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调查及路径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wanif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国际化既是高职院校肩负的使命,更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本调查基于2018年浙江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以年报中的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结合定性、定量研究及实地调研,分析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02-02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将国际交往作为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这是对高校走国际化道路,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充分肯定与积极支持。在这个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教育层面的政策,更是高等院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要求。只有在全球视野下审视教育发展与改革,才能推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1],可以为国家吸引和培养全球优秀人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通过教育国际化获得世界先进、优秀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2017年开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中新增“国际影响表”,并发布“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说明了教育国际化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国际化既是高职院校肩负的使命,更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2]。本文基于2018年浙江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以年报中的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结合定性、定量研究及实地调研,分析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二、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
  2018年7月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8年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发布。浙江省有47所高职院校公布了年报,其中国家级示范院校共6所,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及优质校共计16所(不包括6所国家级示范院校),其他普通公办院校16所,另有民办院校9所。
  浙江省是经济强省,且是教育大省,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态势良好。在2018年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中,浙江省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中占位6席。这6所高职院校无一不是国家示范或省示范、重点优质校,充分体现了财政专项支持对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实力、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取得成效发挥的重要引导作用。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本调查研究主要是基于2018年浙江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以年报中的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结合定性、定量研究及实地调研,从理念机制、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学生交流等几个层面分析浙江省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现状。
  1.理念机制。
  基于顶层设计理念,高职院校是否具有明确的国际化办学的战略思考,是否将国际交流和合作作为学校工作内容是学校能否能够实现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内容中,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专门论述的院校共33所,占比70.2%,;把国际交流与合作放在教育教学改革子目录里的有6所院校,占比12.8%;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的有8所院校,占比17%。这些数据说明从认识高度和层面上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不少高职院校配备了专门的教育国际化工作机构,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宁波TAFE学院为火车头,成立了“杭州湾学院(宁波 TAFE 学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来拉动学校国际化的整体发展;但是仍有近30%的院校在开展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缺乏开放的国际化理念、组织制度或政策保障。
  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更是一种开放的办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缺乏理念的引导和机制的支持,教育国际化就难以迈出坚实的步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开放合作的意识,在观念上、行动上、体制上解决影响和束缚高职院校对外合作的突出问题,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2.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实践路径,在推動教育改革和办学体制创新,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据《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地区)项目信息一览表》统计,截至2018年7月,全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计136个,其中29所高职院校经批准设立了56个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地区)项目,占比41.2%,高职院校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增加。此外,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范围逐年扩大,但合作方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2018年度浙江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国际影响力表显示,43所高职院校①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数从2016年的81个增加到了2017年的155个,同比增长88.1%。在教育“请进来”上,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已渐行渐稳,渐行渐宽。
  教育国际化不仅需要“请进来”,也需要“走出去”。但受国际竞争力、财务风险、学科专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全省高职院校的境外办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的高职院校在国外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卢旺达成立穆桑泽国际学院,学校对接卢旺达的产业发展需求,以汉语言学习中心和技能发展中心两大中心为主体搭建海外分校架构,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2017年格林纳达汽车维修技术海外培训班”。截至2018年7月,全省共设立了1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中3所高职院校各设立了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总体而言,“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数量和质量还存在较大的落差,还未实现双向发力。值得期待的是,不少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年报中有提及配合“一带一路”建设赴国外设立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的设想,说明高职院校在长远角度谋划走出去的途径,搭建“走出去”的框架。   3.师资队伍。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是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根据2018年浙江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中的国际影响力表数据统计,2017年浙江省43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达到12938人日,几乎是2016年的4476人日的三倍之多。
  各高职院校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组织访问团、考察团、研习团等,派遣教师去海外参加周期较短的考察或交流,是高职院校“师资走出去”最常用的策略。教师访学后将所学到的国际化教学理念或方式在国内教学中予以实践,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但是由于交流、考察的时间短,学习内容有限,学习深度不够,这种短期的交流有流于形式的趋向,容易陷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或考察。
  其次,根据2018年度国际影响力表,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由2016年的25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34人。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指在境外团体或国际机构中担任专职或兼职工作并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任教师,虽然此指数在绝对值上略有增加,但就总数而言,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国(境)外担任了职务。“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这一指标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语言能力、专业素质及行业内国际影响力上都有较高的要求,是师资力量国际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4.学生交流。
  国际化的生源结构是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没有国际化的生源,教育国际化建设也无从体现起。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化现状主要分为高职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状况及本校学生出国留学情况。
  (1)招收外国留学生状况。
  根据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年报数据统计,全省高职院校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已超过1714人,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24.3%。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全国示范、省重点、优质建设校,占全省高职院校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总数的95.5%,其他普通公办高职院校占0.4%,民办院校占4.1%。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超过46446人日,其中国家示范院校达13655人日,占29.4%;省示范优质院校达25145人日,占54.1%;普通公办1722人日,占比3.7%;民办院校5924人日,占比12.8%。
