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与延伸:我国博物馆教育功能新探

来源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终身教育有其独具的特征,为机会均等化、资源整合化、教育生活化、人才综合化、需求个性化。博物馆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隶属于终身教育,势必受到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不断满足着终身教育对自身功能的诉求,诸如突显广泛社会性、彰显观众主体性、方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样。完成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拓展与延伸,需要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包括由“重展”向“重教”的理念转变;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拓宽博物馆教育渠道;博采国内外博物馆之长,丰富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内容;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工作,构建个性化教育合作平台。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延伸;终身教育
  中图类分号: 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1-0083-05
  终身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已然成为风靡各国教育界的时髦话题,囊括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教育,当然也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在中国,承担着这种职责的社会教育机构主要有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广播电台与电视台等。在众多的社会教育机构中,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蕴含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19世纪,博物馆教育随着博物馆陈列展示现象的蔓延孕育而生,又受到20世纪教育主题“宣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至此,博物馆作为现成的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基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终身教育自1965年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正式提出,到现如今被我国普遍接受并作为教育的一大理念以来,它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近年来,我国的各大会议均有提及。十七大曾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亦明确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在此背景下,深刻理解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将之灵活渗透及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则显得格外重要。
  (一)终身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保尔·朗格朗将终身教育定义为:“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1]总而言之,终身教育就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教育的总和”。[2]它囊括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接触到的所有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无论是它的深度还是广度、内涵还是外延,都体现了它的前瞻性和普遍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包含了生活中各色教育的终身教育应运而生。与传统教育相比,终身教育有着全新的理念,开创了教育的新里程,它不落俗套,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当代人的推崇与重视。终身教育的出现,一方面,在理论上扬起一面独特的旗帜;另一方面,在实践上亦产生符合时代需求的作用。
  (一)机会的均等化
  理想的一种教育状态是每个适龄儿童与青少年都能受到正规化的教育,都有均等化的教育保障。但现实却不尽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世界上仍有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完整化的教育机会,体现出传统教育的弊端。而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除了正规化的教育途径外,涌现出了函授教育、职业教育、回归教育等多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弥补传统教育的缺憾,提供每个受教育者更多公平的机会,真正做到教育机会的民主与均等。
  (二)资源的整合化
  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是国与国整体实力之间的悬殊,都会影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同时,一个人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也未能实现很好的衔接,呈现出分割性和断裂性。终身教育带来的影响则在渐渐打破这种封闭、隔离的状态。数字全球共享局面、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转换、多种正规教育外的教育模式,等等,都在不断促进了各种教育的互补和共享,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三)教育的生活化
  “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在世界教育史上,最著名的理论之一要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而在中国,则是作为杜威得意门生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两人的理论虽然差别,但归根结底都反对教育脱离生活,强调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这一点与终身教育思想非常吻合,终身教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教育的来源,不局限于教室、不拘泥于课堂、不限制于书本,它有着灵活的教育空间、时间。只要“想”,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融合生活。
  (四)人才的综合化
  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减,知识的储备量却在不断增大。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提高了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终身教育提倡的宗旨就是终其一生不断学习、自我成长,势必为“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幸运的是,现代社会教育的灵活性、信息的全面性,使得人才的综合性不再是一个水中捞月、缘木求鱼的事。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平台、资源满足自己所需,有针对性地自我提升,实现自我的综合化,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需求。
  (五)需求的个性化
