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大自然的契合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纳·赛音朝克图是我国现当代蒙古族文学的奠基人和新文学承前启后的先锋,其在早期创作中学习借鉴西方诗歌艺术。本文通过对比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与纳·赛音朝克图的《拣牛粪的姑娘》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叙述诗体、女性形象和自然主题,探索两位诗人在写作风格和诗歌主题方面的共性,旨在论证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和模仿,从而进一步扩展纳·赛音朝克图的比较研究领域。
  关键词:纳·赛音朝克图 华兹华斯 女性形象 自然主题
  纳·赛音朝克图,原名赛春嘎,我国现当代蒙古族文学的奠基人和新文學承前启后的先锋,主要诗集有《心侣集》《幸福和友谊》《狂欢之歌》《红色的瀑布》等。纳·赛音朝克图的第一部诗集《心侣集》(1941)是蒙古族诗歌向西方诗歌学习的先例,也是蒙古族文学史上与西方现代诗歌进行融合后产生的首部蒙古族现代抒情诗集。诗人在诗行、诗节、诗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整部诗集超越了传统蒙古诗歌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有关纳·赛音朝克图的影响研究从未中断,其中达成共识较多的是纳·赛音朝克图对马雅可夫斯基、惠特曼、普希金、拜伦等域外民族诗歌艺术的借鉴。然而,与拜伦同时代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对纳·赛音朝克图的影响却未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华兹华斯不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还因其在诗艺上所实现的划时代革新而被称作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和“第一位现代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在日留学期间是否受到华兹华斯的影响尚缺少资料证实,但是诗人早期创作的多首作品与华氏风格有相似之处。例如,纳·赛音朝克图的《欢乐的大自然》和《我的爱点燃在恋人的心间》等作品和华兹华斯的《水仙》在自然描写、修辞手法、诗体结构、诗歌主题句等方面都有神似之处,都借助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表达人类心灵对大自然的感知与心绪。
  华兹华斯和纳·赛音朝克图在诗歌中不仅着力表现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统一,而且还重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契合,塑造了若干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例如华兹华斯笔下有充满着乡野气息与温良淳朴的山地少女(《致山地少女》)、眷恋故乡和田园生活的苏珊(《苏珊的梦幻》)、在“山峦峡谷间漫游,/尽情享受着无忧无虑的自由”的女孩露丝(《露丝》),以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割麦女(《孤独的割麦女》)等。纳·赛音朝克图也将蒙古族少女放置在一幅幅充满着浓郁草原气息的生活画卷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少女的淳朴善良和勤劳勇敢,其中有温情而勤劳的拣牛粪姑娘(《拣牛粪的姑娘》)、敢于追求爱情生活的蒙古族少女(《蓝色软缎的“特尔力克”》),还有精心饲养羔羊的生产社姑娘(《生产社的姑娘们》)等。其中,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和纳·赛音朝克图的《拣牛粪的姑娘》在语言风格、叙述诗体和诗歌主题等方面可谓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孤独的割麦女》和《拣牛粪的姑娘》都描写了少女独自一人在大自然劳作的情景。华兹华斯在第一节连续使用“独自(single)”“孤独(solitary)”“自己(by herself)”“独自的(alone)”等同义词渲染少女独自一人在田野收割的场景,并由此为全诗的幽静氛围做了必要的铺垫。《拣牛粪的姑娘》的首行,“春天,晴朗、温暖而静谧的早晨”中“静谧”一词为独自外出的少女做了氛围的铺垫;诗人巧妙地用“悄悄地走出家园”{1}如此细致入微的动作暗示少女独自出门,并从侧面展现出少女温柔而淳朴的美德。“她口唱着心爱的牧歌儿,欢快地来到草原”,《拣牛粪的姑娘》中的歌声也与《孤独的割麦女》中少女动人的歌声有相通之处。《孤独的割麦女》的歌声是全诗的核心,每一诗节都围绕着歌声展开。华兹华斯分别在第一行和第五行连续使用“从未”(No……did ever)和“从不”(ne’er)两个句型强调少女的歌声比夜莺和杜鹃的啼鸣更加优美,更加动情。少女优美的歌声打动了诗人,“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诗人由此联想到阿拉伯沙漠和赫伯利群岛两处的鸟鸣声。