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冬季养生“五字诀”

来源 :健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y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到老年,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和体温调节功能减弱,末梢血液循环欠佳,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其抗寒与免疫能力相对下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而危及健康。为使每位老年朋友都能平安地度过严冬,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养生“五字诀”:
  
  暖——头背足暖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头、背、足部皮下有丰富的神经和大量功能很强的免疫细胞,平时注意头、背、足的保暖,能强化它们的功能,可使机体的御寒与抵抗疾病的能力大为提高。寒冬头部保暖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是择戴一顶合适的帽子(如棉帽、皮帽等),最好睡觉时也戴一顶绒线帽,这样可避免头部受风,还可大大减少体温从头部散失,且有利防止脑中风等疾病的发生。老年人暖背,除了可穿一般的棉袄外,如能再穿一件紧身的棉背心或皮背心则更好,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病、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者的康复很有裨益,同时有利预防感冒和便秘,还可辅助治疗腰背酸痛:胸腹闷胀等多种慢性病。俗话说:人老脚先衰,老人容易下肢无力,常患骨膜炎、足跟骨刺,一旦足部受凉更易引起感冒、腰腿酸痛等。老年足部保暖,首先要选择好适合的鞋和袜(如布底绒里或毛里棉鞋及毛皮鞋、毛巾袜均适宜),平时还应注意多活动双脚(如长时间坐着,也要不时的跺跺脚),每晚睡前还要用热水(水温以脚能耐受为度)浸泡双脚10~15分钟,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消除疲劳。若能将脚擦干后再在两脚掌心部位各按摩60次,则有升提阳气、温解下元、滋润肺肾、驱除湿邪的作用,对增进健康极有帮助。
  
  动——适度运动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惰性大,老年人千万不可终日躲在室内,在气象许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每天坚持适当的锻炼,这对增强体质、提高耐寒抗冻、防病保健及磨练意志均有好处。但要注意,在寒冷的刺激下,人体肌肉和韧带黏滞性增加,弹性和伸缩性降低,各关节的生理活动度减少,故每次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动作,以防造成损伤。锻炼时,应穿上保暖、轻柔的运动服装,便于肢体活动,并要对暴露在外的手、脸、鼻、耳等部位加以保护,必要时可抹上适量的防冻膏、抗寒霜、油脂等,以防皮肤冻伤。锻炼中,应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30~60分钟为宜。运动心率应控制在150次/分以外,千万不可逞能。对有心、肺、脑、肾等脏器疾病患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冬春季节空气洁净度在上午8时前和下午5时后最差,所以专家指出:冬春锻炼最佳时间是上午9时到11时之间。老年人,“闻鸡起舞”并不可取,因早晨易造成心肌梗塞、缺血、心律紊乱等疾病,这时锻炼会诱发意外发生,甚至突发死亡。亦宜选择在没有雾的时候进行。因雾气中溶解了许多有毒物质,吸附着尘埃和病菌等,运动时吸入大量这样的空气,反而有害身体健康。至于运动方式,可根据各人爱好,选择太极拳、气功、散步、慢跑、徒手操、交谊舞等。但不宜做剧烈运动,还要避免做倒立、较长时间低头、骤然前倾弯腰、仰卧起坐等活动。因为这些动作易导致颅脑血压突然升高,影响心脑功能,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再者,由于老年人肌肉收缩力减退、骨质疏松等,翻跟斗、大劈叉、快速下蹲、快跑等也不宜进行。锻炼贵在坚持,当天气条件不好时,进行室内锻炼也同样会取得良好的运动效果。
  
  开——开窗换气
  
  冬季,人们为了御寒,往往门窗紧闭,再加上取暖设施,不仅致使室内的空气干燥,而且其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冬天在控制室内温度的同时,应注意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和湿度调节。即使大冷天,每天也应在适当的时间打开窗户一会儿,有条件的可在室内放一台负离子发生器,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天气晴朗时,则要大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一般每次通风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不宜太长,以免造成室温骤降。为了获得良好通气效果,要选择好开窗时间。调查表明,早晨9时前和下午5时后,大气中所含有害物较多,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所以,最佳的开窗时间是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因为这个时段气温高,且大气逆流现象已经消失,大气底部有害气体也逐渐散去,故在这个时段开窗通风换气效果最好。防止室内空气干燥,最简便的方法是不时在地面上洒点水。或在室内放一两盆清水即可改善。此外,老人住的居室要绝对禁烟,尽量避免油烟和粉尘的污染。
  
