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着一张“坏人脸”的老好人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ra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计春华这个名字,但一看到他光头、秃眉、面目凶狠的形象,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他是《少林寺》里的秃鹰、《红高粱》里的秃三炮、《方世玉续集》中的于镇海、《新少林五祖》里的马宁儿、《连城诀》里的血刀老祖……计春华饰演的影视角色基本是反派,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镜头外的计春华是影视圈有名的老好人,敬业,讲义气,为人热心随和。他始终谦虚地说:“其实我真的是一点演戏的细胞都没有。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完全听导演的。”
  1961年7月20日,计春华出生于浙江杭州。他毕业于上海电视大学,年轻时因一场大病导致头发和眉毛一夜之间全部脱落,此后再也没有长出来。早年他曾是浙江省武术队的队员。武术是计春华自小就有的爱好。他8岁就开始习武,想要成为一名武术运动员。
  在武术队时,计春华偶然得知《少林寺》剧组在招聘武打演员。他前去应聘,被导演张鑫焱相中,让他饰演阴狠毒辣的反派秃鹰。1982年《少林寺》上映后空前火爆,秃鹰这个反派角色也让计春华名声大噪,从此踏入了影视圈。
  计春华曾说,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兢兢业业地拍摄,谁都没想过自己能出名。张鑫焱回忆:“整批武术演员,包括计春华,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他们都很投入,很能理解角色。他们特别纯粹,我从来不担心他们的表演。叫他们哭,他们就会哭出来。”
  尽管《少林寺》中几乎所有演员都是专业武术运动员出身,但长时间的打斗和体力透支使得受伤成了家常便饭。计春华回忆:“当时根本没有动作指导,拍谁的镜头谁自己设计动作。每次导演告诉你需要打多长时间,从哪儿到哪儿,我们就开始准备,然后他用摄像机拍下来回去分镜头。”
  从《少林寺》起,计春华开始了自己几十年的演艺生涯。因为武术功底深厚,他与李连杰、赵文卓、于荣光等多位动作明星有过合作,光是和李连杰就合作了5部电影,其中《方世玉续集》结尾的座椅配长绳忠孝大决战、《新少林五祖》中浑身长满铁甲和毒虫的诡异凶悍的进攻等精彩对打戏,已经成为动作片的经典镜头。
  除了武打和动作片,计春华还出演过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在片中飾演有情有义的土匪头目秃三炮。由于形象被定型,计春华说他在影视圈那么久,只演过两三次好人和“一个不算太坏的人”,“不算太坏的人”指的就是《红高粱》里的秃三炮。而他的经典影视形象还有林志颖版《天龙八部》中的段延庆、赵文卓版《七剑下天山》里的辛龙子、《连城诀》里的血刀老祖等,这些都是很有性格特点的恶人。
  计春华曾在采访中提到他在拍的戏里“死”了无数次。“我‘死’得最多,有各种各样的死。我研究各种死法,以便给观众带来新鲜的感受。”不过他也半开玩笑地说:“希望导演多给我安排好人的角色,不要让我在作品里轻易死去。”
  跟所有热爱武术的演员一样,计春华拍起戏来很拼命。他不仅能打,还会教,不拍戏时,他就在幕后做武术指导。
  2016年,计春华在电影《驻藏大臣》中饰演反派秃鹫。该片在高原拍摄,整个进程非常慢,“因为拍摄需要,很多演员一早就化好装到现场,一直拍到后半夜。演员因为等戏等原因提意见很正常,但计老师从来都没有抱怨过”。制片人张蕊回忆,计春华的最后一场戏需要在雪山融化后的冰河里拍摄,“当时全组人都极力建议他用替身,但他坚持亲自上阵。冰水真的特别冷,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往下跳。最后他的肩周炎都犯了,他也从来没说过什么”。
《七剑下天山》中饰演辛龙子

  计春华拍了很多动作戏,身上受伤不少。2010年在敦煌拍《少林寺传奇3》时,他的颈椎受伤造成瘫痪,康复后,从此被迫告别了“鲤鱼打挺”等动作。
  虽然银幕上的计春华给人的感觉十分凶悍可怕,但生活中的他其实憨厚率真、为人随和。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说:“他太可爱了!和银幕上的差距太大了。”
  计春华常年留着标志性的光头,见到人就会热情地打招呼,一点都没有影视作品中让人“望而生畏”的感觉。他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也从来没找过一个助理。他说:“我什么事都爱自己做。什么事都要简单,越简单越好,别把这些搞复杂了。人活着首先要爱自己,然后才能爱别人,才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计春华总说自己没受过什么完整的教育,但在导演赵宁宇的印象中,计春华在人生中积攒了很多正能量。“他并没有因为年少成名就骄傲,而是时刻怀着敬畏之心,特别尊重每个创作集体。他不仅会打,文戏也好,在与镜头的配合等方面,有着对艺术真正的把握。他没有任何特殊要求,细心关照每个人,有他在,我们的现场总是欢声笑语。”
其他文献
我大概也到了健忘的年纪了。一脚踏进厨房,却忘了进去要干什么,就算记得是要取个勺子,又想不起来取了勺子要干什么用,常常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我開始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忘了什么重要的事,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一个朋友说:“或早或晚,天会因为你不记事而塌下来的。”她的预言太可怕,使我惶惶不可终日。为了拯救我的健忘,我的天蓝色笔记本里写满了备忘录,作为我记忆的副本:下午3点要记得吃抗病毒口服
