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富郭台铭押宝大陆

来源 :今日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e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初,SARS疫情趋缓,鸿海企业集团主席郭台铭决定再次扩大投资祖国大陆的计划。
  透过旗下的沛鑫公司和群创公司,郭台铭将在上海松江区投资设厂,主要生产半导体和液晶面板设备TFT—LCD。此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广达电脑集团总裁林百里已经在松江投下了巨资(见本2003年1月号封面文章〈张忠谋台湾突围〉)。据悉,为了争取郭台铭投资,上海松江区开出了不输于台积电进驻的投资条件。
  大陆是鸿海企业集团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员工人数将近5万,光是在鸿海富士康集团的东莞、深圳工厂,就有多达3.5万员工。3月香港媒体传出消息说,郭台铭准备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造第6个生产基地,投资将在几亿美元,占地800亩,每年产值将达到几百亿元。
  郭台铭还想涉足大陆汽车业的零部件市场。目前,鸿海已在美国底特律生产汽车连接器。郭台铭表示,未来汽车零部件重心将放在大陆市场。
  郭台铭是谁啊?鸿海企业集团是做什么的?
  在大陆,熟知郭台铭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在2002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郭台铭以23亿美元的身价排名第198位。去年11月,台湾《智富月刊》进行的“2002年台湾百大富豪排行榜”调查中,郭台铭更是“击败”了台塑王永庆而高居首位。
  《福布斯》对这位富豪的评语是“超级低调的鸿海精密总裁暨创办人”。分析家们喜欢他稳健而踏实的成长历程,尽管有时还是禁不住抱怨一下鸿海缺乏透明度。
  2003年以前,与统一集团的高清源等不同,在郭台铭眼里,大陆还只是一片片孤立的区域;现在,他贮备把大陆当成一盘棋,纳入到整个郭氏企业王国的大战略里通盘考虑,并准备押宝大陆后来居上。
  
  代工为王
  
  2002年,鸿海精密营业收入为2450亿新台币,比2001年大幅增长了7成;2003年的增长目标仍是1000亿新台币,将达3500亿新台币。由此,鸿海精密可望跃升为全球前三大EMS(专业代工)厂。
  郭台铭的目标是全球第一大EMS代工厂。这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郭台铭认为:明年以后就有机会。
  郭台铭是1950年在台湾出生的外省子弟的第二代,1971年毕业于台湾海事专科学校航运管理科。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刚服完兵役,拿着母亲给的10万元台币与同学一道创业,成立了资本额只有台币30万元的鸿海精密工业。鸿海精密从做黑白电视机旋钮起家,进入电脑连接器市场,最后几乎包办了所有信息科技类产品代工,郭台铭以不凡的格局开启了制造业的一页传奇。
  尽管我们并不熟悉郭台铭,但是每个人可能都接触过鸿海制造的产。这家公司每年在全球的PC准系统(Barebone,还没有放记忆体等的PC半成品)出货量约3000万台,也就是说全球每年生产的PC每5台中就有一台来自鸿海的全球工厂。数得出来的世界大厂,如英特尔、康柏、戴尔、IBM,都是它的合作伙伴。他很少提及他的客户,他并不希望全球的用户都精确地知道他们使用的比如戴尔电脑的配件出自何处。
  如今,鸿海产品已垂直整合3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的上中下游,迎合全球IT业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把制造一端,外包给最有效率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郭台铭因此被称为“电脑代工之王”。
  与许多优秀的台湾企业家一样,投资大陆在郭台铭的公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郭台铭是第一波前往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家。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西乡镇黄田村成立了鸿海精密(深圳)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
  现在,鸿海在深圳、昆山和北京建立了生产基地。前两个基地使鸿海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整机和零组件生产企业集团及全球个人低价电脑的主要制造基地,而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建立的无线通讯制造基地,获利能力已经直逼鸿海深圳厂,使郭台铭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
  “将来的PC行业是它以‘快’(对市场反映快)、‘准’(看客户的需求)、‘廉’(产品优质而廉价)的行业。所以要做到三点:Time to market(即时上市)、Time to volume(即时量产)、Time to money(即时变现)。”郭台铭说:“现在经济不景气,整体的市场没有增加,怎么办?只有靠抢别人的订单。怎么才抢得过来?靠的是竞争力。”
  即时上市,是指新产品开发。鸿海如今开发的新机种,从设计到大量生产,8个礼拜内完成。鸿海的角色不仅限于量产的上下游伙伴,更提升到共同开发设计阶段。即时量产,是指一开始就马上要做到几千万的量,这是非常强大的制造技术能力;即时变现,就需要全球运筹。鸿海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已有大量制造基地,包括大陆的深圳和昆山,美国的洛杉矶、休斯顿,欧洲苏格兰、爱尔兰和捷克等地。
  
