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田乌江的梅兰芳戏剧观

来源 :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兰芳1919年首次访日演出之前,日本学者村田乌江发表了《中国剧与梅兰芳》.在历来的中国戏剧史著作中,标明“中国剧与梅兰芳”,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的,这是第一部.村田乌江通过此书,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梅兰芳戏剧观,同时由于他是将梅兰芳视为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因此实际上也阐明了他的中国戏剧观.村田乌江的梅兰芳戏剧观,可以分四个层次加以讨论:(一)在中国戏剧的大背景下审视梅兰芳;(二)从角色行当的角度看梅兰芳对京剧表现力的拓展;(三)从表演要素的角度看梅兰芳对京剧表现力的拓展;(四)“我相信他将拥有未来”:从伶人到艺术家.
其他文献
本文就后疫情时代对科学教育的反思和英国科学与环境教育专家贾斯汀·狄龙教授进行了对话.狄龙教授曾任欧洲科学教育研究协会主席,现任英国国家环境教育协会主席.狄龙教授针对疫情中的社会现象和隔离措施中的科学教育实践,提出了目前国际科学教育体系中的7个问题与挑战,包含学校课程设置、教育研究与资助体系、产业与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对此,狄龙教授提出科学课程应朝着科学、环境与健康的融合方向发展.针对目前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狄龙教授从多个角度揭示“科学、环境与健康”(S|E|H)教学理念的意义:“科学、环境与健康”作为一种教
痘疹以其强烈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使得古代民众因恐惧而产生了诸多民俗想象,并由此生发出对痘神的信仰和崇拜.民众对痘神的信仰表现在民间有关痘神的各类传说、祭拜痘神的仪式以及对痘神的态度等多方面,而人们对痘神功用性想象更使得痘神信俗具备了丰富的伦理意蕴.
期刊
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国非遗由“保护行动”向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转向的时机已经来临.本文从四个维度对“非遗学”建构进行了探讨:以“履约”为特征的实践性,“大遗产观”视域里与“文化遗产学”的脐带关联,以及跨学科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形态学方法应用于遗产领域,有利揭示物遗与非遗“结构”上的同一性,也有利厘清非遗与“文化遗产”之关系.有关非遗的学科建设既有赖于“文化遗产学”的推进,更依傍“大遗产观”的视域而获得最终解决.
目的 探讨红霉素眼膏+西瓜霜润喉片在经鼻置管患者鼻咽部黏膜损伤和舒适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3月30例为对照组,2020年4月~2020年6月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使用红霉素眼膏内涂鼻腔+西瓜霜润喉片含化,比较两组患者的鼻咽部黏膜损伤程度以及舒适度的情况.结果 置管一周后两组患者鼻咽部黏膜损伤程度以及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组通过置管期间的预见性干预,减轻了患者鼻咽部黏膜的损伤,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非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并不只是剧本文学和演剧表演的孤立的演进历史,而是与整个社会系统之间交互关系的变迁史.因此,研究戏曲的发展历史,并不单纯是文本创作和舞台表演两者的事情,更要探寻戏曲与政治、阶层、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如此,戏曲研究可获得更为广阔的新视野,发掘更多的新史料,生发出新的学术生长点.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放疗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放疗中心接收的直肠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与对照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放疗护理,干预组在整个放疗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 98例直肠癌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放疗.有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皮肤反应,造血系统毒性等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另外,干预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结论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直肠癌患者放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威廉·里奇韦的《非欧罗巴民族的演剧舞蹈》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常被中国学人“误读”或忽视.里氏的中国戏剧研究,是为其“死亡崇拜说”的悲剧起源论提供确证,反映了20世纪初欧洲人类学、民俗学在宗教、仪式、戏剧等研究领域的渗透,也浓缩了同时代汉学家翟理思等人的观点.里氏基于实证研究而促生的民族、种族平等观念,与20世纪初笼罩中西方学界的“野蛮—文明”“落后—进步”话语形成明显对比;然而,20世纪40年代末董每戡先生的中国戏剧研究,则表现出对里氏等欧洲人类学研究理念的借鉴和延续,既启发了后人的研究,也可为今天的中国传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重要遗产之一,其独特思维方式和医疗实践,经西方一些学者和从医人员的研究和运用,成为西方汉学的一个分支——“西学中医”.西学中医对中医某些具有“怪异视觉”的“工具性图像”,进行了后现代式重构,使其看似更接近中医传统,其中包括许多误读,但后者的作用如同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诗词的认知,都是在面对另外一种解释系统和实践模式产生的文化震撼中,引发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再生产,并由此重构了自己的艺术和学术创意.在视觉人类学看来,中医和艺术一样,具有某种同构性.
梅兰芳1935年访苏期间,苏联媒体的相关评论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尖锐对立.分歧暴露出的问题,有助于研究者捕捉有价值的课题,通过文献研读与疑点分析得到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本文从近年来收集的俄文文献中选取若干问题,包括怎样理解中国戏曲“体系”,梅兰芳扮演女性形象的成就,梅兰芳“手舞”艺术的评价,“舞台仆人”与戏曲的“假定性”,戏曲音乐中的“噪音”,梅耶荷德对梅兰芳的判断,以及什么是中国戏曲艺术本质特征等,作一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