期刊
明朝皇族中,无论皇帝皇子、亲王贵胄,名字都起得非常怪异生僻。这些奇怪的、读起来毫不顺口的名字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在给子孙后代取名的时候,可谓煞费苦心。儿子们以木为偏旁取名,相传是因为木象征着繁荣:双木成林,三木成森,枝繁叶茂,子孙后代方能繁荣昌盛、永世不绝。如太子朱标、燕王朱棣的名字都是以木为偏旁。从孙辈开始,名字都是三个字,分别为姓+辈分+五行字。朱元璋给他的25个儿子加一个
期刊
当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安徽人称霸学术界,大肆贬低湖北学人。熊十力听了“毛发倒竖”,于是一头钻进故纸堆,要为湖北学人长志气。那时他已经35岁了,生活异常窘迫。他在某山寨为幼童讲课,因为只有一条裤子,有时裤子洗了还没干,就只好穿着一件长衫,里面光着腿,人称“空空道人”。  熊十力苦读佛学三年,学业大成,其毕业论文脱颖而出。1922年,在梁漱溟的推薦下,应蔡元培之邀,熊十力成为北京大学法相唯识课的特约讲
期刊
“瘸腿诗”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诗体,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即已出现,在宋代元丰、元祐年间广为流行。“瘸腿诗”由十七个字组成“五五五二”的句式,故也叫“十七字”诗。因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两字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故亦称“无赖体”。  “瘸腿诗”是民间艺人发明的。他们常从历代著名诗词中摘取一些词句,自己再编上一些,“杂以鄙俚,曲尽要妙”。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瘸腿诗人”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浑话艺人张山人,遗憾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我背上了成堆的债务,从这个城市最富有的人变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一天晚上,我走进会议室,看见我的会计们仍然在那里工作。气氛极度压抑,每个人专心致志在干的,都是那些无法让人高兴的事。  我决定把注意力转移到有趣的事情上来。于是我开始向每个人描述我对未来的计划,描述他们将会变得美妙的生活。我详细地描绘着每一个细节,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卷。会计们后来都说,他们当时觉得我肯定是神经错乱了
期刊
退休后有时间,自己学起书法来。我准备了字帖,得闲就临摹,每天坚持,以勤补拙。  没有老师有一樣不好,就是不能打好基础。从执笔开始,最简单的,也往往把握不住。一时觉得捏紧了稳,一时又觉得放松了自在,五个指头如何分工合作也煞费心机。  如此摸索了好长一段时间,一时像是上手了,过几天又会推翻重来。好不容易感觉有一点心得,可以稳定下来了,突然又觉得不对劲,于是再从头开始。  进步很慢,冤枉路走了很多,但有
期刊
公元1316年,虚龄63岁的元朝官员赵孟頫在案前写下《自警诗》:“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对已过耳顺之年的赵孟頫来说,这是一首“自嘲”诗:当了几十年的官,最后只能靠几幅字画让人记住罢了。  出生于1254年的赵孟頫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三代”,还是皇室的远亲。赵孟頫的爷爷和父亲都在南宋朝廷当官。靠着父亲每年500两白银的俸禄和600亩封邑,赵家在湖州的日子过得
期刊
在诸多食材中,葱姜蒜显得极不起眼,即便放在蔬菜堆里它们也排不上号,更不要说与海鲜、肉类一争短长了。  葱姜蒜再多,也很难光凭它们做成一道菜。它们最大的作用是作为作料,为各色佳肴“锦上添花”。以外形来论,葱姜蒜亦不出眾。以小葱为例:一身绿衣,肚里中空,好似一个个小圆筒。也许正是因为小葱的寻常,它的价格也很“平民”,以至于你去菜场买菜的时候问菜贩要一点小葱,只要不是太抠门的,一般都会免费送你一把。  
期刊
“养生难在去欲”,是苏轼的一句名言。树长成栋梁要剪枝,平头百姓跃升为大人物要去欲。皇帝是该带头去欲的。普通人的欲火烧自身,为所欲为的皇帝烧的可是整个国家。  “人间随处有乘除”,这是曾国藩诗里的一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居家过日子一点一点积累财产,由温饱到小康,是做加法。一夜暴富的人,是做乘法。在秩序井然的社会里,做加法的人多;在少规则的年月,做乘法的人多。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意思。乱世不仅指战火
期刊
宋代的酒厂叫“酒库”,此外还有一批大酒店也有酿酒权,叫“正店”。正店与酒库酿出的酒除了自卖之外,还批发给没有酿酒权的小酒店(称为“脚店”)。每年的清明节前,是临安各家酒库开煮新酒的日子,这个时节,整个杭州城的上空都飘荡着酒香。  临安的酒库有很多家,谁酿出来的酒味道好、名头响亮,谁就能迅速占领市场。因此,打好自家酒的广告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酒业公司打广告,可以一掷千金争个电视黄金时段的“标王”,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