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画界扛把子”赵孟頫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wanlebuxing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316年,虚龄63岁的元朝官员赵孟頫在案前写下《自警诗》:“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对已过耳顺之年的赵孟頫来说,这是一首“自嘲”诗:当了几十年的官,最后只能靠几幅字画让人记住罢了。
  出生于1254年的赵孟頫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三代”,还是皇室的远亲。赵孟頫的爷爷和父亲都在南宋朝廷当官。靠着父亲每年500两白银的俸禄和600亩封邑,赵家在湖州的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虽然是不受宠的庶出儿子,赵孟頫还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那时他常待在房间里抄写《千字文》和各种儒家经典。为了解闷,他用各种字体变着法儿地抄,写完就随手一丢。
  赵孟頫11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的安稳日子也到了头。按当时的封邑制度规定,人在封邑在,人亡封邑就要收回,于是赵家陷入了财政危机。幸好3年后,赵孟頫沾父亲的光当了个芝麻官,只领俸禄不用干活。
  1279年,南宋灭亡,赵孟頫的破落贵族生活随之破碎。之前还算是个官儿的赵孟頫一下子成了无业游民,于是他便开始跟着同乡浙江吴兴人钱选学绘画。他不时搜罗名帖,揣摩学习,书法功力大增,在书画圈里打出了名号,与老师同位于“吴兴八俊”之列。
  此时赵孟頫还一心只想做个南宋遗民,可他的母亲不乐意。她对儿子说“元朝官府一定会到江南来招人才”,暗示赵孟頫要把握机会入京当官。1282年,果然有人举荐赵孟頫去当官。但为了给刚刚去世的母亲守孝,他拒绝了这个机会。
  赵孟頫的著名行书作品《秋兴诗卷》就创作于这一时期。1322年,赵孟頫在诗卷后重新题字,写明是“吾四十年前所书”。那年赵孟頫68岁,由此可以推测他最初书写《秋兴诗卷》时只有28岁。《秋兴诗卷》被认为是目前存世的赵书最早的作品。
  1286年,赵孟頫再次接到了元朝官府的橄榄枝。负责在江南挑选人才的官员一共推荐了20多个人,“赵孟頫”被写在推荐表的最前面。
  最终,赵孟頫还是踏上了去北京的路。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大殿上初见赵孟頫,第一印象就是“孟頫神采秀异”,称他为“神仙中人”。两年后,形象气质俱佳的赵孟頫被任命为五品的兵部侍郎。
  然而南朝遗民的身份注定了赵孟頫不可能握有实权,只不过占个虚职。原本打算在京城大展拳脚的赵孟頫很快就后悔了。跟他一起赴京的吴姓友人弃官归家时,赵孟頫写文自白:“吴君幡然有归志……吴君之心,余之心也。”后来他又在诗中写道:“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进京4年后,他更是把自己当官的生活称为“误落尘网中”。
  1292年,赵孟頫申请调离北京,并拒绝各种任命,最后实在推脱不了,就请假还了乡。
  这是官员赵孟頫最坏的时代,也是艺术家赵孟頫最好的时代。
  无心官场的赵孟頫回到山野,寄情于书画,眼前的风景一下子明快了。在这段时期,赵孟頫创作出了他最负盛名的一幅作品《红衣罗汉图卷》。画中,一位身披朱红僧服的西域罗汉正在古树下凝神靜坐。他头顶高耸、高鼻深目、须发浓密。
  这幅画创作于1304年。那时的赵孟頫在杭州谋了个闲职,每天就和学生们谈古论今。在《红衣罗汉图卷》的题记中,他也不改讨论的口吻,问了一句“不知道看的人以为怎么样”。
  因为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57岁的赵孟頫引起了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的注意。这位比赵孟頫小31岁的皇帝总是亲密地称赵孟頫为“子昂”。“子昂”是赵孟頫的字。蒙古人对人向来直呼其名,元仁宗不叫赵孟頫的名字,其实是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
  元仁宗甚至列举出了赵孟頫的诸多优点:“帝王苗裔、状貌昳丽、博学多闻、操履纯正、文词高古、书画绝伦、旁通佛老、造诣玄微。”简而言之就是“出身好、长得帅、学问高、零绯闻、文采好、笔墨佳、见解深、道家佛家儒家的学问都懂”。
  可欣赏和重用是两码事,赵孟頫依旧是没有实权的文学侍从。好在晚年的赵孟頫对此已不在意,只一心专注于书画。
  尽管后来人们用“元代书画界扛把子”来形容赵孟頫,但“元代”这个词也让他受到不少圈内人的白眼。
  作为宋室宗亲、吃过南宋俸禄的遗民,赵孟頫出仕元朝,被认为是“变节”。当时文人圈流行“人品即书品”的说法,赵孟頫因此为人所不齿,后来甚至有人在他的画上题诗“千金千里无人识,笑看胡儿买去骑”,直白地嘲笑赵孟頫是被胡人买去骑的千里马。
  郁郁寡欢的赵孟頫有一段时间常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署名“孟俯”。一个“俯”字,尽显小心翼翼的卑微姿态。这种情绪也随着他的笔墨入纸三分。
  但是再多的争议也遮不住他的才华。《元史》这样评价赵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
  赵孟頫看不惯南宋精巧浓艳的画风,主张“复古”。他偏好晋唐北宋含蓄质朴的画风,比如他的《红衣罗汉图卷》就充满了古典气息。而将这种淡雅的气质发挥到极致的作品是《水村图》。
  画《水村图》的时候,赵孟頫已经49岁。他从当官的大梦中醒来,希望靠书画重获文人圈的认可。《水村图》是他为好友的父亲所画,画的是淡雅的江南山水。这幅画标志着元代文人画的新开端。在赵孟頫之前,中国的文人画始终发育不良,而从此时开始,平淡简单的文人画在元明清逐渐成熟兴盛。
其他文献
1931年7月的一天,北大文學院举行考试,第一考场的主考官是新聘的教员钱玄同。考试期间,钱玄同因为感冒打了几个喷嚏,没想到就惹上了麻烦。  考试成绩公布后,北京市政府的一位议员怒气冲冲地找到校长蒋梦麟说:“我要举报钱玄同。”蒋梦麟不知就里。议员从怀里掏出一张考卷,狠狠地掷在桌上:“我儿子考试不及格,就是因为钱玄同在他考试时打喷嚏,影响了他的情绪。”蒋梦麟哭笑不得,但他没有马上与这位议员理论,而是客
