恤孤院路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ny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非常清静,没有热闹的商铺,也没有喧闹的公交车,有的只是路旁成荫的绿树和安详的西式小楼。
  
  关键词:广州
  别墅
  华侨
  
  在广州,人人都知道“西关小姐、东山少爷”这句俗谚。“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有钱人家的小姐,权势人家的少爷,成了当时广州商业和权贵文化的代表。
  区别于西关闹市旺街的熙熙攘攘,当时是郊区的东山小别墅被称为“东山花园洋房”,以恤孤院路、新河浦路为主要集中地段,建筑于上世纪初。在这一带,高高低低的复式小别墅就有600多栋,是广州现存最大的中西合璧低层院落式传统民居群。
  为什么这么多的显官巨贾要迁移到当时是“荒郊野岭”的东山?广州历史专家叶曙明老师回答了我的问题:民国初年,西关已经没有多少可供建房的土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欧洲陷于战乱,许多华侨为了避乱回国,要找安身之处,只能到相对比较荒凉的东山地区兴建房子。
  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华侨中不少人在国外已经信奉了基督教、天主教,而最初开发东山的,就是一些美国南方浸信会的传教士。从1907年开始,他们就在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培正路一带,购买大片土地,兴建福音堂、神道学校、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医院等机构。华侨回国后,为了方便子女到教会办的学校就读,方便做礼拜,很自然就会选择这些充满西方文化和宗教色彩的地方。
  走在恤孤院路上,清风吹拂。这里非常清静,没有热闹的商铺,也没有喧闹的公交车,有的只是路旁成荫的绿树和安详的西式小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还曾居住过国共两党的著名人物,如毛泽东、廖仲恺等,也曾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如“中共三大”。而今,这些有着历史意义的古建筑,有的已灰飞烟灭,湮没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旧貌换新颜,仍散发着昔日的光彩。
  从恤孤院路31号往南走50米,到新河浦拐角,就是当年的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处春园,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会议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曾住在二楼。据附近居民回忆,当时春园的环境非常具有诗意,房子周围乔木高大,绿荫掩映,门前是潺潺流水,可通机动船,涌边有一个茨菇塘,不远处还有码头和广九车站,交通便利。
  如今新河浦小河已不通航,也无船只过往,茨菇塘也已被填平。现在的整个春园,由三幢并列的红墙小楼组成,分别为22、24、26号,每一幢房子均有三层。春园22号是幼儿园,22号与26号能看出历史的洗礼,中间的24号外墙被粉饰一新,门前两个大柱上,还“站”了两只石狮子,铜色大铁门上刻着“春园”两字,显得颇为豪气。
  “三大”旧址的位置在恤孤院路31号。透过朴实的露天可透视的玻璃罩,保存完好的墙基现在真切地展现在眼前。现在人们对这个重要的历史遗址的所有记忆就只剩下一段墙基了。但我们可以在遗址旁建立的、青砖红墙的“三大”纪念馆里,完整地了解1923年6月12日至20日这段令广州难忘的历史。
  明园、春园、简园和葵园,被认为是东山别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葵园就在中共三大会址对面,其产权一直属于华侨所有。对于葵园,其建筑和居住者远远不如屋顶上的“1922”字样出名。在寻找中共三大会址时,“1922”四个数字成了一条重要的线索。院子里种着的那两棵高挑的葵树,仿佛风姿窈窕的女子陪伴在小楼身边。侧面围墙上镶嵌的一块石牌上写着“葵园”,近代史专家、研究员黎显衡先生说,这里早前称为“逵园”,但后来在流传中有人把“逵园”写成了“葵园”,并慢慢传开。
  明园坐北向南,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三座风格、形式相同的楼房组成。高三层,中间入口为罗马柱式门廊,铁制花窗,楼顶有天台。
  来到明园,发现院子里建了一幢白色的新房子,原本的房子被“挤”到里面的一个小角落。据说,明园本来有三幢房子,但最靠近路边的一幢房子现在已经被拆除了,新盖了一幢白色的新房子。现在的明园只剩下两座老房子,其中12号由一黄姓人家居住,另一座为14号的房子本来属于一阮姓人家,但后来多次易主。
  碰巧遇到黄氏族人的后代——90多岁的华侨黄婆婆。黄婆婆正在砍院子里的一棵木瓜树,她告诉我,上世纪30年代,她读高中时就住在这里直到现在。当时明园里住的都是一些华侨,由于附近没有什么楼房,明园被人们称为“洋房别墅”。
  黄婆婆指着12号与14号两座房子中间隔着的围墙说:“以前的围墙很矮,有空时两家人会坐在一起聊天。”黄婆婆记得以前两座房子之间的围墙大约只有30厘米高,茶余饭后两家人都会把围墙当椅子,坐在那里聊天。但现在围墙已被加至比人还高,不但阻隔了视野,也阻隔了两家人的交流。据黄婆婆回忆,当时明园里还有一片竹林。在日军侵略时,竹林里还挖了防空洞,一直通往院子外的培正路。
其他文献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内心深处还愿意追求和品味某种感觉,说不清、道不白,恍惚那种感觉像微风一样,在闷热烦躁的酷暑中,轻轻地拂过面庞,不经意地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慢慢地拨动一下。这种感觉,喧嚣闹腾的都市里我找了很久。终于,在一个晴阳的上午,在一条拥挤狭窄、车来人往的胡同里,居然给找着了。  这条胡同,叫正觉胡同;这个地方,叫觉品酒店。  喧嚣闹市听清静  正觉胡同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
