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天空放分教育梦想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前语:长期以来,艺术类考试常常被认为是高考落榜生的无奈之举,是有别于正统高考的旁门左道。学生的特长发挥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一些“艺考”的闪亮之处总被人们的有色眼镜所蒙蔽。作为一所市直普通中学,新余六中正视学生的特色专长,合理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开设了美术、编导、播音主持、空乘等高考艺术课程,开辟出一条走艺术特色的办学之路。新余六中的这一举措,不仅为学校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也刷新了人们对高考的认识,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思考……
  2012年,中考成绩并不理想的罗海湾踏入了新余六中的校园,当时她认为自己考上大学的概率很低。但是,这名自认为前途渺茫的学生,进入新余六中后,凭着自身在美术方面的潜质,在学校浓郁的艺术氛围的熏陶下,经过老师的悉心培养,在2015年高考中,以优异的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成绩被景德镇陶瓷学院录取。
  在新余六中,像罗海湾这样入学时文化成绩不高,但是通过艺术高考考上高等院校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都得益于新余六中近年来大力推进的特色课程改革试验。如何让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方向,激发求学动力,改变人生命运?新余六中审时度势,决定走特色发展之路,将艺术教育作为打造学校的高中特色品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重围中开辟一条新路。
  新余六中校长林卫说:“就文化科目而言,虽然学校生源质量并不好,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坚持艺术与文化并举,不断凝练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引领学校全面发展,让原本以为凭文化科目升学无望的学生都能实现大学梦。其次,我们的特色课程改革试验也是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力求把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艺术特色课程开启破冰之旅
  晚自习时间,新余六中教学楼灯火通明,学生们都埋头看书学习。在学校专门开设的几个画室里,正在上美术专业课,目标为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同样济济一堂,或专心致志地听着老师讲解美术知识、要点,以及作画技巧,或对着石膏体、静物在画纸上一丝不苟地临摹、涂抹、上色……“你在表现不同材质的静物时,一定要注意笔触、线条和色调的对比,以体现它们不同的质感。比如表现这个玻璃瓶,要有严密的线条、均匀的色调,笔触不要很明显;而表现这条毛巾,要用较松散的线条,色调不要过于均匀,色调中要有较鲜明和较琐碎的笔触……”在高一学生丁白杨的身后,学校外聘的专业指导老师王敏就他作品出现的问题,耐心地为他指点迷津。听了老师的指点,丁白杨豁然开朗,又拿起画笔修改起作品来。放眼望去,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冀,一幅幅充满生趣的画作在学生们的笔下跃然而出,他们仿佛在用心勾勒着自己的美好未来。
  而在离教学楼较远的由新纺旧俱乐部改造的艺术楼的舞蹈教室里,则是另一番景象:20多个身着舞蹈练功服的学生——大多是打算报考高校舞蹈类专业而来接受专业舞蹈训练的,伴随着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音乐,在一位仪态优美而又充满激情的舞蹈老师的带领下,有节奏地伸展着四肢,做着压肩、压腿、跳跃等动作,这是在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这位老师叫罗勇,也是学校聘请的具有丰富理论和表演经验的专业舞蹈老师,他用自身的表现力感染学生们,把他们引入到情境和学习的兴趣中。他时不时地走到学生的面前纠正动作,讲动作的规格、要领,帮助他们找到运用动作力量的感受。尽管额头上已冒出了密密的汗珠,甚至浑身肌肉酸疼,但他们丝毫没有怨言。看得出他们对舞蹈的热爱,也能感受到舞蹈训练的卓有成效。
  在新余六中,美术、舞蹈、音乐、编导、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空乘等这些艺术特色课程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已然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新余六中原为新余纺织厂子弟学校,创办于1973年,2000年8月划归地方后更名为新余六中。2014年新余市进行学区制办学改革,学校与新余四中组成新余四中学区,增挂新余四中毓秀校区的牌子。作为一所市直普通中学,新余六中与市区其他几所省市级示范性中学相比,在地理位置、生源、师资、教学设施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新余六中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有着务实重干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与新余四中组成学区后,资源得到共享,这更激发了他们居弱图强、奋发拼搏、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宏愿。
  2015年,以林卫校长为首的新余六中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在全校教职工中迅速达成共识:以我国教育界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鼓励普通高中以多样化发展、特色办学为契机,进行特色课程改革试验,走艺术特色办学之路。以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为目标,把为社会培养合格高中毕业生和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底蕴,开发资源,走艺术升学之路,并把学生艺术智能的优势迁移到文化课和其他智能领域,以艺术升学带动文化课升学,进而实现新余六中艺术生大面积升学、文化课齐头并进的教育目标。
  明确了办学方向,新余六中在具体实施上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在特色课程设置上,学校遵循“自愿选择,重在参与,发展特长,培养能力”的原则,坚持“四个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兴趣培养与专业高考相结合、特色课程和学科课程相结合、课堂传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课程项目设置上,确定了美术、编导、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空乘、音乐、舞蹈等高考艺术特色课程;书法、剪纸、集邮、国学、棋艺等非高考艺术特色课程。据介绍,目前,学校不同班级的高中生选学美术的有300余人(5个班)、编导120余人(2个班)、播音主持60余人(1个班)、空乘70余人(1个班)、音乐舞蹈50余人、影视表演20余人;非高考特色课程以社团形式开展,人数不固定。
  林卫校长告诉记者:“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初中创精品,高中创特色’;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有责任感的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将普通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开设艺术特色课程,既让每一个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潜能发展的课程,又促进了文化课的学习。高中生入校时大部分只有三四百分,甚至200多分、100多分,但是,参加了艺术特色课程,通过走艺术高考这条路,重新树立了信心,产生了动力,学校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专业和文化课成绩,让他们圆了大学梦。特别是陈树霞同学,文化课成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180分提高到高考的313分,最后被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录取,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   优化整合资源促师生专业化成长
