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人书写波兰亡国史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angt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时期,波兰亡国史的出版量大幅下降,国人学者对此的关注程度亦相应降低。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国人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持续高涨,“亡国史鉴”重新为我国学者所关注,国人书写波兰亡国史再度出现高峰。波兰亡国史在中国的传播,使得“波兰”成为“亡国”的代名词,学者对于波兰的认识也从最初的“亡国”,逐渐转变为“国亡民不亡”。波兰亡国史的书写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及功利性,主要集中于中国出现民族危机的时刻。
  【关键词】民国;波兰;亡国史书写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42-04
  位于东欧平原的波兰,在世界历史中经历过辉煌的黄金时代,经历过衰落的分裂时代,亦经历过瓜分的亡国时代。
  波兰建国始于公元996年,发生过分裂割据与外族入侵,后于15世纪至16世纪达到辉煌的顶峰,这一时期的波兰既是欧洲强国又是世界贸易大国。但此后的波兰因国内纷争日益衰落,而长期的对外战争亦造成其国力愈发衰落。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波兰惨遭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侵略,于1772年、1793年以及1795年被这三个国家瓜分殆尽。在此期间,波兰人民多次起义抗争,谋求复国和独立。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扶持其短暂复国,但随着拿破仑的战败波兰再次被俄、普、奥三国瓜分。一战的结束促成了波兰的重生,但此后二战期间苏联和德国的瓜分又导致其灭亡。
  远处于欧洲的波兰起初并未引起国人的关注,但随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日益加深,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个国家。曾为欧洲强国的波兰惨遭瓜分以至灭国,不禁引起政治家和學者的震撼和深思,欲以他国亡国的历史来鉴明中国的救国之路。
  目前学界有关波兰亡国史书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晚清时期,而民国时期的书写与传播情况鲜有研讨。因此,本文欲基于前人的学术成果,将研究波兰亡国史书写的时间跨度延伸至民国时期。以民国时期重要的历史节点,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阐释波兰亡国史的书写内容及传播程度,对有关波兰亡国史的著作及文章进行文本解读,借此能够对民国时期波兰亡国史的书写特点形成一定的认识和总结。
  民国时期,波兰亡国史的出版量大幅下降,其原因与中国当时的民族主义危机减弱密切相关,国人学者对此的关注程度亦相应降低。
  二十世纪一 二十年代,这一时期有关波兰的著作数量较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本,分别是《波兰遗恨录》《波兰文学一脔》以及《波兰一瞥》。
  《波兰遗恨录》为191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朱世溱译述的国外长篇小说,他在序言中论述了“富而强,贤而有容”的波兰惨遭亡国的原因,阐述了波兰人民欲革命复国的艰难与失败,言明了自己译述这本小说的初衷,“欲译前代兴亡之小说,以就教于当世”。《波兰文学一脔》为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学评论作品集,内收翻译的国外论文三篇以及短篇小说十篇。《波兰一瞥》为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静渊翻译的史地著作,原作者为英国作家M·M·Gardiner,该书主要介绍了波兰的历史地理概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随着1937年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抗战的高潮。在这样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国人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持续高涨,“亡国史鉴”再度为我国学者所关注。自1931至1945年,有关波兰的著作及文章数量明显增长。
  一、有关波兰亡国史的著作
  1933年抗日战争前出版的《波兰一瞥》由商务印书馆进行了再版,该书分为十章,分别是:波兰境内之漫游、波兰民族的风俗、格拉科的一日游、波兰孩子的苦境、普属波兰间之游、波兰农人的状况、波兰的中心华沙、波兰境内的婚礼、欧战时候的波兰、恢复独立的波兰。在章节与内容上,国难后的版本与先前的并无区别,有关波兰亡国史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后两个章节。
  第九章“欧战时的波兰”讲述了波兰成为欧战东战场的原因及悲惨境地,警醒这是被异国压迫不得已如此的亡国的结果,而后赞扬了波兰人民不损希望的坚定爱国心,致力于恢复国家的独立与自由。