从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二卷六号发表《白话诗八首》算起,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也有人以次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的诗九首为起始。如果这样算,那今年恰好是新诗诞生百周年。  回顾百年来新诗走过的路,尤其作为一种文体,诗歌所领受的种种遭遇,真让人感慨万千。一方面,诗歌退居边缘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以致许多诗人只能躲入小圈子抱团取暖,来抵御社会的冷漠。至于对“写诗比读诗的
1773年夏天,满清官员带领一个叫做希拉登的英国人来到天山地区。希拉登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探险家,乾隆皇帝特批他前往天山,帮助土尔扈特东归者勘测地形,建设新的家园。  队伍在天山腹地迷路了,但却误打误撞闯进了一片世外桃源:这里繁花似锦,河流竟然从东往西逆向流淌,穿越在森林与草原之间……见识过众多美景的希拉登非常惊喜:“太美了,太美了,我走遍世界174个国家都没见过这么美的地方。”他甚至大声感叹“我就
每当过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墙壁和家具上贴上“福”字。仔细想来,“福”字斗方其实是介于年画和春联之间的一种形式,而过春节贴“福”字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和宜春贴。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的《论衡》中,曾详细记载了有关神荼、郁垒的故事: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桃树的东北枝处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由神荼、郁垒两位神人把守,对于害人的恶鬼,他们就用芦苇绳
G:David Gelles  D: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  我第一次与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坐下来交谈时,新冠病毒还没有开始扰乱全球的生活和经济。在那之后,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在一次后续采访中,戴尔描述了当疫情在中国暴发时的情景:他的公司戴尔科技(Dell Technologies)在经受住了早期供应链中断考验的同时实现了远程办公。  戴尔科技有超过15万名员
远走叫旅行,那么,在近处溜达,就是闲走了。  趁着不错的季节,我从东北角的和平里开始往城里走。因为我概念中的京城,大体还是内城的范围。这样一来,我先经过了地坛的西门。在古松古柏之间转悠了一番之后,继续往南直穿,过繁忙的二环小街桥,地铁二号线和五号线交汇处,向西有一溜带状公园绿地,紧挨着整修过的胡同平房,延伸至安定门桥。   沿着雍和宫红墙外走,两侧多是卖香火的店铺,红漆门面,金黄内里。雍和宫已将临
洛克的“责族”式马帮探险    2006年6月中旬,我和李爱德徒步抵达丽江,拜访了丽江文化名人、纳西古乐会的创建人——宣科先生。宣科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家庭,祖籍安徽宣州,他的玄祖从安徽迁到云南,“夷化”成为民家人(白族)。得知我们的新长征探险不带任何政治倾向,是客观、独立的历史考察项目,宣科与我们畅谈了3个小时,讲述了红军过境时,他父亲宣明德带领家人与外国传教士一起躲到山里的那段经历。  宣科的父亲
旧地魂游,忆神农。  春花如梦、夏云如滴、秋日如醉、冬雪如玉的神农,天然植物园的神农,自然动物园的神农,华中屋脊的神农。这里是植被的天堂,这里是地质的奇观,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野人”在此时隐时现。“桃花开放雪纷飞”,原生态的神农架,玉洁冰清,美在朦胧,美在仙幻。  哦,神农架的雾!  神农架,千古名山,气势磅礴,劈地擎天,茂林修竹,奇峰异石,古树名木,飞瀑鸣泉。东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雨
有没有感觉,这日子一天天地,过得这么快呢?  转眼又到了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又逢重阳。元代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而重阳,古称“辞青”,与三月三的“踏青”相呼应。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九月·辞青》中有:“都人结伴呼从,于西山一带看红叶,或于汤泉坐汤,谓菊花水可以却疾。又有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从踏青,到辞青;从三月三,到九月九;
12月,正是出发去东南亚旅行的最好时间,告别北方的寒冷,再沐浴那明媚炙热的阳光。没有无法抽身的忙碌工作,没有规定紧迫的时间限制,有足够往返吃住的盘缠,我是幸运的。再次踏上这片古老安静的土地依旧是让我兴奋和期待的,所不同的是,这次的我能够听到那欢乐却也静谧的新年钟声,神秘古朴却也色彩斑斓!  慵懒小城琅勃拉邦  琅勃拉邦小城坐落在老挝中部的青山翠谷当中,湄公河、南康河两河环绕着它。走在这里的小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