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策略探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p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在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实践相结合,以便能形成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亟待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09-0059-02
  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保留至今的文化沉淀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当前,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传统文化在清正廉洁、持正端庄、无私奉献等领域的教化作用。目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重视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只有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二者融合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融合的科学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果实,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记录着中国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不谋而合。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普通大众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在熟悉亲切的文化氛围中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同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也帮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产生巨大变革:中国优秀先进知识分子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便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的理论武器,中国革命才得以继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当前中国取得的重大胜利是基于我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科学融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无一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精神上就表现为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证明,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社会面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与互动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引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其自身的传播进程也大大加快,并在指导人们生活观念、方式和人生理想等方面不断地融合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二者的融合和互动彰显了我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能力,实践也表明这一道路的正确性。
  目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优秀成果仍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利用,中国也在不断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革新和创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互相借鉴的过程,升华并总结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对于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包容兼并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在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也与其自身的传统哲学相融合,导致了中国哲学的巨大变革。这些巨大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完善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同样影响着这些成果的实现。例如,毛泽东思想中的军事战略思想是充分吸收了孙子兵法的成果;邓小平的小康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反腐倡廉和走群众路线的思想也分别是对“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思想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超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二者的结合,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的现实需求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便初步提出“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这一设想,之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佐证确立自己的思想,他认为革命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需要一定的契机和物质基础,而相关理论的应用程度也与国家的发展需求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的是马克思主义脱胎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若想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稳扎稳打,就必须因地制宜,深层次剖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核,汲取优秀部分作为发展养料,求同存异,融合共生,为中国的发展奉献相关能量。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求
  从研读马克思认识论发现,特殊性、普遍性、共性和个性它们之间虽然相互矛盾,但却是不可割裂解读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一种外来文化,孕育在与中国发展历史背景迥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之下,如果想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接受长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和熏陶,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为大众所拥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却是多元化的,不但对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进行重新解构,使话语体系更加“接地气”。
  另外,还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解决中国发展现实问题上,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虽然每一个时代孕育的思想文明都必然具备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与现代生活发展需求不匹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思想文明总会具备一些闪光点,值得借鉴。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背景,但是它们都是世界优秀思想文明的重要部分。虽然二者都存在合理和急需完善的部分,但是可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融合共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引领。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融合发展策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既象征着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相结合,也存在与中国优秀文化相融合的身影。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形式上有了真正的结合。
  (一)傳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发展与转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也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升华也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于社会文明,我们要保有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收有益成分,让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和当代社会能协调发展。因此,为了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更要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避免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彰显国际视野,双重动能驱动其二者有效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要保持民族特色,也要批判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的同时也能立足于中国。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沉淀,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为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应时代发展而推进。
  当然,传统文化也是两重性的,它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个体。由于传统文化有着积极和消极两重影响,应当区别对待。只有借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维习惯、思想构成和文化环境等,才能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更加符合中国人思维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命题。
  (三)立足于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化征程
  时代发展敦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现代化转型,这是为了满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转化方向和理论来源。
  毫无疑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在离开实践后将变得毫无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更要利用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本土元素。为了能融合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近百年的探索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产生了具有中国智慧、中国特征且能够被其他国家效仿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于此,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吸收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方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同时,不断地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坚定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岳雪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J].文化学刊,2015,(01).
  [2]姚秀雯,刘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
  龚照绮,女,汉族,重庆人,硕士在读,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党内法规。
  李沾意,女,汉族,重庆人,硕士在读,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封建社会的士儒风气,建构了刘大鹏早年“拒商”和“轻商”的社会认知,然而,随着世风丕变,物换星移,刘大鹏为了生计考虑,不得不转而“从商”,然观察其内心主观意向,却存在应变与屈从,妥协与顺从的倾向。了解刘大鹏内心复杂的社会心态,有助于窥探晚清士绅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境遇和心态变迁。  【关键词】 刘大鹏;拒商;从商;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往往面临着经济压力的增大而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异常敏感和脆弱,国家在给予他们物质帮扶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解决其“心理贫困”问题。本文将从共产主义人生观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积极影响方面,进一步研究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心理贫困;乐观主义;集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春秋时期是一个历经动荡的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阶层私欲膨胀,都在为自身谋求最大的利益分配,等级意识逐渐淡薄,等级僭越的行为频繁发生。各阶层对礼的僭越冲击着礼乐制度,加速了礼崩乐坏的速度。在《左传》的记载中,出现了大量僭礼的事件,预示着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人性和社会的变化。  【关键词】《左传》;僭礼;礼崩乐坏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对日本民族的信仰、特性、外交政策、审美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通过该书中对明治维新的论述,可以发现戴季陶是想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来“告诫”中国,强调中国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信仰”,而这一信仰其实就是他在书中多次赞许和宣扬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关键词】戴季陶;日本论;神权信仰  【中图分类号】G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庄子》内七篇之间存在着一种次第展开的因果递进关系。《逍遥游》从时间和空间的开阔视野揭示了逍遥的理想境界;《齐物论》从道的高度突破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让我们开出一个平等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养生主》以技写道,讲我们如何养生;《人间世》揭示了人世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心斋以对;《德充符》贱形贵神,为我们揭示人性的光芒;《大宗师》以真人写真知,让我们看到笑对生死的局面;《应帝王》用心若镜,揭示了内
期刊
【摘要】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核心纽带,是记录民族发展历史的核心符号。然而,伴随各民族经济文化以及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以及传承存在极大的问题。本文以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为例,探讨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生态视角;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发扬中国精神、树立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桂林旅游城为切入点,以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文创产品为例,对桂林旅游城与红色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对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红色文化;湘江战役;红色产品;桂林旅游
期刊
【摘要】通过对非洲原始艺术的认识和初步研究,认为非洲原始艺术“本真”质朴的特质所具有的艺术美是与非洲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非洲艺术;原始;特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51-02  非洲原始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颜色对比强烈、形状多变等表现方式在精神和情感方
期刊
【摘要】蒋晓云的“民间素人志”系列写作,书写38个民国年间出生的女性故事,描绘百年中国的社会变迁、时代流转和个体命运的起伏。《百年好合》和《四季红》书写眷村外的外省人、流亡女性等“非主流”群体的个人际遇、家长里短、家族兴衰,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蒋晓云;民国素人;《百年好合》;《四季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随着人与生态关系的失衡,生态问题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来探析人与生态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以本·阿格尔所构建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为切入点,来探析人与生态的关系何以复归于和谐。党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此背景下,以本·阿格尔的独特生态理论为视角,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