期刊
秦基伟是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人,1914年生,曾担任红军第四方面軍警卫团团长、八路军太谷游击支队队长、一二九师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长等职。秦基伟不仅打仗是个好手,还喜欢戏剧,是个出了名的戏迷。  抗战初期,秦基伟担任八路军太谷游击支队队长,手下的不少队员都是学生出身,擅长表演节目。一次,秦基伟组织队员们到村里宣传抗日,给老百姓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节目演完后,游击队员们
期刊
1937年6月,严顺开出生在上海。他自小爱好文艺,高中毕业后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但由于长相平凡,最后一轮被刷了下来。后来他又参加了青海省话剧团的招生,依然无果。1959年,他演唱改编版的歌曲《真是乐死人》得到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白英老师的认可,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中戏表演系。  在中戏,严顺开演过众多作品如《哈姆雷特》《奥赛罗》《雷雨》等中的小角色。正是这些小角色让戏剧大师黄佐临发现了严顺开的
期刊
我有个女友,因为喜欢吃鱼,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叫老猫。这个老猫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一个字:吃。前些日子,她在朋友圈晒了张图,上面是一套很旧的书:1987年出版的《中国土特产大全》,上下两册。她写道:“这是吃货界的《葵花宝典》,2000多页,满满的诚意。狼山鸡别再去狼山边找了,原来人家的故乡是如东。为自己以前的无知惭愧……”  “吃个东西要不要这么麻烦?”我丢过去一个揶揄的评论。  老猫却一本正经地回复道
期刊
我大概也到了健忘的年纪了。一脚踏进厨房,却忘了进去要干什么,就算记得是要取个勺子,又想不起来取了勺子要干什么用,常常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我開始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忘了什么重要的事,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一个朋友说:“或早或晚,天会因为你不记事而塌下来的。”她的预言太可怕,使我惶惶不可终日。为了拯救我的健忘,我的天蓝色笔记本里写满了备忘录,作为我记忆的副本:下午3点要记得吃抗病毒口服
期刊
明朝皇族中,无论皇帝皇子、亲王贵胄,名字都起得非常怪异生僻。这些奇怪的、读起来毫不顺口的名字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在给子孙后代取名的时候,可谓煞费苦心。儿子们以木为偏旁取名,相传是因为木象征着繁荣:双木成林,三木成森,枝繁叶茂,子孙后代方能繁荣昌盛、永世不绝。如太子朱标、燕王朱棣的名字都是以木为偏旁。从孙辈开始,名字都是三个字,分别为姓+辈分+五行字。朱元璋给他的25个儿子加一个
期刊
当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安徽人称霸学术界,大肆贬低湖北学人。熊十力听了“毛发倒竖”,于是一头钻进故纸堆,要为湖北学人长志气。那时他已经35岁了,生活异常窘迫。他在某山寨为幼童讲课,因为只有一条裤子,有时裤子洗了还没干,就只好穿着一件长衫,里面光着腿,人称“空空道人”。  熊十力苦读佛学三年,学业大成,其毕业论文脱颖而出。1922年,在梁漱溟的推薦下,应蔡元培之邀,熊十力成为北京大学法相唯识课的特约讲
期刊
“瘸腿诗”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诗体,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即已出现,在宋代元丰、元祐年间广为流行。“瘸腿诗”由十七个字组成“五五五二”的句式,故也叫“十七字”诗。因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两字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故亦称“无赖体”。  “瘸腿诗”是民间艺人发明的。他们常从历代著名诗词中摘取一些词句,自己再编上一些,“杂以鄙俚,曲尽要妙”。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瘸腿诗人”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浑话艺人张山人,遗憾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我背上了成堆的债务,从这个城市最富有的人变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一天晚上,我走进会议室,看见我的会计们仍然在那里工作。气氛极度压抑,每个人专心致志在干的,都是那些无法让人高兴的事。  我决定把注意力转移到有趣的事情上来。于是我开始向每个人描述我对未来的计划,描述他们将会变得美妙的生活。我详细地描绘着每一个细节,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卷。会计们后来都说,他们当时觉得我肯定是神经错乱了
期刊
退休后有时间,自己学起书法来。我准备了字帖,得闲就临摹,每天坚持,以勤补拙。  没有老师有一樣不好,就是不能打好基础。从执笔开始,最简单的,也往往把握不住。一时觉得捏紧了稳,一时又觉得放松了自在,五个指头如何分工合作也煞费心机。  如此摸索了好长一段时间,一时像是上手了,过几天又会推翻重来。好不容易感觉有一点心得,可以稳定下来了,突然又觉得不对劲,于是再从头开始。  进步很慢,冤枉路走了很多,但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