  终身教育注重人们个性的发展,注重个性发展的全面性、统一性、连续性。[3]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在众多的教育服务和产品中进行选择,满足自我求知欲,实现自我发展的多样化。终身教育打破了一次性教育带来的遗憾,适应当代人的发展需求,挖掘人们的潜能。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人才輩出的市场现状,都要求知识型、技能型、科技型等细化人才的出现。终身教育可以促进人们不断地根据工作、社会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凸显出个性化的新时代。
  二、终身教育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诉求   博物馆在直观教育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和条件,能够营造了良好氛围,有利于参观者进行自主教育。20世纪初,博物馆教育功能产生并得到进一步强化。在中国,博物馆从正式建馆之初,就是以教育民众为目的的。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接触与融合,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并引入西方先进的博物馆教育理念,展开博物馆教育研究。进入21世纪,在2005年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我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实现了从功能主义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博物馆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博物馆成为紧密联系民生、惠及亿万民众的公共服务机构。[4]政策的颁布与措施的开展,迎来了博物馆教育的新局面。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收藏、教育和研究。而产生于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的博物馆教育意识带来了博物馆功能的重大提升,改变了以往博物馆收藏、研究为主,教育为辅的功能格局,使得博物馆在教育生态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5]终身教育理念下,博物馆更应参与社会发展,体现社会公平,弱化社会差异。同时,终身教育亦需要博物馆拓展与延伸其教育功能。
  (一)终身教育要求博物馆教育突显广泛的社会性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客观的外在资源与条件,供人们满足学习的需求。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媒介与载体。加之,博物馆功能的转变,博物馆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愈发被重视。自然而然,博物馆就应当成为少儿社会化之场所、社区的学习基地、老年人的文化中心等,接受来自不同年龄、性别、工作、阶层和家庭的观众,只要观众有所诉求,无论具有何种动机与目的,即可接受教育,充分体现社会性。
  (二)终身教育要求博物馆教育彰显观众的主体性
  终身教育对于个性化发展的重视,促使人们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这种以自我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以民主、自由、开放为最高指导原则。而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具有相对自由、比较开放的环境,可以根据展览内容及展览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努力迎合不同观众的学习需求。观众每一次所接受的教育,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需求自行规定自己的掌握度,以此考虑就某一主题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延伸还是戛然而止,亦没有人会对此作任何评价。这一点体现出博物馆教育的主体性。
  (三)终身教育要求博物馆教育方式灵活多变
  终身教育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要求,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没有单一的评价思路与体系,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博物馆教育在众多的教育体系中,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也正迎合了终身教育对教育方式的偏好。博物馆教育基于自身的客观条件,可以有实物展示、影像传媒、文字资料、讲解导览、出版书籍、冬令营夏令营活动、体验项目、流动展览、讲座报告和研讨会等诸多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吸引公众主动走进博物馆,领略博物馆教育的魅力,在寓教于乐的内容中提升自我全面修养。
  (四)终身教育要求博物馆教育内容丰富多样
  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对于教育内容没有固定的要求,囊括了所有适合及满足人们学习需求的内容。在诸多教育中,博物馆教育侧重于一种普及教育,承担着提升普通民众素质全面发展的职责。在博物馆,公众可以接受多元化的教育内容,绝大部分是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无关的知识文化技艺。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一方面,感受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弘大;另一方面,扩大见闻,丰富生活,提升素養,不求门门精通,但求浮光掠影,亦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这样的博物馆教育,使得许多文化传承不至门庭冷落、孤芳自赏,在与公众的互动中,拉近彼此的距离,给公众了解深厚国粹的机会,共创文化盛世,弘扬华夏文明。
  三、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与延伸的途径
  在如今越来越重视人才素养提升及公众精神追求的新时代,人们愈发重视教育的连贯性及广阔性,追求一种盎然生命力的延续。由此,各国对终身教育的规范化及政策化亦提上日程,不断地深化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地总结终身教育的实践经验。在这样的趋势下,博物馆教育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各国博物馆事业的根本使命和核心功能。当今的绝大多数学者都赞同“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5]这一观点,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Naisbitt)亦曾断言:“终身教育将成为第二次文艺复兴,而博物馆将成为第二次文艺复兴的重地”。[6]可见,终身教育与博物馆教育之间有着深厚的牵绊,不可分割,博物馆亦被看做理想的终身教育场所,在终身教育的视阈下,博物馆教育势必会迎来全新的发展取向。
  (一)顺应终身教育发展潮流,创新博物馆教育由“重展”向“重教”的理念转变
  终身教育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是风靡全球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之所以受到各个国家的推崇,主要是它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从纵向上还是横向上不仅扩大了教育的涉及面,还挖掘了教育的本质。终身教育提倡的 “以人为本”“以自我为导向”“全面发展”等,完全颠覆了传统教育灌输式的刻板化的教育理念,充满了人性化、民主化、全面化。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感染下,隶属于终身教育一部分的博物馆教育势必受其影响,从过去的“迎进来”,到现在逐渐的“走出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从以“以藏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公众服务为中心”,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博物馆一方面应打破自身的客观条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观众的真实需求,相应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做到以人为本、满足观众自我学习欲望;另一方面,秉承终身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整合综合类、科技类、自然类、艺术类、历史类等多类型的馆藏资源,有效通过参观、讲解、体验活动、巡展等方式,与时俱进地对观众进行德智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机构,承担着教育延伸性发展的重任,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势必要以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待观众,服务观众。   (二)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拓宽博物馆教育渠道
