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品格:家校融合育人的应然追求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无论古今中外,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必须以道德教化为前提,以良好的品格发展为基础。离开了品格教育,一切学科成绩的取得无疑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在学校管理、家校合作、各科教学中自觉融入、有机整合品格教育,是学校管理者和各学科教师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期我们刊发几位教师关于品格教育的实践经验,期待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
  当前中小学生品格素养整体情况良好,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有诸多方面需要完善,家校合作还有很大空间,应当拓展渠道,改进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形成合力,实现学生品格有效提升。
  一、 品格教育的内涵
  品格就是人在和外界交往中,比较稳定地支配着人们行为及态度的道德品性。它包括个人品格和社会品格。良好品格的具体内容有:责任、诚信、合作、友善、尊重、正义、创新、自主、自制等。品格教育就是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凸显学校教育的引领功能,积极发挥社会教育的保障功能,促进受教育者形成核心价值,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德行品质的教育过程。品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1.品格教育是一种“教育性”的实践活动;2.品格教育中家长/教师与子女/学生是“平等”和“共生”的关系;3.品格教育注重形成核心价值;4.品格教育重视内化;5.品格教育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中学生品格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课题组通过座谈、咨询、研讨等方式,对当下中学生品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反映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责任心缺失。39%的教师认为,学生品格突出问题是缺乏责任意识,不愿为集体承担相应的责任,自己做错事也不愿承认,在家中也很少做家务。二是诚信度偏低。家长问卷调查显示孩子诚信度不高,能说到做到的仅占56%。三是不够尊重他人。家中来客人,48%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礼仪和礼节。四是公民意识淡薄。26%的学生看到水龙头未关紧,不会主动上前去拧拧紧。
  通过调研,发现青少年品格素养缺失的根源:一是学校德育功能异化。大多数学校以成绩论英雄,重智轻德,一味追求文化成绩,“德育为首”只是喊在嘴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目标的“管理化”、德育内容的“表象化”、德育方法的“简单化”,加上师德师风建设难以到位,使德育工作在提升学生的品格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家庭教育不够科学。具体表现为:家长教育观念不科学,十分在意子女的文化成绩,而对子女的品格素养不够重视;教育方法不科学,专制、放任、溺爱等较普遍;家长没有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求子女孝敬长辈,而自己对父母却没有尽到孝道,要求子女讲文明,而自己常说脏话,要求子女待人诚实,而自己时常出尔反尔;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很难掌握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三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合度不够。三种形式的教育相互脱节,没有形成合力。它们需要发挥各自的功能,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有机融合,才能对学生的品格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学校教育,如果与家庭教育无法高度融合,那么,德育工作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家校融合育人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切实提升学校品格教育的实效性。
  1.把握品格的内核实质。责任心、诚信、尊重等是品格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必备的品格素养。教师要对其内核有深刻的理解,把握它们的层级及递进关系,针对不同学生的品格素养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品格素养得到渐进式的发展。
  2.构建适合学生品格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基于学生品格发展的需要,笔者建构“思·品”教学模式:“思”即思考、思维、思想——思考确定问题,思维找寻方法,思想形成结果;“品”即品味、品悟、品格——品味知识,品悟规律,积淀品格。“思·品”教学模式通过师本、生本、文本引发师生思考,发现问题,品味生活,进而运用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品悟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科思维,在实践中运用提升,积淀与形成良好的品格。
  3.构建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1)采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品格有瑕疵的学生并不是“不知道什么是优良品格”,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实践”。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把学生引入具体生活场景中,激发其“主人翁”意识;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不良品格给他人带来的后果,增进其对品格的理解。(2)进行品格讨论,把品格教育引入日常生活。品格是与理智相连的。品格教育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进一步品味生活,提高判断力。引导学生就生活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平时对弱小学生不尊重,以及考试不够诚信等道德困境进行讨论,澄清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厘清是非曲直,内化、积淀良好的品格。(3)创立良好班风,构建积极的品格发展支持氛围。教师要采取适宜的形式,构建民主、诚信、友爱的班风。形成强烈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强调个人的言行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班级负责;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并积极鼓励。事实表明,在开展系列班团队建设中,学生逐步发展相互信任与共同的志趣,这使他们形成相互尊重、关心,对集体负责的良好品格。
  (二)要提高品格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
  1.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位家长给他的女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父母不希望你成为运动健将,只是希望你有健康、充满活力的身体;父母不需要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你需要有一双寻找美的眼睛和懂得欣赏美的心灵;父母不需要你门门功课优异,但希望你对知识要终身保持孜孜以求的勁头。”这位家长能够明晰教育的本质,确立了一个科学的教育观,那就是健康的身体、审美的心灵、终身学习的态度。
