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模式变迁与教会大学发展——以之江大学为例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会大学的之江大学,它的治理模式从立案前“教会管制模式”转变为立案后政府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这种转变为推动之江大学在学科发展、教学和科研水平、社会声誉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立案后政府作为重要的外部力量参与教会大学的治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推动之江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参与下的共同治理模式为之江大学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其他文献
2.全国众多学术大家在《战线》发表过佳作,如美学家语言文学家朱光潜、季羡林、王力;历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顾颉刚;哲学家梁漱溟、冯友兰、任继愈;经济学家于光远、马寅初、孙冶方及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因此,《社会科学战线》被视为“名家刊物”。
期刊
期刊
杨仲彦,不见史志所载。志云仲彦乃洛州刺史、恒农简公杨懿之孙。杨懿事迹见《魏书》卷五八《杨播传》,不赘。关于仲彦之父,墓志只云其曾官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按,《杨播传》载正光五年(524),杨椿“进号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可知杨仲彦之父乃杨椿,即杨懿之第二子。然史志只记椿子杨昱一人,本志所载椿子仲彦,可补史阙。
拔拔兕,即长孙兕。按,《周书》卷二六《长孙绍远附长孙兕传》:“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从魏孝武西迁。天和初,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迁绛州刺史。”《北史》卷二二《长孙道生传》本传记载略同,唯以兕为义贞弟,并记兕曾别封邺县侯,历熊、绛二州刺史,袭爵平原县公。
面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拉图尔从科学论(Science Studies)出发,提出现代性本身是人为制造的幻觉。它从未成为历史现实。现代性一方面基于主体/客体、自然/文化、科学/政治等二元论,另一方面却有意掩盖了转译(translation)过程。借助于“哥白尼式的反革命”,拉图尔以转译概念为基础把上述二元对立作为科学实践的结果而非前提,由此揭示了现代性的虚幻性。非现代性概念不仅可以说明现代性的政治建构过程及其目的,而且有望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
中国的农村问题要靠城镇化来解决,但是依靠发展城镇化来解决中国农村的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解决中国农村发展问题需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行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是中国政府化解新时期城乡矛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治国方针。
“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旅游要素的变迁正是在此背景下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低碳经济”及其所暗合的技术特征对旅游价值链带来的必然影响,分析低碳经济作用于旅游行为的渠道和机制,提炼出新的旅游要素一“低碳文化要素”,从而建立新的价值链模型,其内涵以一种独特的消费文化形式从“低碳一环保理念”和“低碳工业体系”衍生出来,并将促成整个旅游要素系统向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基本特征变迁。
随着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乡镇企业低碳化发展成为其执行政策的具体操作形式,但在执行政策中所遇到的瓶颈因素制约其推进低碳化的进程。基于此,需要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实践低碳过程,通过清洁生产、能源高效利用、能源供应多元化和结构转换优化配置的内在提升路径,实现能源消费生态化和经济活动低碳化的战略,以期达到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实行爵位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新的诸王爵位封授制度。孝文帝规定道武帝直系子孙才可以拥有王爵,对宗室王、异姓王采取降爵措施,并且,实行虚封爵与开国爵等级一体化以及爵品与官品合一的措施,在制度上确立了王爵为最高等级的爵位。为确定封授诸王食邑的标准,制定了亲疏世减法。在诸王的封地设置内史和王官进行管理,因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由于诸王爵位封授制度的制定,使诸王成为在政治、经济上拥有很高特权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