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1073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明确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具体工作为例,尝试探索了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辩证关系 实现途径
  一、立德树人含义及现实意义
  “立德”,最早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是为国民建立功勋,再次是提出真知灼见的言论;而“树人”可以追溯到《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数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做一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可见,立德树人既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又是一个需要长时期完成的任务。
  然而,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日益紧密、教育的功能多样化和溢出效应不断强化的新形势下,部分人认为,尽管育人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已经日益成为更多的任务如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等之中的并列的一项;也有人认为,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处于竞争中心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学术创新,表征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是科研产出。这种观点将育人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这些都偏离了大学育人之本。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说道:“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育人。2014年3月10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发言说,《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精辟地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习得知识与涵养品德之间密切关系的认知。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更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贯注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仅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素养。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不可对立和割裂,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育学术能力是根本,但引导学生培育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也同样重要,甚至比前者更关键。离开知识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便会陷入自说自话而流于空洞说教;止于知识教育或忽视德育,那大学的育人过程便会失去提升理想、铸塑信念的功能。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它针对的就是当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甚至还在发展着的对于教育本性的迷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及头衔多少的排名,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
  同时,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讲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大是第一次,它是在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对于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立德树人”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两者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关系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十八大报告中用24个字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要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肩负着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更应该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
  如何真正有效地“融入”,就必须围绕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依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立德”的内涵,同时也是新时期赋予“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
  三、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自2013年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基层二级学院为试点,构建了全新全方位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价值追求,强化思想教育。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就应将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政教育中,应该将爱国教育和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怎么会有个人真正的发展?高校基层学院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三观教育,并且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义教育为主线组织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诸如“走进民族英雄,重温红色记忆”参观活动、“对话彩虹人生,唱响红色经典”报告会、“追溯复兴进程、坚定社会主义”观影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把这一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二)强化专业素养,引导职业认知,彰显职业特色。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可以集中体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素养是一个人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与精神动力。基层学院应将专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专业素养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相关理论知识,从专业素质及专业前景等方面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指导。与此同时,基层学院应将专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及所从事职业的精神、规范与素质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三)提升核心能力,重视能力培养,提升综合竞争力。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加强核心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内容,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层学院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采取组合式培养:低年级培养“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与管理”、“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高年级培养”社会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四)发挥榜样效应,塑造健全人格,扩大优秀学生效应。
  任何一种理论从产生到被广泛认可接受必然会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必然是从少数先进个人向大多数人蔓延、扩散,最后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榜样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面旗帜。榜样的言行举止,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基层学院应着重加强对学生中的优秀先进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作用,以先进带动后进,促进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大力倡导雷锋精神、辽宁精神、郭明义精神,从而全面促进我院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7(2):1.
  [3]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5).
  [4]郑永廷,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5]徐子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与提升[J].理论月刊,2005,1.
  [6]林仕尧.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江苏高教,2005,2.
  [7]江凤艳.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邵庆祥.媒介教育:信息社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9]吴潜涛.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教育报2014.3.14.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生源质量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下滑,学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在这种新形势下,本文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成长档案的观点,并从成长档案发展背景、意义与功能、学生特点与现状分析、成长档案的制作等方面开展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成长档案 构建研究 学业指导 生涯规划  随着高等学校连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虽然这一举措显著提高了国民素质,但也导致
摘 要: 卡夫卡的创作和思想明显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卡夫卡曾声称自己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某种血亲关系,从卡夫卡的《地洞》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中,可以看出两部作品在叙事层次及文本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性,但在叙述者身份及作品的空间意义等方面又存在细微差别,由此可知卡夫卡并未完全模仿陀氏的创作,而是主动接受并消化了陀氏的影响,使其内化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卡夫卡式”的创作。  关键词: 卡夫卡
摘 要: 目前音乐胎教表面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随随便便。要提高音乐胎教的质量,就要提高音乐胎教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母子同步进行,才能走出音乐胎教“迷雾区”,取得音乐胎教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 音乐 认识 主动 同步  音乐胎教是胎教中用得最多、最普及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胎教形式。但是,目前音乐胎教的现实状况是:表面红红火火,“经典”遍地,资料满天飞,内容五花八门。书店“聪明宝宝”的书占据了书
摘 要: 晴雯在《红楼梦》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性格中包含了很多“真”和“美”的成分,这不仅使她在众多丫鬟里脱颖而出,而且为她高贵的人格戴上了一圈光环。正是她性格的本真和人性的自觉,为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根。  关键词: 《红楼梦》 晴雯 性格 命运悲剧  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是他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去发觉它的魅力所在。但更让我们沉浸其中,唏嘘感叹的依然
摘 要: 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本文结合具体事例从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和构建学科基地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学科方向 学科队伍 学科基地  所谓学科,是指以研究和传授高深专门知识为内容,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知识分类和组织形式。  学科是学术的土壤、创新
摘 要: 中国历史上的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被遮蔽的图景。由于政治因素的复杂性,将此时期东北地区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一概而论”,划分到“汉奸文学”、“附逆文学”的范围之内。对此时期一些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纯文学”价值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认识与研究评价。本文试图探讨伪满洲国时期的“鬼才”作家爵青为代表的都市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点,以及深入比较研究东北都市小说同30年代的海派都市小说
摘 要: 民族音乐作为音乐领域的一项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最能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载体。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各国音乐的交流逐步加深。本文在分析西方音乐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西北花儿的历史及现状,结合当代音乐剧的发展态势,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途径做了一些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 中国民族音乐 音乐剧 西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对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高校本科导师制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共存的必要性,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物理系为例,提出一种实践证明切实可行并具备相当推广价值的本科导师制工作模式。  关键词: 本科导师制 对策 实践教学  一、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  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
摘 要: 评价理论作为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延伸,其对话语中人际意义的分析与研究是语言学走向应用的重要标志。Martin的评价理论成了各类语篇中人际意义研究的试金石,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文化语境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在新闻语篇中,对于事件发生的评述,要求依据新闻撰稿的特点:客观、真实。尽管如此,人际意义在新闻语篇中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新闻报道中人际意义的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新闻的主旨与方针。  关键词: 功
摘 要:本文认为要指导学生“产生思想内容”,在幼儿童话故事创编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参照范例,运用中掌握幼儿童话的特点;改编经典,运用中借鉴作者的构思技巧;看图创编,运用中构筑幼儿童话内容;编写提纲,命题创编中检验成效。  关键词:幼儿童话故事创编 思想内容 指导方法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是巧媳妇,就应该设法找到“米”,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否则,她就配不上巧媳妇这个称号。学会改编或创编幼儿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