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國文化受到宗教的影响较为深远,在文学表达上经常以精神救赎为核心,阐述主题。其中《追风筝的人》作为这类小说的典型作品,在影响力和销量上都收获颇多。本文从其故事情节梗概入手,讨论主人公从内心挣扎到获得救赎的整个心历过程,对文章在精神层面的表达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国文学;精神救赎;《追风筝的人》
  作者简介:刘俊丽(1987-),女,汉族,河南长葛人,本科,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的喀布尔。文章使其处女作,属于自传体小说,在2005年发售以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通过简单朴实的文笔,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个关于背叛和救赎的故事,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一、情节梗概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主人公阿米尔在阿富汗出生,有一个亦仆亦友的小伙伴哈桑,有一次两人在进行放风筝比赛时,哈桑为了帮阿米尔捡回风筝受到另一个孩子阿塞夫的侮辱,然而此时的阿米尔并没有挺身而出,而是选择了懦弱的闪躲,小说的题目《追风筝的人》也正是由此引出。同时,阿米尔还妒忌着父亲给予哈桑的爱,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赶走了哈桑一家,致使其流离失所。
  阿富汗战争爆发之后,主人公随着父亲移居到了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高等教育的影响,阿米尔逐渐的为自己童年的行为,产生了罪恶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阿米尔从父亲亲信的口中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在百感交集中,毅然决定奔赴阿富汗,去寻找自己的弟弟,完成自己心灵上的救赎。最终,在历尽艰难之后,也终于如愿以偿,将自己的侄子带到了美国,并实现自身的精神救赎。
  二、心路历程
  文章表面以整体的时间线为轴,对跨度五十多年的跌宕故事进行平铺式描述,但实际真正的主线是主人公阿米尔的心路历程的转变。
  在年少时,追风筝的事件看似是童年的回忆,但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阿米尔没有勇气帮助自己的朋友哈桑,已经在心理留下的悔恨的种子。是对主人公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的一种侧面的写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父亲对哈桑的关爱,不仅让阿米尔产生了嫉妒的心理,更使生长出了悔恨的萌芽。这时,我们的主人公仍然没有选择正确的解决办法,而是通过不光彩的方式,赶走了哈桑,导致少年时代犯下的罪恶。表面上,让自己悔恨、嫉妒的哈桑走了,然而阿米尔的内心却注定不能再次获得平静,倾注用一生的时光来背负与承担,让主人公一直生活在痛苦与挣扎之中。
  青年时代,移居美国,远离了家乡,阿米尔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困的生活,但是内心深处却一直留存着童年时的愧疚与不安。迎娶索拉雅就是这一点最好的印证,索拉雅有着十分不堪的经历,但阿米尔仍毅然的决定与其完婚,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摆脱童年回忆的干扰,从对哈桑的愧疚中走出来,但事与愿违,他也并没有得偿所愿,仍然在愧疚中挣扎着。
  直到有一天从拉罕口中得知了哈桑的真正身份,尘封的谜团才得以解开,阿米尔更加为自己童年的狭隘、肤浅、懦弱而感到自责。同时,做出了回到阿富汗去寻找哈桑的重要决定,完成自己真正的救赎。
  三、救赎历程
  在经历了各种不安与挣扎之后,阿米尔终于鼓起勇气,踏上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救赎之路。在原著小说中,阿米尔实现心灵救赎的过程使十分艰难的,也是在这种艰难的过程中,才能让精神救赎更加的彻底[1]。
  在到达阿富汗之后,阿米尔得知了哈桑去世的消息,这足以让其悔恨一生,但作者仍为他保留了一丝救赎的光芒。哈桑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索拉博尚在人间,要想弥补自己的过失,必须通过对侄子的爱来实现,这也是拯救自己灵魂的唯一办法。
  机缘巧合之下,索拉博正是沦落在当年羞辱哈桑的阿塞夫的手中。这也是作者前后呼应的对比手法,少年时期的懦弱和悔恨仍然存留在阿米尔的心中,与此刻的义无反顾形成了明显激烈的对比,也是阿米尔的成长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尔还要与阿塞夫展开最终的“决斗”,完成这场精神救赎的真正高潮。在与阿塞夫的对决中,阿米尔也因为灵魂的成长而显得“高大”了起来,在进行自我精神救赎的过程中,完成了主人公的蜕变与升华。在决斗中,虽然身体不及阿塞夫,但几十年来的压抑,让阿米尔有着强烈的决心和深刻的悔意,只能胜,不能败。因为一旦失败,补救救不出索拉博,自己的灵魂也会随之彻底死去,所以即使在身体受到极度摧残的前提下,阿米尔仍然以强大的精神力,救出了索拉博,完成了自己灵魂的升华。
  完成索拉博的解救之后,本可以获得幸福的阿米尔却被命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索拉博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竟产生了轻生的想法,使阿米尔害怕不能实现自己的救赎,更害怕侄子就这样走完自己的一生。在最终的祷告中,向真主祈求忏悔,在内容和仪式上彻底的完成了整个的精神救赎。
  作者通过对一个人物大半生经历的描写,诠释了精神救赎的心路历程,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为人们讲述了精神救赎真正的含义。也利用故事结构的设计为给读者预留了更加开放的空间,让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品味人生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志欣.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论研究概述[J].学园,2017(02):113-114 118.
其他文献
急性B细胞性白血病(B系ALL)是儿童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顽症,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化疗。尽管联合化疗的应用明显改善了儿童ALL的预
摘 要:石黑一雄是后殖民时期一名重要的日裔美国作家,他的小说《长日留痕》在1989年一经发表就获得“布克”文学奖。主人公史蒂文斯恪守职业准则依附主人生活,从而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最终成为殖民者文化的牺牲品。在“克制”和“尊严”的束缚下,史蒂文斯专注工作舍弃一切情感,严守英国性以成为“绅士的绅士”。但后来他所敬仰的主人真实身份的败露否决了他一生的付出,他自欺欺人的做法其实是不愿意接受神话般英国性
摘 要:A.S.拜厄特是当今英国文坛最著名的女性小说作家之一,其在1990年发表出版的小说《占有》在文坛引起轰动。并且这部小说在当年获得了英国文学的最高奖——布克奖,被公认为是继乔治·艾略特之后的另外一位能洞悉人类奥秘、极具智慧的女性小说家。在小说中,拜厄特塑造了远古、维多利亚时期和20世纪末三位女性形象,从三个时代的女性形象解读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和还原了历史中被扭曲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女性主义
目的:探讨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酰转移酶1(NMNAT1)对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 MES23.5细胞 Caspase8、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  方法:在PD细胞模型建模前利用质粒转染或SiRNA技术
精对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PTA)是生产聚酯的重要原料.针对大型PTA装置故障的特点,提出将小波分析、模糊ART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等技术结合起来,开发了实时故障诊
目的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角膜屈光手术,但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长期发生的屈光回退,仍是广大近视眼患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血清炎性因子(IL-2、IL-6、IL-10、TNF-α)及补体(C3、C4)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
摘 要:《等待野蛮人》是第一部为库切赢得国际声誉的小说,这部寓意深刻的小说通过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本文从陌生化入手解读主人公老行政长官,太阳镜和雪景,说明老行政长官艰难的自我救赎历程、第三局带来的文化暴力及文明与野蛮的重新洗牌,进而颠覆读者对文明与野蛮的先在认知。  关键词:《等待野蛮人》;陌生化;老行政长官;太阳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