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理想天空,走实脚下之路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入手,探讨当前学校教育如何从知识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重点从教学方法上探讨了诗意教育的实施方法,即教学方法要激发诗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有言之教、学生与课堂文本无言的对话、与生活万物的对话,以及学生自身的悟来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诗意教育 教学方法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如何从知识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
  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转型发展的路在何方?
  记起温总理曾在同济大学即席演讲新诗——《仰望星空》。虽然诗文不长,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精神。或许,初中思想品德课发展的道路,应该能让学生以仰望星空的情怀去诗意成长,用诗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所谓诗意教育即将教学内容以诗意的方式呈现,通过营造给人以美感的诗意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与教师、与文本、与生活的诗意对话中用心体悟,教育的目的要由知识过渡到知识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追求深刻的、不确定的人生知识,唤醒个人自觉,激起学生生命的热情、智慧和美丽,在教育中享受成长的幸福。
  1.有言之教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诗意教育的有言之教主要把握三个字:“新”、“度”、“辩”。
  (1)新
  ①材料新。选择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或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情,能使学生在新情境中激活思维、深入探索。
  ②角度新。无论选材新旧,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做到深文浅问,浅问深究,直事曲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极思考探究,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2)度
  ①适度。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的难度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解决的。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是非判断的问题,在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是难以激发创新性思维的。
  ②密度。
  中国水墨画十分注重构图的“留白”,黑白之间意境深远,充满诗情画意。课堂提问也要力求做到少而精,每个问题提出后适当“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③广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在联想中进行知识迁移,从旧认知中衍生出新认知。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
  (3)辩
  我在讲《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时,为帮助学生明确判断正义的标准,与班级同学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我问,同学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欺骗朋友就不对了。
  问: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危重病人认为自己无药可救,不肯吃药、不肯治疗,医生和家属骗他说并非绝症,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可以痊愈了,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们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通过这一段对话,对相近的、似是而非的、容易产生错误的概念反复多次地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与学生交流、对话,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学生不仅理解知识,学科思维和能力也得到锻炼。
  2.无言之教
  (1)与课堂文本无言的对话——生本对话
  诗意教育的生本对话,不是人对文本的认识,因为认识本身是占有不是对话,而是人走进文本,既要理解文本,又要超越文本,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能“从文本中发现空白点和矛盾点,并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1]构建富有独特个性化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承担对集体的责任》时,我出示了一组图片,大意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很多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其中有一户人家房子即将被淹没,三兄弟也将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亲人间依依惜别。我请学生自己看书来解答,他们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大部分同学都回答了他们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非常值得肯定。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做法存在问题。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做出了有利于国家的选择,此时他们完全可以要求国家在对他们的安置上再人性化一些,政府也应考虑到群众的实际。
  我没有因为这些回答与我们的常规认知相悖而觉得错误,相反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集体主义中,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个人对集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做出何种选择,我们忽略了集体应如何对待个人,实现集体主义不应以轻言一方的牺牲为终结,以人为本应落实到工作的实处。为此,同学们积极思考,经过自己的体悟重新定义了集体主义的内涵。
  可见诗意教育的生本对话,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维视野中对文本进行理解与阐释的过程。诗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逐层解构,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冲突中碰撞出新的创造,课堂上给学生一扇门,而不是一堵墙。
  (2)与生活万物的对话——开放的课堂
  张世英认为:“在‘人一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世界中,万物都是有意义的,草木瓦石亦可作无言之言。”[2]诗意教育对学生的无言之教,必须要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课前我将全班分组,设计了学生亲身参与的社会调查活动:第一组去图书馆和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自己制作网上资料库,第二、三、四组分别设计调查问卷,以身边的同学、老师、家人、商场超市的顾客等为对象,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在活动中,既培养了社会观察能力、发现分析问题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又感受着与不同人的交流,体会生活百味,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与能力。
  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我还曾带着大家走出教学楼,沿着学校葡萄长廊,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等,主动了解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世界上的各种生命,从而感受生命为世界带来的生机、活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3.悟
  思想品德课蕴涵着大量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它的把握不能靠学习客观知识所采用的一系列认知操作方式来实现,”[3]而需要靠学生的体悟。“悟”的过程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它以体验活动或体验之思为方法,最关键的是教学情境的营造。
  诗意教学情境既有着对社会基本伦理及核心价值观的尊奉,又有着对“任何教义、宣称的话难与质疑”[4]。正如肖川所说:“用心呵护和极力弘扬批判的思考力是教育情境的灵魂。”[5]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学生在两难情境中思想激荡,在心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诗意天空。
  我在《走近法律》时,曾设置这样一个情境。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籍毁于一旦。在这之前,一名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悄悄把一本书带出馆外,而这本书也因此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唯一留下的珍品。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位学生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况后将书还给了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后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将他开除。
  如果你是校长,你会怎么做?