  第十章“恢复独立的波兰”论述了波兰亡国及复兴的原因,亡国是因为“强邻环绕,都出了雄才大略之主;而波兰四面皆空,不能够设防,又逢着国王无能”,复兴是由于“波兰人都有爱国之心,百折不回,时机一到,就立地起来”。而后补叙了波兰分属于德、奥、俄三国的大概情形,波兰恢复独立的艰难过程,以及缔造新波兰的两位爱国首领。最后分析了波兰独立后面临的几大难题及解决方法,国家法律、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恢复与建设。
  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但荫荪编撰的《波兰》是一部较为全面的史地著作,介绍了波兰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但荫荪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在暨南大学任教授,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参事。
  该书分为十章,分别是:波兰之地理环境、旧波兰之历史、新波兰之历史、新波兰之政治组成、波兰之内政问题、波兰之国际关系、新波兰之经济发展(上)、新波兰之经济发展(下)、波兰之社会、波兰之文化,书末并附《波兰史大事年表》和《波兰新宪法》,涉及波兰亡国史的主要是第二章与第三章的内容。
  第二章“旧波兰之历史”第三节对波兰亡国的原因有所论述,“奥古斯特第三执政不理国事,专事佃猎,政治委诸大臣。自此以后,波兰日就衰微,成为列强逐鹿之场而无宁日矣”。第四节对波兰遭列强瓜分而灭亡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概括到“波兰之亡也,亡于阴谋,亡于欺诈。但波兰民族虽受专制压迫、放逐种种之苦,然对祖国绝未遗忘,故一旦正义既申,仍能恢复其国土”。第五节主要介绍了亡国后的波兰人民是如何不断努力追求国家的复兴与独立的。   第三章“新波兰之历史”第二节对波兰能够复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于人民爱国之热忱,与夫全国一致之决心,方克至此,然则波兰之得以独立而成为今日世界强国之一,又岂偶然哉”。
  1941年独立出版社出版的李长之所著的《波兰兴亡鉴》则是专门论述波兰历史的著作。李长之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诸多大学任教,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员、国立编译馆编审等职务。
  该书分为十章,分别是:导言、国防地理上的缺陷、波兰略史及其在十八世纪里的三次瓜分、波兰复国运动的经过、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之挣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德国如何进攻波兰、第四次瓜分和瓜分后的惨状、波兰亡国的原因之面面观、从波兰说到中国。序言谈到面对现今的国际形势,国人应该警觉,而波兰的问题值得去深长思之。
  第九章“波兰亡国的原因之面面观”详细分析了十一点导致波兰灭亡的缘由:
  第一是地理上“没有天然的国防线,同时又有不能不令人觊觎的宝藏”;
  第二是种族上“国内民族太复杂”;
  第三是社会结构上“缺少多数而殷富的中产阶级”;
  第四是信仰上“全国的宗教派别不一,早已为政争的根源”;
  第五是政治上“中央政府的势力实在是太小了”;
  第六是文化上“还是停滞在一个农业国的阶级”;
  第七是历史上“外人操纵波兰的政治非一朝一夕,况且经过三度瓜分,实在要失了民族的自信力”;
  第八是民族上“波兰民族实在不宜于在生存竞争国际生活中过下去”,“波兰的民族性是个人主义太发达”,“又富有幻想而不切实际”;
  第九是国际关系上“波兰建国的基础即建之于人家的力量上”,且是“人家与别个的输赢官司上”;
  第十是波蘭之所以自处上“尤觉未得所以自处之道,她似乎太托大了”;第十一是战略上“不肯采纳军事专家的去缩短战线”。
  第十章“从波兰说到中国”以上述十一点将中国与波兰进行对比,结论是“中国就许多因素说比波兰幸运”。而后提出中国应该有所警觉的三点问题,“一是我们的现代化的程度还不够”,“二是我们国家的权威之树立还不够”,“三是一个国家像一个人一样,必须保持自己的人格”,并针对这些问题论述了国人应该如何改进。
  1944年独立出版社出版的刘英士翻译的《波兰的过去与现在》,原作者为波兰作家O·Gorka。刘英士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曾任民国政府教育部编审、南京国立馆编译兼人文组主任。
  该书分为一则译者序及八章,前半部分简述自九世纪毕亚斯德王朝至波兰人民反抗法西斯德国侵略斗争的波兰历史,后半部分介绍波兰的疆域、人口、经济、财政、军备、文化等情况,有关波兰亡国史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第一章“波兰史纲”。序言说明了译印本书的用意,“帮助读者借此以窥当代波兰爱国志士对于自谋解放所同具有的信念”。
  第一章第五节“过迟的改革与波兰的灭亡”将波兰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内政改革动手过迟,已来不及防止瓜分,而后论述了列强之间相互争夺波兰至其三次灭亡的经过,以及波兰人民进行的复兴运动。
  第六节“波兰之争取独立”介绍了波兰实现国家独立与自由的过程,并对波兰进行了称赞,“在这一个历史的转变时期,波兰民族不但已证明了自身能做壮烈的牺牲,而且具有政治统一的才干与远见”。