  霸气十足
  
  “在我的领域,没有竞争对手,”郭台铭说。
  “锁定全球市场,以低价、大量制造为核心优势,再利用全球各地生产基地丰沛的人力资源,是鸿海建立电脑代工霸业的原因。”台湾经济研究院一位专家评价说。
  郭台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每周工作6天,每天15个小时。从1974年起,他不曾休过3天以上的假。郭台铭认为,领导者的睡眠时间不应该多于属下,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作为一位商界强人,郭台铭每天至少工作15个小时。
  如果说台积电创造了以半导体制造为主的晶圆代工(Foundry)的新产业运作模式而跻身全球,那么鸿海的CMM(Component Module Move)快速制造模式,则让全球数百亿美元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市场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索尼PS游戏机在交给鸿海代工之前,没有在日本以外生产。当初索尼开出条件,第一是45天要完成所有模具的设计;第二是4个礼拜内要由零做到100万台,结果鸿海还在两周内提早达成目标,最后成为索尼游戏机的惟一供应商。
  在一次演讲会上,为了显示鸿海生产的手机质量好,郭台铭在讲台上连摔手机三次。为了证明手机被摔后仍然好用,他还请台下的好友——时任思科中国总裁杜家滨试拨他的电话,只闻手机铃声依然通畅。现场用餐者不禁鼓掌大笑。
  郭台铭更为厉害的是产品线广泛,横跨连接器、光缆、光碟机,而且非常擅长搭配销售,在某些种类产品上,他赚取高额利润,其他的连接器则不惜流血输出。鸿海的对手说:“这等于是卖葡萄送葱。”产品单纯的小厂因此被杀得节节败退,很多不得不成为鸿海的协作厂,为鸿海提供零件。
  郭台铭曾经指着办公室里手握大刀的关公塑像说:“今天还是看春秋、比谋略的時候,等我要动到关刀时,大家就惨了。”
  
  关键转型
  
  从2002年开始的6年时间,被郭台铭确定为人生规划的关键6年,郭台铭希望完成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把“制造的鸿海”转型为“科技的鸿海”。1974~1990年被他认为是鸿海的草创阶段;1991~2001年则是上市茁壮的阶段。这第三个阶段,他认为“可以说是我的第三次创业”。
  按照他的规划,台北将成为集团的全球总部和研发中心,鸿海将成为一家“台湾研发、全球制造、世界行销”的科技公司。现在,郭台铭正在寻找可以让公司专业特长得以发挥的新的业务领域。他希望鸿海继续扩张原有的“3C”产品线,并涵括第4种产品——汽车(car)。他认为未来的汽车将因为诸多精密工具的配置而越来越趋向电动化。
  郭台铭明确表示,自己必须带领集团完成从制造到科技的转型,转型成功时将退居二线,交棒让贤,让专业经理人带领鸿海继续发展。对这个决定,大多数人也许会表示怀疑,美国月涵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谷月涵曾说:“没有郭台铭的鸿海,不知道怎么走下去。”
  郭台铭还保持了极其克勤克俭的性格。2002年6月,台湾联电集团的曹兴诚董事长来大陆访问,在经过深圳的时候去参观了鸿海在深圳龙华的厂区,按照行程安排,中午是郭台铭宴请。因为两人是台湾数得着的为数不多的大企业的统帅人物,有人认为午饭必定是一顿大餐,没有想到郭台铭把曹兴诚一行人带到一间食堂用餐,用餐完毕,随行人员开玩笑:“郭董,这顿饭人均有没有20块钱啊?”
  郭台铭把自己的人生分为3个阶段:25岁到45岁做事是为了赚钱、生存;45岁到60岁是为理想而工作;60岁后就会为兴趣做事。郭台铭的兴趣就是,拿出50亿到100亿元新台币,在大陆找一群十三四岁的优秀少年,再重金礼聘拿过金牌的教练,把他们送到喜马拉雅山去磨练,为中国人再拿几块奥运金牌。
  