  数据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留学生的人数都在逐年增长,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人数及时间增长更是明显。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人数及时间大大超过了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国家示范及省重点、优质示范院校及民办院校在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上表现突出,而普通公办高职院校则相对落后。
  在本次调查的47所高职院校中,12所高职院校拥有长期留学生,29所拥有短期留学生。同时,除短期或长期的语言类留学生外,专业留学生的人数比例有所增加,如:义务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招收2017级文秘专业(商务汉语)方向招收留学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招收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留学生,专业留学生达到646人。但是,浙江省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还是以语言类留学生为主,留学生数量占在校生比例低,学历留学生规模不足,生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客观存在[4]。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规模有待提高,留学生结构需要進一步优化,留学生层次有待多元化。
  (2)学生出国交流情况。
  2017年,43所高职院校派出的交流生总数108132人日,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国家示范及省示范、优质校派出交流生108137人日,占89.7%。高职院校派出的学生出国交流的总数逐年增加,且远高于当年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但是学生出国交流人数受学校经费及学生家庭经济能力的制约,总体规模有限。其次,高职院校学生“走出去”多停留在为期1-3个月的短期访学、交流研修等层面上。短期的访学、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接受多元文化的洗礼,但是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提高等的作用十分有限,即:形式上的国际化大于实质上的国际化。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高职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实行“请进来、走出去”并举,一方面,要借鉴、引进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实现中国高职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另一方面,要推动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输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培养本土化人才。浙江省是经济强省,办学经费相对充足,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具备一定的优势。高职院校应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学校的发展定位,明确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重点,做好规划,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
  1.合作办学国际化。
  高职合作办学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道路,通过合作办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一方面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并结合我国和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实现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本土化,吸收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走出去和引进来要共举并重。高等院校境外合作办学是“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维度。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为高等教育“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尤其是2016年,教育部取消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实施专科教育或者非学历高等教育审批,强调加强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切实激发和提高了高职院校开展境外办学的积极性。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要稳步扩增境外办学,积极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尤其是抓住高职教育特色,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使高职教育不仅能走得出,更能实现留得住、办得好。
  2.专业建设国际化。
  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教育国际化,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与国际接轨。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一线技能型人才,在某一行业的某一具体专业领域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在国内、国际上的要求必然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引进、融合国际优质职教资源,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手段[5]。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引进国外相关行业和岗位领域的技术规范、服务标准,将相关国际行业标准融入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开发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型人才,推进教育国际化。   3.师资力量国际化。
  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有助于推动学校中外合作项目的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6],有助于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继国家开展示范院校建设及浙江省开展示范校、优质校建设后,高职院校逐年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这有效提高了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同时越来越多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海归人才加入高职教育的队伍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职师资队伍结构。但是,整体而言高职院校中师资力量的国际化程度还是不够深入。
  师资力量的国际化首先要求高职教师应具有相应的外语能力。由于缺乏外部导向,高职教师对于提升外语水平的内在需求并不迫切[7]。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的外语水平亟待提高。除了语言能力的提升,中方教师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也不可或缺,要把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放在核心地位,使之与国际接轨。
  中外合作項目要保持正向、持续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要扩大走出去的口子,建立师资双向交流机制。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敢于走出去,到合作学校进行帮教或支教,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帮教或支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还能传播我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走出去。
  4.人才培养国际化。
  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加强师资的国际交流,也要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职业教育适应工作世界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面向世界,放眼全球,突破现有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的深度分化做出及时应变,立足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国际化高新技术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国际化人才,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前提下,提升核心课程和重点教材的国际化水平,以国际化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加强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使学生能跨过语言障碍,具备国际交流的素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应促进与合作院校的学生互访,交流。不仅开展短期的学生访学,海外游学,境外实习等,更要重点支持高职学生在国(境)外院校的进一步深造,在合作院校获得学分、证书等。同时在校内常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5.校企合作国际化。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来,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高铁、电力等优势产业。高职院校可以和走出去的企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主动服务“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但是目前企业与高职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尚处于零散的状态,这正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努力的方向。
  高职院校要和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共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状况,联合在境外办学,在当地建立职业院校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输出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高职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既能为中国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也能培养当地所需人才[8]。
  学校利用企业资金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经验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当地培养国际化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合作、服务、共享”的国际化发展理念。
  四、结语
  通过对2018年浙江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中关于“国际影响表”的数据分析表明,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新时代蓝图已绘就,但是由于底子薄,起步迟,所以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在合作办学、专业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高职教育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各高职院校要奋力前行,结合区域发展特色、行业发展要求、学校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国际化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注释:
  ①47所高职院校中有4所未提交国际影响表或国际影响表数据不完整.
