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钦向:耄耋老人演绎别样人生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刘老,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让人很难把他和92岁的高龄联系起来。
  刘钦向其实并不是修文人。1927年,刘钦向出生于河南密县。1942年的一个夏天,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刘钦向和村子里几个小伙伴一起连夜逃离了家乡。经过两天一夜的跋涉,在一个叫王武的密林大山找到了八路军,从此开始了抗战生涯。刘钦向先后当过通讯员、侦察员、侦察参谋、营参谋长等。
  解放后,刘钦向转业到地方,先后在贵州桐梓县、修文县工作过,直到1985年6月,从修文县工商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一名离休干部。
  “老百姓高兴了,我也满足了”
  “退而不休,助人为乐”,是刘钦向老人一直奉行的宗旨。
  1986年,刘钦向发现沙溪村不少学生为方便到县城读书,经常要走一条林间小道,攀越陡峭的西城坡,遇到雨雪天气,行走十分困难。
  “反正我退休了闲着没事,不如就把这条路修一修吧。”刘钦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说干就干,他自己花钱买来锄头、铁镐,跨上水壶、戴上草帽,开始了他的修路生涯。这一修,便是20年。7000多个日子里,“当代愚公”刘钦向风雨无阻,一锄一锄刨平路面,终于把700米长的崎岖山路变成了一条2.5公里长,4.5米宽的毛路。
  毛路通了,刘钦向却没有停下来。由于路面不宽,过往的车辆错车时很不方便,他到附近的水泥厂协调了几十吨水泥,发动当地群众,捐钱出力,一举把路面加宽硬化,并在道路两旁配置了路灯,挖了排水沟。去年,以修文举办阳明文化节契机,在农投公司等部门的支持下,这条道路被铺上了沥青。刘钦向老人还亲自在道路两旁栽下了品种多样的花花草草。宽阔的车道,黝黑的沥青路呈现在大家面前。
  走在这条大路上,刘钦向老人满怀自豪,“路好了,老百姓高兴了,我也满足了”。
  “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在沙溪村,提及刘钦向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因在于刘老为他们架起了致富桥。
  沙溪村有50米宽的修文河穿村而过,湍急的河水给附近上百名村民出行带来了不便。以往,河两岸的村民长期都是踩石头过河,稍一涨水,就没法过了。1997年,刘钦向来到村子里,看到村民和孩子赤脚趟水而过,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热心的刘老又决心在这里修一座桥。
  修桥?没有钱,怎么修呢?刘老心里早已打定了主意:县里面这么多单位和离休干部,单位出点,个人捐点,不就够了吗?刘老率先拿出300元,随后挨个游说老干部,同时到财政局、工商局等单位募捐,募集到6万多元。
  在这座桥修建的5个月时间里,刘老把离退休老同志召集起来,组成了上田坝桥筹资修建工作组,自己担任组长兼工程指挥长,成天为筹集资金奔走,为工程进展操劳,有一半的时间在工地上亲自参加劳动。经常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收工回家。脸上沾满了一尘土,手上磨起了老茧,体重也骤然下降。1998年4月,一座造价6万多元,长约50米,高约8米,可以通过汽车的上田坝桥终于竣工。群众们兴高采烈自发举行了盛大的通车仪式,乡亲们还特地把刘老请上主席台讲话。
  住在河边的村民杜洪举说,多亏了这座桥,现在我们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十万元以上。这真是我们的致富桥啊!言语间,村民们对刘老的感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问及修桥的感受,刘老很谦虚。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我的战友们很多都没能见证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得帮他们也做一份贡献。”
  说起刘钦向老人,还有很多故事。捐资修建西门坡休息亭、自愿担当城市文明劝导员、夜间巡逻队队员、义务种花上千棵……有人说,他是用一生在修“路”。一条从修文县城通往沙溪村,一条从心底通往为人民服務的“信仰之峰。”
  善小积厚德,炽爱写人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出来的老人,身体力行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用言传身教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30多年来,刘钦向先后多次获得全省“老有所为奉献奖”“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贵阳十八个故事人物、“感动贵阳人物”“身边好人”等。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褒奖,刘老却说:“群众满意就够了。
其他文献