  终身教育提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扩大教育渠道和方式。其中,不仅包括各大博物馆常举办的普及性教育活动,还包括针对学生、科研者的较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以宽容的态度接纳各种教育形式,达到各种教育目的。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博物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博物馆具备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历史文物、自然标本等,可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将直观形象转化为客观理论,辅助课堂教育,因此,加强“馆校合作”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发展趋势;其次,博物馆展品的权威性一般是不容置疑的,它对历史的准确把握、对自然界的有趣描述、对各类临展的有效精选等都是科研者珍贵的研究资料,因而扩大契机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学术依托亦是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再者,现有的教育结构的非稳定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非传统教育模式涌现出来。终身教育非常重视这部分,期待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通信技术方面的进步、信息共享的便捷化等为重新定义新的教育时代提供可能性。[5]博物馆教育作为其中一部分,必然要积极投身于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可扩大建立虚拟博物馆、真实体验项目等,弥补传统博物馆的缺陷。最后,旅游业的兴盛,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旅游服务定点单位,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博物馆需要不断改善自身的客观条件,努力为观众带来轻松娱乐的环境、氛围。
  (三)博采国内外博物馆之长,丰富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内容
  终身教育包含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外的教育,提倡利用各种设备、资源为有需求的公民提供回归教育、职业教育、函授教育等,并主张用发展和学习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从客观条件中接受教育,发展自我,挖掘潜力。将这种理念迁移到博物馆教育中,它可以激发我们最大限度地整合新的教育资源,丰富现有的教育内容。第一,国内博物馆应积极与国际接轨,寻求与国外博物馆共享合作、互助互学的机会,扩大“馆际合作”,通过互展、巡展、借展等方式,从中汲取国内外博物馆的优良资源,为彼此提供国际化的平台。第二,博物馆可定期安排馆内工作人员出国学习和增长见闻,观察国际上博物馆创新的教育理念,分配的馆藏资源,组织的社教活动,多元的教育内容等,吸收精华的同时,结合本馆的现有特色,有针对性地丰富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与内容。第三,对于国内庞大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应学会摒除区域偏见,积极扩大与国内博物馆的联系,努力实现“馆馆合作”,不断优化自身的优秀教育资源与内容,共同成长与进步,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总之,在终身教育理念不断盛行的今天,博物馆在努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亦应积极扩宽眼界,打破围墙,寻求创新与突破,实现博物馆教育的新发展。
  (四)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工作,构建个性化教育合作平台
  终身教育作为当下的一个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它强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形式为公民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网络化的教育将更多地走入人们的生活中。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博物馆教育想要在终身教育的引导下大放异彩,除了需要博物馆人持之以恒的宣教活动,亦离不开博物馆自身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将藏品、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虚拟化、信息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数字博物馆的核心内容是数字化的博物馆遗产信息。[7]在未来的博物馆发展中,博物馆势必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博物馆馆藏文物、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的加工、整理,实现博物馆遗产资源的信息化,向公众提供博物馆藏品、教育、娱乐等多面的服务信息。此外,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博物馆的现有资源将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博物馆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博物馆彼此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链接,亦是博物馆人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课题。总之,在数字化博物馆中游览,观众可感受博物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获取更为轻松的展览知识,体验更多的互动项目,增加自身的感官知觉,从而完成更好的博物馆之旅。
  博物馆教育隶属于终身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在多元化教育愈发受重视的今天,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每个博物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博物馆需以前瞻性、全局性的目光,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博物馆教育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保尔·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5-16.
  [2] 赵本凡.论博物馆与大众的终身教育[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154-156.
  [3] 崔铭香,徐青.终身教育的功能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3,(2):10-12.
  [4] 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34.
  [5] 陆芳芳.美国博物馆教育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6]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72-73.
  [7] 侯八五.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博物院为例[J].文博,2011(1):93-96.