  除上述几本历史著作外,抗日战争时期涉及波兰的书目还有一定的数量,涵盖文学、教育、法律、外交与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文学方面,1934年正中书局出版钟宪民翻译的国外短篇小说集《波兰的故事》,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施蛰存选译的《波兰短篇小说集》,1941年孟夏书店出版陈原翻译的短篇集《波兰烽火抒情》,1943年时与潮社出版贾午翻译的报告文学《波兰沦亡恨》,此书为英国隐名女作家所著的见闻录。
  教育方面,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怀、韦悫编著的《波兰教育》,作者在序言中谈到波兰得以复兴“全赖教育能养成有理智、有本领、有力量,能团结而爱国的青年之力”,而“从前波兰教育现象与我国现在相同之处颇多”,因此欲通过此书“明了波兰教育演进之历史,现在之状况,及其长期奋斗之精神”,“以为我国教育之参考”。
  法律方面,1936年中波文化协会编印的《波兰新宪法之研究》,是对1935年4月波兰宪法的研究集。外交与国际关系方面,1931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印《中国波兰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亚洲第1号)》,1939年时论编译社出版苏联莫洛托夫所著的《关于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签订与苏联进兵波兰问题》,1945年波兰大使馆新闻处节译亚当·卜拉格尔所著的《波兰的和平目标》。
  二、有关波兰亡国史的文章
  这一时期,有关波兰的文章也有极大数量的增长,其总量超过两千五百篇。其中涉及波兰亡国史的占有一定比例,主要关注的都是二战期间波兰的亡国。
  1939年主要有6篇。《半月文选》发表了《四次亡国的波兰》,文章对波兰三遭瓜分,并于一战复国的过程,以及其复国后面临的国境、外交的乖张和内政的腐败有所论述。
  《时论分析》发表了《德苏协定与波兰亡国》,文章摘取了诸多报纸的时论。关于波兰亡国的原因,文章摘取九月二十日新华日报社论。首先,波兰对国内少数民族“加以压迫剥削”,“对波兰的共产党,压迫更无所不用甚极”;其次,“对外信任法西斯国家,反对苏联”;最后,“听任英法的操纵,拒绝真正可以援助波兰的苏联”。关于波兰亡国的评述,文章摘取了两类不同声音的社论。
  九月十九日救亡日报社论认为波兰亡国“使人感慨,但是用不着同情”,其中“潜藏着教训和真理”,表示“希望波兰的人民起来反对他们昏庸的政府”。《血路》六十九期社论与《民意》第九十三期《欧战的启示》则是“对波兰之反抗侵略表示同情”,赞许其英勇抵抗,“深愿波人力支危局”。   香港工商日报《哀波兰》更是在波兰被灭之前,就同情其抗战。《进修》发表了《二次欧战爆发波兰亡国》,文章对二战期间波兰亡国的过程进行了略述。《新青年》发表了《波兰亡国后的欧战》,文章论及波兰“将来究竟能否复国,须要看她有没有坚强的民气以及英法对德作战能否胜利”。
  《效实学生》发表了《波兰亡国的感想》,文章先是对波兰亡国进行了分析,“促使波兰速亡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兵士作战力的不足”,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包括“英法起初并未切实牵制德的实力”,“波兰政府人员行动的不当”以及“波兰受着骑墙派外交的祸害为最深”。后论及我国,“波兰的亡国正是我们抗战的前车之鉴,我们要避免民族灭亡危险,唯有更加紧充实自己的力量,牢固阵线外交的策略,则民族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存”。
  《反侵略》发表了《波兰亡国的教训》,文章论述了应从波兰亡国中得到的教训。波兰之所以能够在一战后复国,“大部分还是靠着外国的力量”,但其并未吸取教训,“真正建立起近代国家的基础”即民主政体,故波兰“内政上的种种腐败情形,如官僚的贪污,军人的专横等等情形也可以不言而喻”。
  因此“大多数的人民无帮助政府去抵抗强敌的热情”,“当权的统治者也没有做长期抗战的准备”。且“波兰内政上的这种特质,也反映到它的外交政策上”,其灭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文章最后表示“凡是正被强国侵略或是有被强国侵略可能的弱小国家,都应当牢牢记取这个血腥的教训”。
  1940年主要有2篇。
  《星期文摘》发表了《亡国惨痛:纳粹铁蹄下的波兰惨状》,文章分别对波兰纳粹占领地与苏维埃区的被统治情况以及人民的反抗进行了概述。
  《中国与世界》发表了《波兰亡国恨》,文章主要论述了波兰亡国后建立的阶级制度以及各个阶级的境况。
  1941年主要有3篇。
  《现代读物》发表了《一个亡国的教训:纳粹统治下的波兰》,文章论述了纳粹统治波兰的实际情形,波兰的抗争与怠业状况,以及波兰的民气。
  《时与潮》发表了《波兰的亡国奴生活》,文章介绍了波兰人民在德国统治下作为亡国奴的悲惨遭遇。
  《中国青年(重庆)》发表了《波兰亡国惨状》,文章详细介绍了德国统治下波兰人民的悲惨境地。最后译者谈到中国的“亡省之痛”,“在中国的沦陷区内,日寇的残暴不下于希特勒的信徒”,因此“自强抗战者生,‘天助自助者’于人然,于国亦然。希望读这篇译文的人知所兢”。
  波兰亡国史的传播,使得“波兰”一词逐渐与“亡国”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其代名词,波兰亡国史亦成了民族主义符号。学者对于波兰的认识也从最初的“亡国”,逐渐转变为“国亡民不亡”。波兰不再仅仅是一个被灭亡的国家,而成为一个在亡国后人民不断追求复国的榜样。值得强调的是,关于波兰亡国史的书写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及功利性,因此波兰亡国史的传播时间主要集中于中国出现民族危机的时刻。
  参考文献:
  [1]朱世溱译述.波兰遗恨录[M].上海:中华书局,1916.
