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0
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重要作品之一,它的电影改编有许多个版本。2012年,导演汤姆·霍伯推出的电影版本是建立在音乐剧的基础上的。本文分析了2012年版《悲惨世界》电影在改编方面的一些相关的问题,以期作为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电影研究者的参考。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原著改编的电影已经有许多版本,例如1958年Jean Gabin主演的最经典版本,也是国内过去最为熟悉的版本之一。近年来还有法国推出的2001年的电视版,它是由Jose Dayan导演, Gerard Depardieu主演的。
除了电影版本,最著名的就是音乐剧版了。最初的音乐剧是法语版的。在1983年,英国戏剧制作人卡梅伦·麦金塔(Cameron Mackintosh)将其改编为英语。1985年10月8日,英语版的悲惨世界在伦敦巴比肯中心(the Barbican Centre)首映。伦敦西区的成功引发了之后百老汇版本的制作。之后的多年中,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四部音乐剧之一。在2012年,根据音乐剧版本改变的电影版上映。
本文将探讨2012年版电影《悲惨世界》(以下简称12年版)的改编特色,并与原音乐剧版本和原著进行比较。在探讨12年版的改编特点时,有的特点是与原音乐剧版本共同的,不再一一说明。
1 原著的特色和音乐剧改编版的特点
《悲惨世界》有着典型的雨果风格。与《巴黎圣母院》一样,《悲惨世界》可以看做是历史小说。它们的特点都是,历史背景的描述十分细致和真实,但是主要人物的处理是极端"浪漫派"的手法。也就是说,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极端夸张的,比如说冉阿让高超的求生本领和无私的精神,沙威极端的执着和扭曲的性格等等。
相对于电影版本来说,将《悲惨世界》改编为音乐剧有着许多的优势。首先,原著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纯粹的电影没有办法表现。原著中几个重要的心理描写段落,基本上没有很好的办法表现这些心理描写(旁白是方法之一)。例如在以往的电影版本中,商马第案件出现时,冉阿让犹豫是否去自首时的情节(原著中《脑海风暴》一节)总是一笔带过的。但是在音乐剧版本中,特意为冉阿让设计了一个唱段Who am I(我是谁)。音乐剧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对这个人物的表现。
2 2012年版电影的特点
2.1 向原著靠拢
总得来说,12年版是忠于原著的。如果我们将原著、原音乐剧版和12年版做个对比的话,我们可以说12年版是站在原著和原音乐剧版之间的。12年版继承了几乎所有的原音乐剧版的唱段和情节,但是对于一部分的情节,又向原著靠拢。这里我们举个例子。
在音乐剧版本的唱段The runaway cart(失控的车)中,沙威向冉阿让(化名马德兰)表示对其强壮程度的惊叹,并直接引出"冉阿让"已经被捕的事件。而在12年版中,情节被还原为原著的情节,其线索是沙威首先怀疑冉阿让的身份,然后向巴黎方面检举,最后被告知怀疑有误,因为"真的"冉阿让已经被捕,之后沙威向冉阿让请罪,使冉阿让得知了巴黎发生的冤案并陷入了矛盾中。这样,12版的情节基本上与原著就相同了。
2.2 保留了原著中大量的细节或者将其重构
原著中有大量丰富的细节描写,而正是这些描写使得宏大的历史画卷变得真实。但是改编为电影时并不能都完全作为重点保留下来,所以有许多的细节就在镜头中附带出现。另外,也有一部分的细节进行了重构,以满足情节的需要。这也体现了电影创作人员对原著的尊重和熟悉程度。下面举几个例子。
在原著中,写到了伽弗洛什带着一对孤儿流浪并住在大象雕塑中。这个大象作者在原著中也进行了介绍,名为巴士底狱大象,是拿破仑为了纪念攻占巴士底狱而修建的。作者写到:
呵,废物的意外用途!伟大事物的援手!巨人的仁慈!这座大而无当的建筑物原是因皇上的一念而产生的,现在却成了一个野孩的藏身处。
在12年版中,这个大象建筑也出现了。当场景出现了1832年巴黎,即将开始Look down唱段的时候,伽弗洛什就从大象中爬了出来。此后在革命游行时的混乱场面中,大象不断作为背景出现。另外在全剧的最后,当再次唱起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你听到人民的歌声了么)这个歌曲时,大象也在镜头中出现。
另外一个例子,在1832年6月广场上的混乱中,作者描述到:
突然有个穿黑衣骑在马上的人出现在人群中,手里擎着一面红旗......