两个意境不仅反衬出少女歌声的动人,而且对空间的延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拣牛粪的姑娘》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她那婉转而优美的歌声,/响彻着高山和大漠。”不同的是,华兹华斯笔下少女的歌声通常是忧郁和哀伤的,能够带给诗人精神慰藉和心灵震撼,纳·赛音朝克图诗中少女歌声则是充满着欢快和喜悦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除了歌声,纳·赛音朝克图在女性特征的描写方面继承了蒙古族传统性别审美观念及修辞手法,例如,“玫瑰色的脸蛋儿多丰美,/柳叶似的眉梢儿向上扬,伶俐可爱的姑娘哟,你的心灵手巧没人比得上。”(《蓝色软缎的“特尔力克”》)“她那两颗明亮而锐利的黑眸子,/在山坡上不住地搜索着;/她那十支白皙而灵巧的手指,在草丛中不断地挑拣着。……她婀娜多姿、步履轻盈,/迎着朝霞搜遍了山坡。”(《拣牛粪的姑娘》)诗人围绕“俊秀、温情而勤劳”的外貌特征和美好品质展开描写,既突出外在美,也重视内在美。该表现手法更符合蒙古族审美接受心理。
  华兹华斯在诗歌的前两节赞美了女孩的歌声,优美的歌声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动听的歌声堪与鸟鸣相媲美,但诗人却在第三诗节直言自己的困惑:“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什么?”据诗人之妹多萝西的注解和斯蒂芬·吉尔的叙述,华兹华斯的创作灵感来自好友托马斯·维尔金森的《苏格兰旅行记》中一段文字记录,一位少女“一边弯腰举着镰刀收割,一边用盖尔语歌唱”,其歌声“哀婉凄凉”“甜美动人”。{2}华兹华斯在创作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猜测歌曲的内容,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哀悼古代战场,或是歌唱生活中无尽的忧伤和痛苦?“过去”“现在”“将来”等词语和句式的应用再次使时间和空间得到无限延展。不仅如此,华兹华斯还在割麦女的歌声中巧妙地解构了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失语,虽然不懂女孩唱歌所使用的语言,但在歌词内容的猜测中肯定了女性的聪明才智,从过去,现在到将来,女性也同男性一样有权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情感。同样,纳·赛音朝克图在《拣牛粪的姑娘》中也使用了问句,“啊,姑娘——/是为你安睡的慈母熬奶茶?是为你夜牧的恋人煎奶酪?”这样的问句不仅有助于表现少女的美好品质,“温柔而亲切的风情”“淳朴而美好的品德”“高尚而贞洁的情操”,而且与诗歌主题相呼应,“即使兴旺幸福的牧家,/也需要人人有温饱的生活”。诗人在诗歌开端提出的问题在结尾有了圆满的答案,如此结构的安排使诗歌更加深沉有力、自然协调。
  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纳·赛音朝克图的性别意识中包含着尊重女性、认同两性平等的进步思想。{3}诗人对蒙古族妇女命运的关注体现在《拣牛粪的姑娘》中,其题材来自蒙古族极为常见又独具特色的生活片段,诗人通过描绘生动鲜活的生活画面展现了蒙古族妇女充满喜悦和幸福的内心世界。纳·赛音朝克图没有居高临下地俯瞰拣牛粪的姑娘,也没有以施舍的姿态给予姑娘同情和抚慰,诗人在结尾处满怀深情地歌颂和赞美女孩的风情、品德和情操,肯定了女性在民族与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啊,姑娘——/因为有了你/蒙古包里四季温饱多客,/因为有了你/‘吐拉格’里昼夜火光闪烁。”
  纳·赛音朝克图与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之处可以追溯到前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受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纳·赛音朝克图留学归来后认识到“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要进行互相交流和借鉴”的重要性。{4}纳·赛音朝克图虽然主张“开拓和开放”,但与此同时也强调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所追求的“开拓和开放”。纳·赛音朝克图的《拣牛粪的姑娘》和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两首诗都使用了自由流畅的叙述诗体和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都描绘了在大自然独自劳作的少女形象,并且都通过描写回荡在大自然的歌声将女性之美与自然之美构成一幅和谐融洽的画面,以此表达对女性的赞美和关注。不仅如此,纳·赛音朝克图还将蒙古族生活场景和蒙古族传统审美观和价值观融入其中,塑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积极乐观的女性形象,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
  {1} 纳·赛音朝克图:《纳·赛音朝克图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3页。
  {2} Gill, Stephen. William Wordsworth: A Life, New York: Oxford UP, 1989: 245.