  怎样保证学生的艺术高考升学率,是艺术特色办学的首要问题。作为一所普通中学,新余六中克服诸多困难和阻力,想方设法提高相应的软硬件水平。首先,在设施上,通过争取项目资金以及积极想办法,不断新增并改善器材及设施,比如购置新的钢琴、音响器材、画具、道具等;将原有闲置的教室和破旧的礼堂修缮粉刷,改建成专业教室,现有7个画室、1个音乐教室、1个舞蹈房、2个形体房,基本满足了实施艺术特色课程的要求。
  以此为基础,学校在艺术教学管理中还想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首先是统筹协调,精细管理。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年级组第一责任人制。分管副校长、各科室主任、高中各年级主任、班主任及专业教师等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统筹协调。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协调会,特别针对艺术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反馈总结,研究对策,不断提高艺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其次,为了弥补专业课薄弱的师资,学校聘请了多位校外专业教师,临近高考时还会聘请国家、省市艺术名家到校辅导,快速提高艺术生专业水平。建立专业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大力提升艺术师资水平。此外,为确保文化专业两不误,所有专业班另配一位由专业课老师担任的副班主任,加强专业文化科任老师的交流沟通;专业文化考试同步,质量分析同步。
  欧阳志宏是学校有着多年美术教学经验的专业老师,他也同时担任了高考美术专业班的副班主任。说起学校近年来的艺术特色课程办学实践,他感慨颇多:“以前学校专业老师匮乏,各方面设施条件也有限,我们教起来很累,学生还觉得收获不多,考试成绩不佳,让我们有些挫败感。如今学校大力实施艺术特色课程办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唤醒了我们这些专业课老师的激情。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专业学习的条件,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和视野,使我们的职业成就感得到显著提升,让我们焕发了事业的第二春!”
  凡此总总,使该校的艺术特色课程教育如同插上腾飞的翅膀,纵情翱翔。学校师生参加省市各项比赛,成果丰硕:美术教师欧阳志宏的作品《岁月的痕迹》获江西省艺术专业师生作品设计大赛一等奖;音乐教师梁荟获得江西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在新余市第八届中小学、幼儿园艺术展演中该校获得中学组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原创和录制的《读书吧,朋友》获江西省原创歌曲比赛二等奖;在新余市书画大赛和中学生主题漫画创作大赛中学校师生获奖数量最多。
  艺术课程助推教研补齐文化课“短板”
  新余六中倡导“乐学善思”的学风,“乐教善研”的教风。尤其是艺术特色课程实施以来,老师激励和引导每个学生培养一项艺术特长,不少学生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选学了一门自己感兴趣的特色课程之后,有了“用武之地”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变得懂道理、听教导、守纪律,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更为迅速,使得日常教学课堂氛围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平时的课堂上,昔日的“瞌睡虫”和“手机族”越来越少,在各级公开课、展示课上,各班学生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让听课教师赞叹不已。
  高二年级一位女生,出生在音乐世家,弹得一手好琵琶,但成绩很差,个性张扬得有些“野”和“疯”,甚至打架,是个令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选学音乐专业后,在学校的艺术节、合唱节等活动中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在专业课堂上表现出色常受表扬,班主任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和教育,鼓励她在文化课上也加把劲,力争考上心仪的高校艺术专业。而今,该生像换了个人似的,文明守纪,成绩也在一点点地进步,让家长惊讶和欣慰不已。
  高一年级主任吴秀根说:“学校艺术特色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厌学情绪,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克服原先的学习畏惧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动力,并且形成良性竞争,促进了他们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高一年级的一位男生热爱表演,但文化成绩差,上课就睡觉,选学了播音主持专业课之后,在市级大赛上一举夺魁。吴秀根借机立刻找到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可是学校的公众人物了,学习上也要努力,成绩提高了,大家会更喜欢你、敬佩你!”之后,这位男生上课再不睡觉,学习态度端正多了。
  学校龚余平老师说:“以前上课能认真听讲的学生寥寥无几,老师教得也没劲。现在,不少学生课后还会主动问问题,学习热情高多了,老师也就不再安于现状,而是更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
  艺术特色课程的实施,使得学生自主加强文化课学习的意识显著增强,也使得学校文化课老师有了方向和干劲,促进新余六中文化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团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不断提升,确保了特色课程的顺利实施。为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余六中加强课题建设,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组织骨干教师研讨,确定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具有特色的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将确定的课题向上级申请立项;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集体备课、教研探讨、学习交流,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促进了团结协作,提高了业务能力。学校老师辛洪礼参加“育人风采”展示活动荣获初中组江西省第一名。在2015年新余市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有4位老师荣获市一等奖,有24位老师荣获二、三等奖。近年来,学校的高考二本以上录取率逐年攀升。
  特色课程铸就校园文化之魂
  艺术特色课程的实施,为新余六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开了一扇大门,展现出一幅异彩纷呈的全新图景,也铸就了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魂魄;它仿佛一粒火种,微弱火苗与师生的心灵“油田”发生作用,燃起了他们智慧的熊熊火焰,映照出他们的光明炫彩的前景。
  如今,在新余六中,艺术特色课程实施带来了校园文化的升华,体现在每个细节、每个角落。每天早晨,全校学生跟随校园广播一起欣赏和诵读中华经典,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上空;校园里时常展示学生的书法、绘画、手抄报、摄影等作品,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每年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比赛、“书香校园”演讲比赛、合唱节、艺术节、汉字拼写大赛、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课老师们还经常会走进学生的艺术专业教室,和专业老师交流,欣赏学生的作品,时常被他们勤学苦练、专注投入的劲头感染和打动,从而随之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加忙碌充实,爱岗敬业。学生以艺术修炼气质、净化心灵、规范行为,变得文明礼貌、活泼开朗。
