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体现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chish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的方法是讲练法,即疏通字词、理解文意、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学习古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掌握古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及表达的意思,理解其行文的手法和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要努力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的道路上来,要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一、适度预习,定向研究
  对于文言文预习的方法,笔者认为可采用“微型导学案”的做法,以求做到适度预习,定向研究,以此来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能力。为此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性。在古文学习中,要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背景、名人典故、文体知识等。而这些内容在课文注释中不一定很全面,适当的补充可增强趣味性和拓宽学生视野。
  二是基础性。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是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文言文需要掌握的语言点非常多,如若全部纳入其中,学生很难自学。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注重基础,难度适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参考、对照各种材料,自己动手整理,这本身也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是微型性。所谓定向研究也就是要给学生指明研究的内容、要求和目的。一份导学案不能解决一篇文章的所有问题,那倒不如将学习重点地范围缩小。踏踏实实的研究一两个重点的效果要比什么都研究强。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紧张的,题量太大,学生无法完成时就会照抄教辅资料。与其这样,不如精练一点,让学生能及时有效地完成。
  二、充分展示,自主生成
  预习是前奏,课堂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整个课堂缺乏生机。学生也仅充当了听众、记录员,常常是上课没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尽管古文学习的难度较大,趣味性不强,但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读中感悟。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的语调,把文章中的情感、神韵表达出来。《陈情表》的真挚,《项脊轩志》的凄婉,《兰亭集序》的深沉,都可以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当诵读的内容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的时候,学生的语感自然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诵读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不论何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语气,从而感悟情感。预习时的自读,学完后的再读,这两者带给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疙疙瘩瘩,到流利顺畅,到情真意切,这就是提高与感悟的过程。
  抄中巩固。对于一些不长但又有难度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将其抄录到黑板上。这看上去好像做的是无用功,因为这些内容书上都有。其实不然。当一部分同学在读书时,找几个学生将原文转移到黑板上。在抄写的过程中,学生与文字又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能加深他对文章的理解。
  圈中理解。抄写不是最终目的,这是为了更好地为理解服务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其他的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这是对预习情况的一个动态反馈。
  译中领悟。对于一些学生已懂的内容,可让学生进行口头翻译;对于一些难懂的内容,可让学生借助于课本、资料、字典进行笔头翻译;对于一些学生不懂的内容,则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要求学生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一次,耳听一次,眼观一次,手写一次。同一个内容,经过几次反复的“较量”,学生肯定是能够掌握的,同时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表达,其自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三、言文并重,拾级而上
  古文主张“文以载道”,那我们就应该去理解、鉴赏其中的“道”。目前的文言文教学“重文言实词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体悟;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讲解,轻文章意境情韵的涵咏;重古今异义、常见通假的记忆,轻文章文化内涵的开掘。”一味地讲解字词句,教学模式程式化,课堂也就显得索然无味。
  指导学生置疑。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学习,都要鼓励学生去置疑,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问题不在于深浅,也不在于新颖与否,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的训练。为了使学生的问题更具针对性,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细节的刻画、形象展现、情感的抒发、手法的应用等等。每一篇文章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长期积累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鼓励学生比较。有比较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辨别,有辨别才会有领悟。同一篇课文内的比较,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渔父》这篇文章中,让学生对屈原和渔父的言、行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各自的思想就迎刃而解了。将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可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他的另外两篇散文《先妣事略》和《寒花葬志》,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也可将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烛之武退秦师》的外交辞令简洁有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同样扣人心弦,《庄暴见孟子》中论辩艺术让人获益颇多。
  固定的模式,让学生乏味;意蕴的探究,让课堂多彩。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鼓励学生在字词研读中揣摩,在含英咀华中领悟,在自主研究中提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RK术后2年的眼压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跟压计(NCT)对接受PRK手术的121只术眼进行了 2年的跟踪观察,术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3组,I组:-6.0D以下;Ⅱ组:-6.25D~-9.0D;Ⅲ组:-9.25D以上.并对术眼不同阶段NCT测量值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各组PRK术后NCT眼压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切削厚度与眼压差存在显著相关性;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