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单用组,25例)和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用组,2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给予规定药物,单用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1片),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上给予早期物理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和6周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BDNF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RhStrokeScale,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定残疾程度。结果单用组和联用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NIHSS、13I和mRS评分均显著性优于治疗前(P均〈0.001),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两组间NIHSS、BI和mR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治疗6周时,联用组NIHSS[(2.40±1.38)分对(3.36±1.73)分,P=0.035]和mRS评分[(1.40±0.87)分对(1.96±0.94)分,P=0.047]显著性低于单用组,BI评分[(92.60±7.50)分对(85.20±11.68)分,P=0.011]显著性高于单用组。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均显著性增高,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联用组血清BDNF水平在治疗2周时[(3.07±0.93)ng/ml对(2.45±0.76)ng/ml;t=2.559,P=0.014]和6周时[(2.90±0.93)ng/ml对(2.31±0.77)ng/ml;t=2.433,P=0.019]均显著高于单用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BDNF水平与NIHSS(r=-0.738,P〈0.001)和mRS评分(r=-0.654,P〈0.001)呈显著性负相关,而与Bl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716,P〈0.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早期物理治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更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BDNF水平有关。
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摘 要】
:
目的探讨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单用组,25例)和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用组,2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给予规定药物,单用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1片),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
【机 构】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601,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601,安徽
【发表日期】
:
2014年22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是 Allander 等[1]2005年在呼吸道标本大量筛查中发现的一种新病毒,迄今为止 HBoV 共有4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 HBoV1~4[2]。目前HBoV 的致病机制尚未明
卒中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自人类有记载的医学史以来,卒中的定义就在不断演变。20世纪50年代,卒中的定义开始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而演变,最初是基于临床学和病理学的结合。20世纪70和80年代,CT和MRI引入临床后可无创性地详细观察脑血管病受累部位、性质和病灶演变,尤其是对可逆性缺血和不可逆性缺血病理生理学过程的认识使得卒中的定义不断进步,越来越接近这一疾病实体的本质。
期刊
免疫蛋白酶体是在γ-干扰素(IFN-γ)诱导下合成的LMP2、LMP 10、LMP 7替换标准蛋白酶体中的β1、β2、β5亚单位形成,免疫蛋白酶体在 MHC-I 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细胞信号转导中
尽管脑血管病的影响广泛且对其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卒中”一词在临床实践、临床研究和公共卫生评价中的定义并不统一.经典的卒中定义主要是临床定义,不能反
由鲍曼不动杆菌引发的感染已经成为了现代卫生系统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这种细菌具有极强的获取耐药基因的能力,但是其引发临床感染的机制十分复杂。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机制已
药物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由于系统及局部用药诱发的以水疱大疱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诱导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经典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不同,各种药物导致疾病发生的机制亦不完全相同.本病与经典大疱性类天疱疮在临床表现方面有一定区别,但实验室检查相似.因此,临床中应注意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潜在的药物诱发因素,并及时停用诱发或可疑药物。
B细胞活化因子影响外周B细胞的存活、成熟和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对于临床有重要的意义.因自身抗体引起的疾病中均可不同程度的检测到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的浓度增加.同时滑液、肺泡灌洗液、胃肠道灌洗液中都可检测到B细胞活化因子的增多,提示其可能与局部的类别转换与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有关.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及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B细胞活化因子有重要意义.另外,B细胞活化因子拮抗剂是目前一
针对我国糖尿病足发病情况,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治疗、护理、预防及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糖尿病足在其他国家治疗现状,对糖尿病足在中国学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借鉴之处。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1acunarinfarction,L1)患者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司部位LI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方法纳入LI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usExamination,MMSE)评价认知损害。采用加利福尼亚语言学习测试(CaliforniaVerbalLearningTest,CVLT)、言语流畅性测验(VerbalFlue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