  李白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不走寻常路,从来就意味着征程将充满荆棘。不过,坎坷背后总是充满柳暗花明的契机。新余六中实施高中特色课程改革试验,大力发展艺术特色课程,正是一条不寻常的拼搏之路。其种种扎实和创新的举措,既折射出学校艺术特色办学的执着追求,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无穷生机。这一切,都印证了新余六中当初和最后的选择,那就是:走艺术特色办学之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他文献
黄厚江老师倡导“本色语文”,提出“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具体在阅读教学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综合素养。阅读教学应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析与把玩,丰富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他执教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正是“本色语文”的经典课例。  【
期刊
前不久,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张齐华的“圆的认识”一课。这节课真是与众不同,他从整体的视角,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独特的加工和全新的演绎,让学生在类比、推想、找活动中感悟知识本质,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类比中触摸概念本质  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如果要确定一个长方形的大小,需要告诉你几个数据?  生1:2个。  师:哪2个?  生2:长和宽
期刊
在不少学生眼里,学数学就是做题目,学生不会提问,不会质疑与求证。没有人喜欢一直做练习,成人如此,儿童亦然。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探索者。数学是理性,是疑问,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乐趣的源泉。因此,数学教师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开启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品尝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特级教师庄慧芬执教的“图形分割”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多边形面积计算”内容。教材内容如下: 
期刊
主持人:说起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每个人的童年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连接起来的,甚至可以说,你脑海中的故事史就是你的成长史。  曾有一位研究教育的人士说过: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着。  有经验的老师,很善于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一旦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追根究底阿的念头,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教学中,我们对一名学生的评价主要来自于考试成绩。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前提下,社会和家长也在有意和无意间引导学生用考试成绩来进行自我评价。考试作为新课程评价方法之一,本身是没有错的。如果把它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显然不合适。为此,本文试图从改变语文课程考评方式入手,进行以下探索。  一、目前小学语文考评方式存在的问
期刊
开学伊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第三届“金牌讲解班”的26名学生赴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由馆内讲解员、资深导游专家组成的金牌导师全程辅导教学。3月4日,该班全部学员参加了一场特别的课堂考试,第四届“金牌讲解班”学员扮演导游,金牌导师现场打分与点评。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进入陈列展厅参观,整个陈列展厅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展厅主要是介绍新四军的前身,也就是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期刊
数学建模是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许多小学数学内容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模型……我们每堂课都在建立数学模型。”(张奠宙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四基”要求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还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数学建模活动经验。所谓数学建模活动经验,就是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出发,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期刊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  “模型思想”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的重要地位,以及基于建模教学的现实价值,建模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建模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的新授环节,还应该有整体的视野、儿童的视角
期刊
要把复杂的历史讲清楚,首先应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①教学应该围绕课程的三个核心问题层层推进,即教什么?怎样教?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对此,本文以高中“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课为例,对如何构建历史课程略作探讨。  一、构建历史课程的前提:教什么?  在课程论中,“教什么”有两层含义,一是教什么内容,二是培养什么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既要尊重学科
期刊
2015年江西省通过层层选拔,择优选取了8项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作品,参加全国第十二届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这些优秀的实验作品,对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提供了一些思路与方法,同时指出了实验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笔者一直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选取,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处理以及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等方面都可以改进、创新。  一、创新实验的建议  建议1:减少污染排放,体现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