在剧中,这个人变成了马吕斯,他骑着马奔赴街垒。
此外,在原著中,当革命者涌进了科林斯酒店时,吓坏了于什鲁大妈:
"这是世界的末日。"她嘟囔着。
若李在于什鲁大妈的粗红颈子的皱皮上吻了一下,对格朗泰尔说:
"我的亲爱的,我还以为女人的颈子总是无比细腻的呢。"
电影中,情节被重构为格朗泰尔亲吻于什鲁大妈并夺走了她的凳子, 用来构筑街垒。
通过这些细节,拉近了电影与原著的距离,降低了因改编导致的"信息损失"。
2.3 简化了一些人物关系
原著中的人物关系十分复杂,但是在2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就不适合将其全部体现了。所以对一部分人物关系,12年版进行了删节。例如德纳第有两个女儿,电影中只保留了爱潘妮一个;忽略了伽弗洛什和爱潘妮的姐弟关系;忽略了马吕斯父亲和德纳第的关系。这样,电影可以用有限的空间来表现几个主要人物的纠葛。
2.4 对原著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进行了拔高
相比原著,在12版电影中,一些人物的形象被拔高了一些。例如原著中,街垒所在的科林斯酒店中几个女人(于什鲁大妈和两个女仆)在革命即将到来时是显得恐惧的,但是在电影中,她们的形象是振奋的。此外,爱潘妮的形象在电影中也被"革命化"了,而在原著中,她只是一个不幸的痴情女人。马吕斯在电影中的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拔高,变成了革命的领导者之一。
2.5 对原著思想的把握
雨果是个人道主义者,原作中的核心观点就是人道主义的观点,其基调就是第一章对米里哀主教的描述中体现出来的。总的来说,米里哀主教的相关情节是游离于情节主线之外的,但是它是全书的思想基调。所以在讨论原著的思想背景时,我们必须把握存在于其中的基督教背景。在12年版电影的改编中,也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在12年版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音乐主题是"善的主题"。它首次出现在当冉阿让偷窃主教财物被警察带回时,主教对冉阿让唱出的教诲。后来再次出现在当冉阿让逃到小比克布斯修道院中,修女唱的赞美诗。正如纪德所说,"诚然,米什莱和雨果起而反对教会和各种教派,不过他们还是带着深深的宗教感"[2]。冉阿让的几次人生转折,都是在"基督的见证"之下完成的。而音乐剧中很好地通过音乐反应了这一点。
3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剧本的改编还是从音乐来说,2012版的电影《悲惨世界》都是一部优秀的影片。本文主要从剧本改编的方面探讨了其改编的一些特点,可以作为相关研究者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2] 《纪德散文选》,李玉民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重要作品之一,它的电影改编有许多个版本。2012年,导演汤姆·霍伯推出的电影版本是建立在音乐剧的基础上的。本文分析了2012年版《悲惨世界》电影在改编方面的一些相关的问题,以期作为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电影研究者的参考。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原著改编的电影已经有许多版本,例如1958年Jean Gabin主演的最经典版本,也是国内过去最为熟悉的版本之一。近年来还有法国推出的2001年的电视版,它是由Jose Dayan导演, Gerard Depardieu主演的。
除了电影版本,最著名的就是音乐剧版了。最初的音乐剧是法语版的。在1983年,英国戏剧制作人卡梅伦·麦金塔(Cameron Mackintosh)将其改编为英语。1985年10月8日,英语版的悲惨世界在伦敦巴比肯中心(the Barbican Centre)首映。伦敦西区的成功引发了之后百老汇版本的制作。之后的多年中,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四部音乐剧之一。在2012年,根据音乐剧版本改变的电影版上映。
本文将探讨2012年版电影《悲惨世界》(以下简称12年版)的改编特色,并与原音乐剧版本和原著进行比较。在探讨12年版的改编特点时,有的特点是与原音乐剧版本共同的,不再一一说明。
1 原著的特色和音乐剧改编版的特点
《悲惨世界》有着典型的雨果风格。与《巴黎圣母院》一样,《悲惨世界》可以看做是历史小说。它们的特点都是,历史背景的描述十分细致和真实,但是主要人物的处理是极端"浪漫派"的手法。也就是说,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极端夸张的,比如说冉阿让高超的求生本领和无私的精神,沙威极端的执着和扭曲的性格等等。
相对于电影版本来说,将《悲惨世界》改编为音乐剧有着许多的优势。首先,原著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纯粹的电影没有办法表现。原著中几个重要的心理描写段落,基本上没有很好的办法表现这些心理描写(旁白是方法之一)。例如在以往的电影版本中,商马第案件出现时,冉阿让犹豫是否去自首时的情节(原著中《脑海风暴》一节)总是一笔带过的。但是在音乐剧版本中,特意为冉阿让设计了一个唱段Who am I(我是谁)。音乐剧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对这个人物的表现。