  参考文献
  [1]任君庆,王义.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基于与挑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3,6.
  [2]刘伟.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模型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68-71.
  [3]俎媛媛.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10-14.
  [4]辽宁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情况调研组.高等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基于辽宁17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1-6.
  [5]陈春义,刘任熊.吸纳—融合—再造:论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三重境界——基于2016年高职质量年报数据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69-71
  [6]胡秀锦.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基于上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8):48-53.
  [7]刘仿强,方华.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探析[J].2014(5:)79-81.
  [8]刘仁熊,薛贸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样态与现实反思——基于2016年32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16.
  作者简介:韩玲(1975-),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课题“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践和探索——基于浙江的分析”(2018B2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59-01  感谢领导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今天所说的是“勿以事小也为之”。  我担仼班主任工作生涯三十余载,深知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灵魂师,是学生的主心骨和方向,是家校互动的桥梁。班主任工作是个无底洞,可谓是“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
期刊
【摘 要】对于研学旅行,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共识:它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让真正的文化与文明结合到我们的生活。在研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充分提高。我们学校五年级师生依据任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内容和要求,开展了“新新知知游碑林”的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这次研学我们分为“研学前课”“外出研学”“反思小结”“自主拓展”四个板块。
期刊
【摘 要】时间过得如此快——转眼间,我已经上班十四年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感动,从中我学会了写教学日记,积极听课,坚持阅读;新教育实践者朱永新写的一些教育随笔和阅读体会也深得我心。正是这些人感动并激励着我,使我能够获得持续的来自课堂、来自学生的幸福感。从最简单的教书育人做起,立志改变自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光阴。首先,备课,备课,再备课;其次,端掉心里的架子,真正走进学生;最后,与
期刊
【摘 要】教育需要爱,学生需要爱。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线。尊重、信任学生是关爱学生的关键;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是关爱的途径。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贴心人、知心者,让爱成为教育的润滑剂、粘合剂、催化剂。  【關键词】尊重;信任;师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80-01  从事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90-01  栀子花还在飘香,校园还有琅琅书声,而我也终于实现了自己唠叨已久的愿望——彻底解放了!我带了两年的孩子毕业了!当路过熟悉的教室又习惯性的往里看时,曾经吵杂的声音,曾经跳动的身影,那些熟悉的镜头,那个熟悉的讲台,如今已是寂寞一片。我真的解放了吗?我真的已把一切都丢掉了吗?  当毕业
期刊
【摘 要】高考语文全国卷自2018年语运题把成语、病句和衔接综合在一个短文进行考查以来,表明了阅读视野拓宽,衔接题注重语文综合能力考查,词语注重近义词准确运用,病句题向修改倾斜等方面的侧重等的导向。从文本选择到各题选项设置,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文本内容包罗万象,范围扩大。二、衔接句子兼重了文意、结构和行文逻辑等整体意识。三、词语考查关注常见近义词语的细微区別,正确而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四、病句
期刊
【摘 要】综合英语是英语、商务英语及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包括基本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还囊括外国文化背景和中外思想的交融。然而,这门课程信息量丰富、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对英语习得者而言又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如何传递信息和文化、同时兼顾趣味性,成了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英语教学法入手,分析如今主要应用的方法策略,如语法翻译法、任务型教学法、听说法,并结合综合英语的实际情况,试图给出一些
期刊
【摘 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普通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我国对工程型、应用型等实践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本文通过把项目式教学结合传统方式融入到《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课程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学生开展,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契合应用型高校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应用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12-0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数量年年创新高,毕业生压力日趋加重,这不仅来自毕业前找工作还是考研的艰难选择,更来自学校的紧张气氛、家长的过度关心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同时还有工作无着落带来的彷徨和焦虑。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相信一个人虽不能改变过去,但能致力于现在与未来,每个人自身都有
期刊
【摘 要】高校的法语专业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框架,在四川大学举办的2018年四川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法语分会的研讨会中,曹德明教授给出了新国标的解读:对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除了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还要求学生有广阔的知识面,成为学之能用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得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法语专业大一阶段的基础法语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这些综合素质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