  郭台铭小档案
  53岁(1950年出生)
  职位:鸿海企业集团主席、鸿海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
  学历:1971年毕业于台湾中国海专
  荣誉:2000年 入围台湾《天下》杂志“企业家最佩服的企业家”;
  2001年 美国《福布斯》“全球首富”排行榜第198名;
  2002年 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其他文献
一旦金融分业政策解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将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流模式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模式看来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在中国,虽然光大、中信早已在口碑流传之间,形成了金融控股雏形,但更具实质意义的举动却悄悄发生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老牌的“四大行”——工农中建在不经意间已朝这个目标越走越近。  虽然银行业,尤其是占到国有金融资产的80%的四大国有银行一直处在金融业改革的漩涡中,但是
期刊
当公共管理出现了人为灾难,如何在法律上明确责任主体,并设置相关赔偿条例,是一个国家的政府职能所在,而不仅仅关系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体现。  法治缺位,往往是公共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甚至爆发灾难的根源。  孙志刚事件如此,发生在湖南长沙的水灾丑闻依然如此。  5月19日凌晨,位于湖南长沙的五合垸突然发生了溃堤事件。这是全国防汛抗洪以来,第一个被冲垮的堤坝。这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祸”,而非“天灾”。 
期刊
愈益提高的投资审批门槛,能使国内汽车企业尚显单薄的身子,阻挡住外资的咄咄进逼么?在WTO规则的约束下,这似乎是一笔事关大局的赌注。  国内的大小汽车企业从来没有如此集中地紧张过——薄薄的8张纸,却是对国内上百家汽车企业命运的一次宣判。  这份起草了两年,将至少指导未来5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新政策征求意见稿,共12章57条,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投资审批门槛的提高——这无疑是对地方造车运动的一次打击
期刊
操作系统的标准之争极有可能因为英特尔、IBM的加盟而把战火燃到硬件行业,乃至整个IT行业。在其背后,除了利益之争,更是技术标准之争,而且隐隐勾画出世界IT业的发展脉络。作为世界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企业并不在局外。    SCO狠咬IBM一口     SCO(NASDAQ:SCOX)和IBM官司的背后,闪烁着微软的冷冷阴谋。以SCO为先锋,微软展开了对Linux的新一轮围剿。   3月7日,S
期刊
突如其来的SARS好像打乱了一场本该提前到来的资本盛宴。但方寸未乱。  就在中国加入WTO的第二年、证券市场步入发展历程的第12个春天,中国资本市场的重新萌动也在跃跃欲试当中——几乎每天都有资本流向市场的“最新报告”——QFII实质性启动、外资控股企业A股登陆、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大举试水,正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了一个门槛。  年初,温家宝总理曾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宣布,继续推进证券、保险业改革
期刊
放眼未来,谁能占领中文语言搜索领域市场的鳌头?是百度?搜狐?慧聪?还是Google?每一家都在奋力奔跑,当然,赢家需要智慧也要靠运气。  一半靠运气,一半靠智慧,搜索引擎业开始成长为一个市场巨大的产业。Google几乎成了搜索引擎的代名词。在全球英语语言搜索中,Google占有33%的份额。  Google的汹涌之势会席卷中文语言搜索吗?这是中国的同行们不能容忍的。去年9月,由慧聪商务网领头组织了
期刊
门户网站总体上是在走向成熟,他们各自已经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定位。现在,拼的更多的是执行能力。他们离成功还很遥远   在SARS扰人的4月,三大门户网站公布了2003年第一季度财报。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份亮丽的答卷:网易收入总额达1420万美元,纯利830万美元;搜狐收入总额1440万美元,纯利460万美元;新浪收入总额1811万美元,纯利338万美元。  三家网站在美国纳斯达克的股价也让人喜上眉
期刊
这甚至代表了整个硅谷的转型——技术和战略并不再是唯一的,管理能力以及推销能力将决定一切。  在硅谷,乃至在全世界,人们坚信,几乎没有什么意外能改变这样的事实:保罗·欧德宁(Paul Otelini)将接替克雷格·贝瑞特(Craig Barrett),出任Intel第五任CEO。保罗·欧德宁目前担任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兼COO。过不了多久,Intel将有一位销售天才,而不是技术或战略天才担任CEO了。 
期刊
“零售业是一个好生意,但不是一个好做的生意。”  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在多年的连锁零售业征战中发出了如此感慨。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平均增长速度在50%以上,大大高于GDP的增长。有业内人士放言,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的中国公司将首先出现在零售领域。  但是,这个在中国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的零售企业会是中国血统的企业吗?观察人士的普遍危言是:中国入世,跨国零售巨头看到了一个耀眼的亮点,而
期刊
梁信军,复星集团副董事长。35岁的他忙碌了一天,坐在位于上海复兴东路的复星商务大厦办公室的落地窗前,霓虹闪烁的黄浦江夜色尽收眼底。他正在浏览行业信息网站。这个证券界人士视为“资本运作”的“天才”——复星系2号人物,多年来养成了每天抽出时间浏览行业动态的习惯。   采访梁信军的时间正是全国SARS疫情相当严峻的时刻。在他看来,在这一非常时期里,随着复星抢购国资步伐的加快,复星也随之处在了一个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