2 2012年版电影的特点
2.1 向原著靠拢
总得来说,12年版是忠于原著的。如果我们将原著、原音乐剧版和12年版做个对比的话,我们可以说12年版是站在原著和原音乐剧版之间的。12年版继承了几乎所有的原音乐剧版的唱段和情节,但是对于一部分的情节,又向原著靠拢。这里我们举个例子。
在音乐剧版本的唱段The runaway cart(失控的车)中,沙威向冉阿让(化名马德兰)表示对其强壮程度的惊叹,并直接引出"冉阿让"已经被捕的事件。而在12年版中,情节被还原为原著的情节,其线索是沙威首先怀疑冉阿让的身份,然后向巴黎方面检举,最后被告知怀疑有误,因为"真的"冉阿让已经被捕,之后沙威向冉阿让请罪,使冉阿让得知了巴黎发生的冤案并陷入了矛盾中。这样,12版的情节基本上与原著就相同了。
2.2 保留了原著中大量的细节或者将其重构
原著中有大量丰富的细节描写,而正是这些描写使得宏大的历史画卷变得真实。但是改编为电影时并不能都完全作为重点保留下来,所以有许多的细节就在镜头中附带出现。另外,也有一部分的细节进行了重构,以满足情节的需要。这也体现了电影创作人员对原著的尊重和熟悉程度。下面举几个例子。
在原著中,写到了伽弗洛什带着一对孤儿流浪并住在大象雕塑中。这个大象作者在原著中也进行了介绍,名为巴士底狱大象,是拿破仑为了纪念攻占巴士底狱而修建的。作者写到:
呵,废物的意外用途!伟大事物的援手!巨人的仁慈!这座大而无当的建筑物原是因皇上的一念而产生的,现在却成了一个野孩的藏身处。
在12年版中,这个大象建筑也出现了。当场景出现了1832年巴黎,即将开始Look down唱段的时候,伽弗洛什就从大象中爬了出来。此后在革命游行时的混乱场面中,大象不断作为背景出现。另外在全剧的最后,当再次唱起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你听到人民的歌声了么)这个歌曲时,大象也在镜头中出现。
另外一个例子,在1832年6月广场上的混乱中,作者描述到:
突然有个穿黑衣骑在马上的人出现在人群中,手里擎着一面红旗......
在剧中,这个人变成了马吕斯,他骑着马奔赴街垒。
此外,在原著中,当革命者涌进了科林斯酒店时,吓坏了于什鲁大妈:
"这是世界的末日。"她嘟囔着。
若李在于什鲁大妈的粗红颈子的皱皮上吻了一下,对格朗泰尔说:
"我的亲爱的,我还以为女人的颈子总是无比细腻的呢。"
电影中,情节被重构为格朗泰尔亲吻于什鲁大妈并夺走了她的凳子, 用来构筑街垒。
通过这些细节,拉近了电影与原著的距离,降低了因改编导致的"信息损失"。
2.3 简化了一些人物关系
原著中的人物关系十分复杂,但是在2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就不适合将其全部体现了。所以对一部分人物关系,12年版进行了删节。例如德纳第有两个女儿,电影中只保留了爱潘妮一个;忽略了伽弗洛什和爱潘妮的姐弟关系;忽略了马吕斯父亲和德纳第的关系。这样,电影可以用有限的空间来表现几个主要人物的纠葛。
2.4 对原著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进行了拔高
相比原著,在12版电影中,一些人物的形象被拔高了一些。例如原著中,街垒所在的科林斯酒店中几个女人(于什鲁大妈和两个女仆)在革命即将到来时是显得恐惧的,但是在电影中,她们的形象是振奋的。此外,爱潘妮的形象在电影中也被"革命化"了,而在原著中,她只是一个不幸的痴情女人。马吕斯在电影中的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拔高,变成了革命的领导者之一。
2.5 对原著思想的把握
雨果是个人道主义者,原作中的核心观点就是人道主义的观点,其基调就是第一章对米里哀主教的描述中体现出来的。总的来说,米里哀主教的相关情节是游离于情节主线之外的,但是它是全书的思想基调。所以在讨论原著的思想背景时,我们必须把握存在于其中的基督教背景。在12年版电影的改编中,也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在12年版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音乐主题是"善的主题"。它首次出现在当冉阿让偷窃主教财物被警察带回时,主教对冉阿让唱出的教诲。后来再次出现在当冉阿让逃到小比克布斯修道院中,修女唱的赞美诗。正如纪德所说,"诚然,米什莱和雨果起而反对教会和各种教派,不过他们还是带着深深的宗教感"[2]。冉阿让的几次人生转折,都是在"基督的见证"之下完成的。而音乐剧中很好地通过音乐反应了这一点。
3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剧本的改编还是从音乐来说,2012版的电影《悲惨世界》都是一部优秀的影片。本文主要从剧本改编的方面探讨了其改编的一些特点,可以作为相关研究者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2] 《纪德散文选》,李玉民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