入城纪律规定得越来越细  进城市以后怎么办?这道考题,是毛泽东布置给全党的。解放军接收接管的大城市,上海并不是第一个。但一些部队进城的经历确实反复,有的还很曲折。在一些解放的城市里,照搬农村经验分“浮财”,发动贫民斗争工商业主,甚至不同单位争抢房屋、物资的“捞一把”现象,也时有发生。  与此对应,则是从1948年1月起,到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前,中共中央关于城市接收总体方针的
期刊
"地球重力场,天地大舞台。"2020年3月15日,一颗"大地之星"悄然陨落,"天地大舞台"上却永远留下了他的名字——宁津生。据武汉大学官方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津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3月15日16时06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期刊
车开不进去  小王刚上大学时,总记不住学校的通信地址,于是他像演员背台词似的天天念叨,时间长了倒是记住了,可是一不注意就说出来了。  有一次打的去学校,司机问他:“去哪儿?”他说:“去××区××路××大学28号信箱。”  司机说:“对不起,我的车开不进去。”  打错电话  小方打电话一不小心拨错号码了,对方接起来之后,小方问了一句:“您好,您是姓刘吗”“是啊!”对方回答。小方一愣,然后又问:“您好
期刊
1920年8月,党的上海发起组织成立后,《新青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就成为了该组织的机关刊物。在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他在文中说:“吾党對于法律的态度,既不像法律家那样迷信它,也不像无政府党根本排斥它;我们希望……终久有社会党的立法、劳动者的国家出现的一日。”陈独秀的这篇文章可以肯定是在8月份写的,因为7月份党的上海发起组织尚未正式成立,该期杂
期刊
移动支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人的消费生活,“一机在手,走遍天下”是很多人的常态。但很多老人对于“触网”也仅限于打电话、发微信,有的老人用的还是“老年手机”。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平台经济“大显身手”,中老年人也随着“大流”加速“融入”互联网应用潮流之中。“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拿起了智能手机,自助式消费成为了他们争相学习的新玩意儿,也逐渐过起了“云”上的日子。
期刊
2月28日 武汉 天气 小雨  我是广东省第二批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郅敏,今天是我们来到武汉支援满月的日子。  前天(2月26日),84岁李奶奶和88岁冯爷爷这一对老夫妻同时出院了。其实最先收治时,我们并不知道老爷爷老奶奶是一对伴侣,因为他们从急诊分2天送来病区。老奶奶入院时高热39度,神志模糊、呼吸急促伴困难、血氧不足70%,一度被告了病危,老爷爷病情相对稳定。  在
期刊
“这肯定有问题!”  2019年12月26日上午,一對老两口来到张继先所在的医院看病,当时正好是她在值班。两人当时的症状很像流感——发烧、咳嗽。为了保险起见,张继先让他们去拍了肺部CT片。结果出来,她眉头一皱。虽然症状看起来像是流感或普通肺炎,但CT片的结果与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张继先曾在2003年“非典”疫情防治中,作为江汉区专家组成员,每天下到各个医院排查疑似者,对传染病疫情有着高度敏感性。
期刊
鹰龙山大捷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移到川北。当时的川北偏僻落后,又被军阀分割统辖,军阀们在各自辖区大量种植鸦片,以大烟土代缴税赋。当地男人普遍吸毒,田间地头和屋里的重活都压到了妇女们身上,因此她们吃苦耐劳,特别能干。红军来到后,觉悟了的妇女纷纷参加革命,组建了一些不脱产、半军事化的妇女武装。为了整合这些力量,1933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直属妇女独立营在通江正式成立。  妇女独立营
期刊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处置能力的一次试炼,也是对我国科学素养的一次考验。17年前抗击非典的历史,也是一场全国性的国民卫生运动。很多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习惯了戴口罩、勤洗手、分餐制、自我隔离。此次防控疫情,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科学防护。但也有少数人,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在公共场合不戴口罩者有之,在人群中不加防护地打喷嚏、吐口水者有之,炮制各种“土法偏方”、传播各种“惊人阴谋”的人也
期刊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和老年群体的日渐庞大,老年人的理财需求也不断增大,从定期储蓄到理财产品、股票及基金投资,到处都能看到老年人理财的身影,“老年理财时代”已经到来。围绕着这个藏金蕴银的“银发大市场”而生的众多企业中,不乏一些坑骗老年人的不良投资平台。甚至有些老人因一个电话、一张宣传单或者是一条短信,就将自己辛苦积攒的“养老钱”赔个精光,而陷入“老无所养”的困境。专家提示,每个退休老年人都应该合理规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