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知识层次”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气候变化”为基础,提出与“碳排放”相关联的一系列议题,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争执。“气候变化”的确切概念是“全球气候变暖”,认为过去一些年来全球气候在变暖,引起更多的水患、干旱和风暴;气候之所以变化,是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增加而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所致;如果各国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南北极冰雪将融化,海平面上升,岛国沉没,沿海城市被淹,人类的命运危在旦夕。
  十多年前“气候变化”这个概念刚提出时,科学界便有人士提出质疑,认为世界各地气候差异巨大,并不存在“全球气候”,也不存在“全球气温”,因而也谈不上“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地历史上都有气候变迁,有变暖时,也有变冷时,应是自然力量之域,为人力所不及。只不过是,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强大的世界舆论相比,这些异见的影响力显得很小。但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束不久,全球气候突变,但不是变暖,而是出现数十年一遇之奇寒。从中国北方到俄罗斯,再到西欧和北美,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于是又有科学家称,地球不但没有变暖,而是正在进入一个“小冰河期”。
  到底有没有“全球气候”,到底地球是变暖还是变冷,对于科学界相关人士而言,无疑是一个科学问题,但对于一般人而言,则涉及一个重要的知识论问题。中国文化道统中,有关知识的论述多集中在知识来源上,如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宋代理学的“格物致知,物格而知至”,而像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涉及知识质量问题的论述相对较少。
  欧洲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中,有 “知识层次”之说,诗人但丁对其有过专门论述,认为人的知识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简单地“相信”(believing),无论是听来的,还是读来的,只要是简单地接受,皆属这一层次的知识。這是人类特有的知识,但在知识论上,却也是最低级的知识,其他较高级些的动物无此类知识。
  第二个层次是“理解”(under-standing),包括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分析和综合、衡量与计算等。这一层次的知识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其他所有较高级的动物都具有这一层次的知识。正是在这个层次上,人类又“重新赶上”了其他较高级动物,二者的知识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第三个层次是“理性”(reason),相当于中国古人讲的“明德”,是人类特有的知识,正是在这个层次上,人真正地超越了其他所有动物。“理性”是人类最高级的知识,是人类创造力和文明进步的源泉。
  “知识层次”之说与权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因而,即便是在西方世界,这一知识论也是长期处于“潜伏”状态,通常很少有人提及。但人类文明进程本身的确包含着这样一个内在的矛盾,一个典型的“二律背反”命题。早在18世纪末,欧洲工业化方值萌芽之时,德国诗人席勒(1759~1805)便指出,大机器和机械化将使人本身“零件化”和“碎片化”,有丧失完整的知识和“理性”的危险,最终可能会安于“丢失灵魂”的“堕落状态”。简单地说,人类社会进步要求更细的分工,更专门化教育和知识,而专门化的真正含义是“对很少的知识知道得很多”。于是,人类的知识构成中,简单地“相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而这一层次的知识越多,距“理性”就越远。
  事实上,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还是有发言权的,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言:“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1972年1月,气象学家竺可桢在《考古学报》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后收录于《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这篇论文对中国史籍中有关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进行归纳和综合,用图表显示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气候变动情况,表明汉代和唐代是相对高温期,而中间的魏晋南北朝则处于相对低温期。
  30多年前,竺可桢只是很客观地描述了历史上气候变动的自然过程,并不讨论气候变化的原因。他所得出的结论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得到了多方面的反复印证,容易理解,符合“理性”。“气候变化”今天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的一大问题,但对于一般人而言,相关知识不可能来自于个人经验积累和研究分析,只能来自于科学界的一些人士。无论最终是否正确,从知识论上说,多是简单地“相信”,属第一层次的知识。席勒去世已两百多年了,人类是不是会越来越偏离“理性”呢?从“气候变化”这个问题看,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其他文献
张立辰  1939年一,号渔人,荷衣渔童,江苏沛县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1977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该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馆馆员。
专家支持 阎学通 梅山 袁明    当年正是在关键时刻  表现出智慧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65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用这样的诗句回顾了他在秋收起义后38年的革命生涯与以往相比,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诗作显得更富战斗精神这固然是国内形势的折射,他本人也正是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他在明显感觉到外部形势压力时的反应他的性格是,压力越大,就越富战斗激情  此时,中国的外
“一张被任意分割成N个区域的白纸,涂上四种不同颜色,重新组合成一张纸,但条件是两个邻近的区域必须共边而不仅共点,相邻的两区域不能同色。”这就是著名的“四色”组合学命题。在政坛如舞台的当今政治生活中,一个绝妙的、新颖的政坛组合,决定了这个政治游戏的生命力。  英国5月6日的大选,出现了近40年不遇的无过半数政党的议会格局,相当于遭遇了一场政治僵局,一党依其力量独自组阁已经不可能,这给夺得议会第一大党
1992年,中国代表团访问中亚五国期间,每天都签署发表一个建交公报1月4日那天,甚至发表了两个公报    原计划访问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后,中国政府代表团即刻前往中亚五国但独联体国家首脑1991年12月30日将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聚会,对方恳切希望改在元旦后成行12月29日,代表团飞回新疆,过年后直接从乌鲁木齐赴中亚      乌兹别克斯坦:  手工誊写建交文本    1992年1月2日,代表团中亚
今日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需要“瞻前”,而且还要“顾后”——前面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面则有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成本追兵”。中国必须思变,摆脱困局,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基地”。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也褒
“智库”又称“思想库”,它是由专家组成的公共研究机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重大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作为参考。随着海峡两岸关系逐步发展,面临的共同利益和问题越来越多,两岸智库间的交流也逐步出现制度化、常态化趋势。    首次“亮相”    11月2日,首届两岸智库论坛在位于台北的台湾大学社科院国际会议厅举行。该论坛由台湾竞争力论坛、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
5月,大名鼎鼎的美国《新闻周刊》被插上草标,待价而沽。这本77岁高龄的新闻杂志,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有过400万份的发行量,而且曾12次摘得美国出版业的最高奖项“美国杂志奖”,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名列第78位。这份影响巨大、品质精良的杂志,与《时代》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并称“美国三大周刊”,素有“严肃新闻的裁判”之美誉。    “时事”造英雄    就在《时代》周
如果将东正教堂和教徒与中国的寺庙和信奉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    苏联东欧地区值得关注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不同文明在这里的交融与冲突,而这些文明的主要载体就是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原本是基督教的两大派,天主教盛行于拉丁语区,东正教则传播在希腊语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后,东西部两大教派的分化逐渐加剧。8世纪时以君士坦丁大主教为首的东部教会受制
美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给“反对派”帮了倒忙;伊朗对立双方来自同一阵营,“家庭”之争严防“外鬼”。    岁尾年初,伊朗格外不平静:年底宗教改革家蒙塔泽里去世和反对派领导人穆萨维的侄子被杀,使反对派与政府旧恨未去又添新仇。年初,美欧开始酝酿新一轮制裁,而1月12日伊朗核专家遭暗杀,凶手是谁至今扑朔迷离。    大选提供了宣泄渠道    伊朗自去年6月总统大选发生骚乱以来,反对派的抗议活动非但未完全平
流血的海地    海地这个名字在世人眼中就等同于贫穷、内乱、暴力和灾难。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900万总人口中有2/3是文盲,为了填饱肚子,父母为儿子加入黑帮、女儿参加卖淫组织庆幸,带有弹孔的毛坯房和似乎一阵风就能刮倒的铁皮简易房,是人们的藏身处……  然而,这个早已伤痕累累的国度并没有得到上天的怜惜。当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一场200年不遇的强震突然降临!里氏7.3级,震源深度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