  Development and Extension: the New Function of Museum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DING Chen-yue
  (Open Department, Changzhou Museum, Changzhou 213022, China)
  Abstract: As the lifelong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it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 such as equal opportunities, integrated resources, personalized education into daily life, comprehensive talents, demand. The museum education is pa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belong to the lifelong education, must be affected by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constantly meet the needs of lifelong education, for example, standing out extensive sociality, highligh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audience, having flexible Methods, possessing rich content. The function of museum education if wanting development and extension, it need the feasible operation way. Including shifting "attention to the exhibition" to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idening the channel of the museum education; using of the museum at home and abroad, enriching the museum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ontents; advancing with the digital museum, building personalized education cooper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museum education; function; expansion; extent; lifelong education
  責任编辑 张栋梁
其他文献
摘 要:程树铭主编的《逻辑学》是一部优秀的通识性教科书,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生友好性。该教材包括逻辑基本原理和批判性思维两方面内容,独具特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应对管理类、经济类、工程类等专业硕士考试,有助于应对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关键词:程树铭;逻辑学;批判性思维;专业硕士;公务员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2095-7394(2016)06-
期刊
摘 要:高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准方向,凝练特色,并持之以恒地实施。江苏理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举措和经验是: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选送教师外赴高层次学校做访问学者,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第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组织教师赴外地、外校参观学习,座谈交流;邀请学术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第三,凝练学术研究方向,积极申报地方(地域)文化研究项目;参
期刊
摘 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简称“劳育课”)。劳育课作为学院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该院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劳育课课程地位,规范劳育课课程形态,筑牢劳育课保障条件,确保了劳动教育取得实效。该院25年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劳动技能,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创新了劳育课程建设模式,为兄弟院校提供可供借鉴的经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新动力,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新技术无不与“互联网+”相关联。中职机械专业正面临现代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下新的发展机遇,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然而目前中职机械专业教学课程知识固化、设备实施相对落后、信息化手段推广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通过开发“动态”课程、搭建“虚实”课堂、培育“跨界”教师、创新“互通”模式等改革方式,全面融入互联网资源,培养高素质
期刊
摘 要:为研究地方政府职业教育领导力,开发一种有效的评价模型,据此对地方政府领导者的职业教育领导素质、能力和作为的内涵进行解析,为政府职业教育领导者的选拔、培养、测评等提供参考依据与衡量标准,也为政府职业教育领导者进行实践反思、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策略勾勒一条参考路径。  关键词: 地方政府; 职业教育; 领导力; 评价模型;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
期刊
摘 要: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融虚幻与真实于一体。该作品叙事方式独特,不可靠叙事强化了读者与叙述者及叙述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叙事主题则体现在作者对时间和意象的独具匠心的安排上,从而引导读者去思索普宁的人生境遇。这反映了纳博科夫对现实与虚构的艺术理解,更是其对人类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深刻思索。  关键词:《普宁》;叙事交流模式;主题体现;时间;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2
期刊
摘 要:赫塔·米勒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作品《呼吸秋千》中的“重复”修辞手法极具文学性,词语重复和句子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小说主人公雷奥在劳动营的悲惨经历,也揭示了重复背后隐藏的不可言说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赫塔·米勒;《呼吸秋千》;重复观;词语重复;句子重复  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
期刊
摘 要:约瑟夫·奥尼尔借奥德修斯神话建构《地之国》的框架,并使之成为小说的潜文本。汉斯对板球梦想之追寻,拓宽了其人生的视野升华了其生命的意义;他在“地之国”的漫游反映9·11后其内心的迷茫与困惑,揭示其现实生存境遇,亦使其探寻家庭的温馨与人生的意义;他最终回归伊萨卡——伦敦,完成其追寻、漫游与回归的人生历程。通过重返与复归奥德修斯的神话模式,奥尼尔意在拓宽和延展小说的视界,使之升华而具有普遍性和永
期刊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实践育人工作的助推,但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中仍存在着缺乏總体设计、实践平台单一、与企业合作不深、师资专业化程度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一生一策”育人理念的培养模式下,通过建立完善实践育人机制、积极拓展实践育人平台、与企业行业多形式深度合作、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等途径,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育人
期刊
摘 要:以常州市某小学中年级学生和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教学观察等研究方法,调查了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關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生成性资源;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1-0092-05  一、问题的提出  (一)概念梳理  生成是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