  {3} 额尔很巴雅尔:《赛春嘎作品性别意识考察》,《蒙古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46页。
  {4} 乌日斯嘎拉:《纳·赛音朝克图现代启蒙思想及其意义》,《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4年第9期,第6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爱情作为俄罗斯作家蒲宁钟情的主题之一,在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小说的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在内心感受与生命体验上具备作者自传性的因素,主人公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虽然无法完全等同,然而通过把握主人公的生存感觉,我们依然可以捕捉到蒲宁生命观的清晰足迹。本文通过分析《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主人公的爱情体验,探究蒲宁独一无二的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 悸动 情欲 别离  蒲
摘 要:姚拓后期创作的《走死运的人》是以马来西亚为背景所做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周志奋被“死”前后的人生经历来表达对社会环境的控诉与指责,并对其所代表的阶层表达了同情与惋惜。本文希望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阐述小说所表现的艺术特色,从而更好地了解小说的内涵。  关键词:姚拓 艺术特色 文本  姚拓,本名姚天平,马华文坛的著名作家、书法家及出版人。1922年出生于河南,1957年移居马来西亚。他从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在《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形形色色的士人形象,还活跃着一些女性形象,作者对这些女性形象虽无细致的描写,但她们的地位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儒林外史》的一大主题是对科举制的批判,部分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深刻地阐释了这一主题。其中沈琼枝与鲁小姐是作者所用笔墨较多的典型形象。根据作品中对沈琼枝与鲁小姐的形象塑造,本文将分别论述她们的生存状态及形象特点。同时对其
摘 要:《日光流年》中的三姓村村民组成具有恶魔性和神圣性双重性质的群体,本文通过对这一群体双重性质的分析,进而揭示隐藏在群体背后的人性。  关键词:群体 恶魔性 神圣性 人性  一、群体的恶魔性  群体容易陷入一种狂热状态之中,他们为了共同目标而不顾一切。旁观者看来,群体的所作所为是违反道德的;而对这一个群体而言,他们的行为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因为他们遵守的是本群体之内的道德。  在《日光流年》中
摘 要:《史记》代表了中国史学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的角度解读了Watson的《史记》译本,指出其通过睿智的选词、巧妙的用韵,不但再现了原文的意境美,也创造了译文的音韵美、形式美、修辞美,让西方读者获得了持久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史记》 Watson 翻译审美  一、引言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议题,从翻译美学的角
摘 要:祁太秧歌作为晋中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深刻地反映了乡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代以来,秧歌戏流行于晋中乡村,尤以祁县和太谷县两地更为盛行。笔者以祁太秧歌唱本为基础,对唱词所反映的近代乡村节日文化生活进行研究,揭示出祁太秧歌中表现出的晋中乡村文化生活的现象和特质,以期对晋中乡村文化生活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键词:祁太秧歌 晋中乡村 文化生活  祁太秧歌是山西的地方小戏,近代以来流行于晋中广大地
摘 要:胡塞尔的现象学曾让我们从“唯我论”中解放出来看到了曙光,但他最终偏离了路线,断送了这种可能性,其“先验自我”这个“累赘”让意识“负重”,使现象学发生了异化。萨特通过对意识进行“纯化”,把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性”改造成意识中的“超越性”,在面对存在问题上他用意识中“反思前的我思”置换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以葆意识的绝对“空虚透明性”,为其自由观提供本体论保障,这种前反思的意识结构中的自发性、
摘 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刻画了众多在追求田园牧歌的道路上遭遇意外事故导致死亡的人物。这些人物的非正常死亡有着深刻沉重的内涵,它是捷克民族挥之不去的焦虑和忧愁的表现,是对现实处境中永恒矛盾的绝望逃避,死亡以一种无声的强有力的方式摧毁生之希望,宣告了米兰·昆德拉笔下充满温情的生活的不可能性。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小说 非正常死亡 生活 不可能性  “生活”一词,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是一个特定的概
落叶   叶芝  秋天降临到那些关爱着我们的修长树叶,  也降临到大麦捆里躲藏的老鼠;  吹黄了我们上空的花楸树叶,  也吹黄了湿润的野草莓的叶子。  爱情凋零的时刻已经围困我们,  如今伤悲的内心已经疲乏;  分手吧,趁激情的季节尚未把我们遗忘,  让一个吻一滴泪落在你低垂的眉头。  秋月呀  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
摘 要:人物“诗化”是《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法。晴雯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一个秉承诗性特征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情节的选择与诗化,建构起晴雯的诗性形象;通过将诗词融入情节,渲染、强化晴雯的诗性形象;通过晴雯与黛玉形象相互映衬,表达对高洁、诚挚的人格的推崇,晴雯形象因此获得了超越文本的象征意义。通过探寻晴雯形象的诗性,读者可以窥探《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诗化艺术。  关键词:《红楼梦》 晴雯形象 诗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