入,手机 WIFI 接入。业局域网软硬件共享,常用软件的下载、安装及使用,各种邮件的管理和使用,远程协助等。
  2.4 增加各种新兴工具、技术的应用课程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出现,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为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比如利用手机美颜相机功能进行图片的简单快速处理。利用各种app进行快速处理信息;了解安卓、苹果和微软三大移动设备操作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虚拟化等新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课程应增加这些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元素的课程内容,更能迎合高职学生的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慕课”的出现,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剧烈震荡,“慕课”改变了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也意味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时代的来临。因此,高职信息课程应增加这些课程内容:介绍国内外“慕课”;介绍一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介绍一些公开课;介绍一些专业论坛;介绍在论坛发布主题,论坛回复,上传下载图片、附件等的在线论坛互动基本操作;介绍博客、Second Life网络社区、网络实时会议等互动学习的操作;介绍加入相关的QQ群、微信公众号进行学习交流;介绍“云”存储与备份等等。
  2.5 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课程内容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为了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时刻与实践结合,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新兴技术、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力争做到每一次的课堂学习能为今后的工作岗位服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实用性,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工夫了,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并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子表格和数据库时要增加相应的案例教学内容,比如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案例有:个人简历,报名表,班级学生一览表,成绩排名表等等;与今后工作岗位相关的案例有:财务报表,工资表,产品成本统计表,进出口统计表,仓库产品一览表,销售统计表等等,应当应用案例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总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改革势在必行,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发展必然要站在“互联网 ”潮头的前面,面对愈发严峻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显得尤为重要,应该从现实需要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积极改革,对学生实施按需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其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从而将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赵萍. 互联网 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J]. 智富时代,2016(5):183-185.
  [2] 张焕俊.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J]. 新课程研究,2016(3):46-47.
  [3] 林刚.刘宗国. 秦硕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对现有部分教材的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71-74.
  [4] 严从.林韵.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 信息技术,2013(12):242-243.
  [5] 吕岩.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6] 郭映雪.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J]. 网络信息化研究,2016(5):105.
其他文献
对不同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分蘖节入土深度与越冬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冬小麦分蘖节入土越深越冬性越好。因而分蘖节入土深度可做为强冬性小麦品种的选育指标。
1991年.在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上,我第一次听到钱梦龙先生的课。他上的是一篇文言文。课如其人,颇具雅趣。
孔孟荀义利观的历史影响与借鉴意义陆元祥(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生南京210093)关键词儒家义利观历史影响借鉴意义义利问题是人生、人类社会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程颢说:“天下之
WinCC flexible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画面对象,用于设计项目控制过程的图形元素,来实现监视工作生产过程与操作员的操控。用户在过程画面中组态丰富的画面对象,包括开关控制、按
陕早2786是新育成的春夏两用早熟棉品种。生育期较辽棉7号早1—2天;霜前花率93.86%,较辽7高3.6%;省区试霜前皮棉亩产64kg,比辽7增产9.3%;生产示范,水地春播亩产皮棉60—90kg;旱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起点,是决定会计其它内容的前提。会计目标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尚未形成定论,但在西方已逐步形成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
首先,简述了致力于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的重要国际标准组织SC36的情况,分析了其所属7个工作组和1个特别工作组的任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叙述了SC36目前研制国际标准的状况.然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教学实践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多所体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的教学存在着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低等不足。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将计算机操作技能纳入赛前文化课考试、各体校完善初升高计算机信息技术考核、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计算机教材,同时,各主管部门要尽量合理安排青少年运动员的比赛时间。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青少年运动
于盛花期用10-20mg/kgGA分别涂红花、黄花、幼铃和喷整株。试验结果表明,涂红花效果最好,比对照减少脱落40%-60%;涂幼铃次之,减少脱落18%-21%;喷整株更次,减少脱落6%-20%;涂黄花最差
秦豆5号品种早熟、丰产潜力大,特别适宜高水肥地力纯种,产量在年际间变异小。影响产量的主导因于是单株粒数,在1.5万株/亩的密度下丰产模式是单株38粒、百粒重1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