  [2](英)M·M·Gardiner.波兰一瞥[M].黄静渊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但阴荪.波兰[M].长沙:商务出版社,1938.
  [4]李长之.波兰兴亡鉴[M].重庆:独立出版社,1941.
  [5](波)O·Gorka.波兰的过去与现在[M].刘英士译.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
  [6]张怀,韦悫.波兰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7]金华.四次亡国的波兰[J].半月文选,1939(02):33-35.
  [8]谭辅之.德苏协定与波兰亡国[J].时论分析,1939(14):4-5.
  [9]绍先.波兰亡国后的欧战[J].新青年,1939,2(9):9.
  [10]娄慧章.波兰亡国的感想[J].效实学生,1939(2):8.
  [11]张弼.波兰亡国的教训[J].反侵略,1939,2(5):10-11.
  [12]A·aligorski.波兰亡国恨[J].司马圣译.中国与世界,1940(4):232-234.
  [13]J·P·Junosza.一个亡国的教训:纳粹统治下的波兰[J].李鼎芳译.现代读物,1941,6(11):26-29.
  [14]V·Sbpieher.波兰的亡国奴生活[J].时与潮,1941,7(6):36-37.
  [15]S·Wlocowski.波蘭亡国惨状[J].徐仲年译.中国青年(重庆),1941,4(4):38-52+59.
  作者简介:
  王诗萱,女,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核心纽带,是记录民族发展历史的核心符号。然而,伴随各民族经济文化以及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以及传承存在极大的问题。本文以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为例,探讨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生态视角;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发扬中国精神、树立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桂林旅游城为切入点,以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文创产品为例,对桂林旅游城与红色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对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红色文化;湘江战役;红色产品;桂林旅游
期刊
【摘要】通过对非洲原始艺术的认识和初步研究,认为非洲原始艺术“本真”质朴的特质所具有的艺术美是与非洲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非洲艺术;原始;特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51-02  非洲原始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颜色对比强烈、形状多变等表现方式在精神和情感方
期刊
【摘要】蒋晓云的“民间素人志”系列写作,书写38个民国年间出生的女性故事,描绘百年中国的社会变迁、时代流转和个体命运的起伏。《百年好合》和《四季红》书写眷村外的外省人、流亡女性等“非主流”群体的个人际遇、家长里短、家族兴衰,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蒋晓云;民国素人;《百年好合》;《四季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随着人与生态关系的失衡,生态问题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来探析人与生态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以本·阿格尔所构建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为切入点,来探析人与生态的关系何以复归于和谐。党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此背景下,以本·阿格尔的独特生态理论为视角,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在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实践相结合,以便能形成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亟待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清朝,宗室爵位第一等就是亲王。亲王出身皇家,深居于京师,地位尊崇。与此同时,为了维护皇权,所以有亲王不可入军机处的祖训。然而事从权宜。亲王并非完全被隔离在军机处之外。亲王入职军机处在清朝并不少有,但以祺祥政变为界限,两个时期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亲王;军机处;祺祥政变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绝大部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灭绝。鉴于当前情况,迫切需要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影响涉及范围大且深远,也日益受到各个国家及世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本文意在积极呼吁全社會以及国际充分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保护意识,切实加强
期刊
【摘要】艺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绘画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为了呈现自己的表达语言和观念的手段。其本身是一个非常包容并蓄的表现形式,技术、材料、文化的摩擦和冲击使得它一直在成长,在当前的艺术环境下,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边界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尤其是后现代艺术作品中,绘画常常不再以一种单独的表现形式出现,影像新媒体、公共装置、行为艺术、综合材料等等现当代艺术形式一再打破各种表现语言之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变化使现代人们在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同时,逐渐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一些历史文化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传承发展的问题却在当今社会中很难延续下去。风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也见证了我国各个王朝的兴衰盛亡,时至今日它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由于生活的变化,风筝的历史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风筝文化的传承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