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患者短期转归小良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4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价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病因、临床特征等相关因素。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其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42例CVST患者,其中29例(69.05%)转归良好,13例(30.95%)转归小良。转归良好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0.69%对61.54%;χ2=6.740,P=0.009)、恶性肿瘤(6.90%对38.46%;χ2=6.439,P=0.011)、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6.90%对38.46%;χ2=6.439,P=0.01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7.59%对76.92%;χ2=8.922,P=0.003)患者的构成比和基线D-二聚体水平[(730±240)ng/ml对(1060±250)ng/ml;t=4.485,P=0.000]湿著性低于转归不良组,治疗方式(χ2=11.274,P=0.004)与转归不良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归良好组抗凝、溶栓和抗凝+溶栓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3.79%、24.14%和62.07%,转归不良组分别为61.54%、23.08%和15.3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D-二聚体水平〉990ng/ml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oddsratio,OR)1.0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02-1.011;P=0.005],抗凝+溶栓治疗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27,95%CI0.002~0.447;P:0.033)。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D-二聚体截断值为990ng/ml时,其预测CVST短期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9%和86.2%。结论基线D-二聚体水平〉990ng/ml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CVST患者实施抗凝联合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佳。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因素: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摘 要】
: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患者短期转归小良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4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价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病因、临床特征等相关因素。采用多变量logisti
【机 构】
: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发表日期】
:
2014年22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卒中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自人类有记载的医学史以来,卒中的定义就在不断演变。20世纪50年代,卒中的定义开始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而演变,最初是基于临床学和病理学的结合。20世纪70和80年代,CT和MRI引入临床后可无创性地详细观察脑血管病受累部位、性质和病灶演变,尤其是对可逆性缺血和不可逆性缺血病理生理学过程的认识使得卒中的定义不断进步,越来越接近这一疾病实体的本质。
期刊
免疫蛋白酶体是在γ-干扰素(IFN-γ)诱导下合成的LMP2、LMP 10、LMP 7替换标准蛋白酶体中的β1、β2、β5亚单位形成,免疫蛋白酶体在 MHC-I 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细胞信号转导中
尽管脑血管病的影响广泛且对其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卒中”一词在临床实践、临床研究和公共卫生评价中的定义并不统一.经典的卒中定义主要是临床定义,不能反
由鲍曼不动杆菌引发的感染已经成为了现代卫生系统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这种细菌具有极强的获取耐药基因的能力,但是其引发临床感染的机制十分复杂。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机制已
药物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由于系统及局部用药诱发的以水疱大疱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诱导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经典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不同,各种药物导致疾病发生的机制亦不完全相同.本病与经典大疱性类天疱疮在临床表现方面有一定区别,但实验室检查相似.因此,临床中应注意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潜在的药物诱发因素,并及时停用诱发或可疑药物。
B细胞活化因子影响外周B细胞的存活、成熟和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对于临床有重要的意义.因自身抗体引起的疾病中均可不同程度的检测到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的浓度增加.同时滑液、肺泡灌洗液、胃肠道灌洗液中都可检测到B细胞活化因子的增多,提示其可能与局部的类别转换与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有关.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及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B细胞活化因子有重要意义.另外,B细胞活化因子拮抗剂是目前一
针对我国糖尿病足发病情况,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治疗、护理、预防及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糖尿病足在其他国家治疗现状,对糖尿病足在中国学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借鉴之处。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1acunarinfarction,L1)患者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司部位LI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方法纳入LI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usExamination,MMSE)评价认知损害。采用加利福尼亚语言学习测试(CaliforniaVerbalLearningTest,CVLT)、言语流畅性测验(VerbalFluenc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亚型和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蛆)、小血管闭塞型(small—arteryocclusion,SAO)和心源性栓塞型(crdrdioembohsm,CE)。采用电化学发光免
目的探讨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单用组,25例)和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用组,2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给予规定药物,单用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1片),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