  乐——心情快乐
  
  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减少,气候寒冷,草枯叶烂,百物凋零,易使老年人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出现忧郁烦躁、多愁善感的不良情绪。实践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与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因此,老年人要积极参与有益的、力所能及的各项群体性活动,把自己溶入社会大家庭中,使生活更充实、更富有乐趣,一切烦恼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远离而去。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一旦出现苦闷心情时,不妨多听喜爱的音乐,或静下来读一本好书,或与好友聊天,或到户外散步,这些对排解不良情绪大为有益。平时尽量少想或不想以往那些悲伤不快之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对荣辱名利等身外之物,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做到心胸宽广、和和气气、神清气爽;遇事沉着冷静,不动肝火;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助人为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情平稳和愉快,有利促使机体分泌多量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把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御寒与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助延年益寿。
  
  补——药补食补
  
  冬季外界气温低,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耗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耐寒抗病能力,并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存储在体内,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所以,民间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谚语。祖国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数九寒天,若欲御寒,首当养肾。因此,除一些体质虚弱老人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的药物滋补外,一般的可通过饮食加以调理。在一日三餐合理安排、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冬天可适当多吃羊肉、狗肉、鸡肉等温肾壮阳、含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食物,这对身体虚寒者尤其有益。还可食些具有补肾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圆等。“黑色食品”能补脾强肾,亦宜择食,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乌骨鸡、海带、紫菜之类。冬日宜常进各类温性热粥,若将上述食品加入其中煮食,既能祛寒,又可给养,还能疗疾。含钙丰富的食品也要适当增加,如虾皮、牡蛎、花生、蛤蜊、牛奶等,以提高人体心肌、血管、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及抗寒能力。明代医家张景岳有句名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对于肾之阴精渐衰的老人,冬天可配食鳖、龟、藕、木耳等护阴之品。此外,平时尽量少吃或不吃寒凉食品,以免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不适、腹泻腹痛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尿是人体排泄体内代谢废物、是多余水分的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从而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何细观尿液及早发现身体的不适呢?    要关注尿量的变化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可以从无色到深琥珀色不等,变化较大,这主要与尿液的酸碱度、尿中色素成分的浓度有关:刚排出体外时,正常人的尿液应为清亮透明,放置一段时间后可出现混浊。这主要与尿中一些溶质沉淀析出、或细胞污染有关;正常人的尿液没有泡沫;也无明显的气味。正常
世界上有一首没有词的歌,让人们记忆深刻。2011年4月初,她携老公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舞台。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她请来了她的乐队。她唱了一首歌叫《忐忑》,被亿万民众封为“神曲”。随后,娱乐圈掀起了一股《忐忑》的翻唱热潮,各界知名艺人纷纷争相模仿……而这首神曲,竞出自她的丈夫之手。一曲《忐忑》,让她迅速走红大江南北。她独特的演唱风格,她与丈夫的爱情故事比《忐忑》更加让人心跳,这个人就是歌唱家龚
老王和老伴原是双职工,已退休几年,如今是衣食不愁。可自从三个孩子成家搬出去住之后,他和老伴守着空荡荡的房子,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老两口因心情不好,无事可干,经常变得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有时莫名其妙地产生心慌和害怕等现象,还经常生病。为此,他们咨询了医生,才了解到他们产生的身心问题是由于家庭出现“空巢”而诱发的。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据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人
在校园体育活动和公园的晨练中,常常能听到“我不练了,要出汗了”的对话。为什么人们对待出汗这样的敏感?因为出汗能使人产生许多不良的情绪,如烦躁、易怒等。还有,汗滴还能沾湿衣服,服饰上会生成汗迹;潮湿的衣服穿在身上影响身体的舒适感;有的人出汗过多,身体还会遗留汗臭等等。尽管出汗能给人带来很多不适感,生活或运动中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害怕出汗。  众所周知,水,是人体的主要成分,在人体的组成中,水的含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