  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有的赞同霍里厄克校长的做法,认为犯了错就应该承担责任,有的认为功过相抵,还有的说可以处罚,但可以从轻一些。随着讨论深入,学生之间分歧主要在于处罚的力度。
  当学生陷入僵局时,我说:这位学生本来可以把这本唯一的珍品据为己有,这样事情就永远不会被别人发现,他也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业。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承认错误,把书归还了学校。他的勇气,的确值得我们学习。相信霍里厄克校长也并不愿意开除这位勇于承认错误的学生,但校规是无情的,哈佛的理念是:法理第一。他感谢这位同学,是因为他诚实;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这便是哈佛的行事态度,也是哈佛能久盛不衰的原因。
  与哈佛人相似,德国人也被看做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人之一。在德国没有人闯红灯,即使在半夜空寂无声的街头,德国人依旧沿着横行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可能有人会说:哈佛人是无情的,德国人是刻板的,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缠住?但是,请同学们想想,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才更惬意?没有规则的自由是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
  学生此时陷入了沉思,我没有对辩论的结果作是非的判断,而是最后总结道:我敬佩那位同学的承认错误的勇气,更加敬佩哈佛人对规则的敬畏。
  
  参考文献:
  [1][4]孙迎光.析教育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对话.上海教育科研,2005,(1).
  [2]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9.
  [3]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
  [5]肖川.教育情境的特质.中小学管理,20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版式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题体系里极其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后期的专业设计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主要是依托书本规范式的版式教学方法,对于国内外新型的教学课题模式运用较少。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展开对“建筑与版式”这一课题教学方法的探究,旨在研究与讨论《版式设计》这门设计专业基础课如何有效展开,以及在具体的课题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及
期刊
摘 要: Hyland的元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引导说话者/读者进行语篇理解和表达作者/说话者态度的手段,其可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本文利用Hyland的元话语模式来分析美国总统小布什离职演讲稿和奥巴马任职演讲稿,旨在通过元话语的使用及分布情况挖掘元话语的使用对语类和语域在语篇中的体现,以及达到各自演讲目的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元话语模式 小布什离职演说 奥巴马就职演说 语篇分
期刊
摘 要: 作者根据《现代汉语》课程特点和教育对象特点,阐述了思维训练的意义和作用;运用几种行之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结合现代汉语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  关键词: 《现代汉语》教学 思维训练 方法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文秘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其着力点往往放在知识
期刊
摘 要: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的篇章,自此以后,青年和知识分子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随着外部和内部政治环境的变化历经曲折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作为助手和后备军的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革命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离不开青年力量的加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始终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出了知识先锋的力量。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知识分子 政策 共产主义青年
期刊
摘 要: 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对学英美文学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模仿、借鉴、反思。文学艺术的普适性使两者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主题。在接受外来影响过程中,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也使得中国文学凸显了与英美文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呈现出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求同存异的特征。  关键词: 中国文学 英美文学 借鉴 反思    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呈现出对外国文学先进性
期刊
摘 要: 本文用国内学者基本认同的诺尔斯成人学习基本观点和成人教育办学基本原则进行问卷设计,以台州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对不同层次的各类成人学员开展问卷调查,分析讨论成人的学习心理特征及其对现行成人教育的态度。  关键词: 成人 学习心理特征 教育态度 启示    美国教育学家诺尔斯认为,真正有效的成人教育理论必须反映成人的学习特点[1],成人教育的实践表明:了解和把握成人学
期刊
摘 要: 卡琳·施特鲁克是德国妇女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处女作《阶级之爱》描述了一名年轻女性和两位来自不同阶级之间男子的爱情故事。本文作者以女主人公两次爱情均被抛弃的悲惨遭遇为契机,反映了在所谓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妇女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事实。本文以女性内心的呐喊为题,将创作视角投向女性“自我”,指出妇女从苦闷和彷徨中逐渐觉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重视和寻找自身价值,有意识地追求自身解放,努力实现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2010年的数据为例,从馆藏结构、读者统计、借阅统计等方面来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借阅情况,为兄弟院校提供素材,更好地开展读者借阅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馆 借阅统计 借阅分析    本文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分析2010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借阅状况,希望能对借阅分析有兴趣的老师提供一些素材。学院现有学生7770人,设有8个系30个专业方向,以
期刊
摘 要: 本书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论述了大学接受经费的方式对其组织行为的影响问题,概括出大学接受经费的三种途径。本文在阐述人力资本理论中的私人收益率、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市场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内部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观点》 高等教育改革 经济视角    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观点》经济的观点
期刊
摘 要: 《诗经》的研究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上博馆藏简中《孔子诗论》的问世更是掀起了一场《诗论》研究热,文章和著作迭出,意见和观点纷呈,也有很多不一致之处,究其原因,一是所得资料太少,难以有效说明问题;二是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多为点评式批评,随感而发,点到为止,讲究精简含蓄,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和科学推理,所以若想以此为契机来解决学术史上的一些难题,也还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