  2.要畅通家庭沟通渠道。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家长要善于倾听。作为家长,平时在和子女沟通时只有善于倾听,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向,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了解子女的真实想法,才能判断子女品格的发展状况,才能对症下药。只有带着欣赏与体味,倾听子女的真情实感,用心去理解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与他(她)心心相印,才能唤起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3.构建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只有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才能对子女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家庭生活健康向上,子女就会养成阳光向上的心态;家庭生活睦邻乐群,子女就会养成友好、平等的心态;家庭生活和谐文明,子女的品行就有了示范;家庭生活勤劳俭朴,子女劳动观念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劳动能让人带着情感去体验生活,懂得珍惜,知道感恩。可见,家庭生活固本培元,是家庭教育的根基。
  4.创新家庭教育途径。一是创新家庭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发挥家长与子女两方面的积极性,家长要克服“事事包办”的做法,子女要克服“事事依赖”的心理。青少年只有通过责任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认识自我、承担责任,才能适应社会。二是提升家庭育人能力。有些家长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在教育子女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需要学校给予具体指导,提升家庭育人能力。三是增强家庭育人的责任感。人的品格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家长要及时纠正子女的不良习气,让调教“慎终于始”“时乃日新”。
  (三)创建家校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切实发挥其各自的教育优势。
  1.目标一致。学校要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坚持以学生的品格提升为宗旨,通过对家长的引导、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价值观,使家校双方在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着力于学生品格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优势互补。学校应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通过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开展适合学生需要的品格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通过优秀品格典型示例等途径,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道德认知有效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家庭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情感交流、心理疏导、榜样示范等手段,培养子女良好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形成符合子女个性的良好品格特征。
  3.行為协调。每位家长对子女的个性和德行最为了解,家长要和教师深度交流,教育目标才能协调一致。对于子女品格方面的缺陷,家长要毫无保留地和教师交流,取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校也应将品格教育的内容及计划等提前告知家长,双方共同开展品格教育。
  4.创设平台。家校融合教育应以相应的平台和载体为抓手,除了常规的“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外,还可创新模式,建立教师与家长互访制度,开办家长网络学校等,实现思维模式以及形式、手段的创新。
  5.制度保障。家校融合教育应成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落实品格教育的具体目标及考核办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以保证德育目标顺利实施。要创新工作举措,鼓励教师、家长开展德育创新和改革实验。家长、教师的合作水平也应成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一项指标,学校对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付出应给予客观的评价,并提供时间和条件上的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家校合作的指导性意见,通过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创造区域的品牌和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实验学校)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2期课题“基于学生品格提升‘自学·群思·品析·引导’学习模型的建构研究”(2017JK12-L277)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书稿收录从先秦到近代的我国历代散文170余篇,予以注释、赏析。本书的特点在于:注意赏析点的提炼,让读者一目了然;注意赏析文字的简洁短小,以适应当下快阅读、轻阅读的特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明确'综合思维'的主要内涵,探寻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探索形成综合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一晃,我在初中语文的讲台上已走过了17个年头。细细咀嚼流逝的岁月,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沉淀成我永远难忘的记忆。初出茅庐时的幼稚2002年,从师范院校毕
研究了α-取代内酯的立体选择硝基乙烯化反应.从金属离子对反应时间、温度及产率的影响实验中发现,Zn2+增加了反应活性.用1HNMR光谱确定了产物双键的立体构型,并初步探讨了反应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政策,提出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培养模式和学制等方面相互贯通的要求。上海自2010年正式启动以来,全市已有约78%的中职学校和86%的高职学校实施了这种培养模式,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然而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课程衔接、教学管理、评价监控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促进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上海J学院及其中高
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背、记、默写全词,体会本词主旨句“可怜白发生”的内涵。3.感悟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
示波分析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电化学分析研究领域[1~4].它根据阴极射线示波器荧光屏上示波图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测试,从原理上可以将其分为示波电位法和示波计时电位法;从
气凝胶是由纳米量级超细微粒或高聚物分子构成的多孔性固态材料[1,2],其杨氏模量、声传播速率、折射率、热导率和电导率等均与其宏观密度成标度关系.它拥有反常输运特性、动力学性质
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关系,即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以及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案例,着重阐述高中数学教学中两个关系在课堂实践中的处理与思考,旨在提高
结合一次与中等生的对话及反思,揭示:针对中等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完善认知结构、强化运算技能、激活思维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