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严复“新民德”学说论当代大学思想道德教育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u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甲午展示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西学思想的冲击。严复作为近代中国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中学,如何正确处理好中西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探究,形成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观,本文基于“新民德”的教育理论来论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新民德”的内涵
  
  “新民德”内涵一方面表现在自由主义上。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下,严复眼中的中国是缺乏民主和自由的。“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也。”(《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国封建传统在历史的繁衍中发展为专制夺权,广大民众被压抑束缚,而“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因为“民之自由,天之所界”。(《严复集》第一册,第3页)只有将上帝赋予人民的自由归还给人民,才能使个体的自由变为社会公众的民主。
  “新民德”内涵另一方面表现在权利和义务观上。严复认为“义务者,与权利相对待而有之词也。故民有可据之权利,而后应尽之义务生焉。无权利,而责民以义务者,非义务也,直奴分耳。”(《法意》按语《严复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权利和义务是相对而存在的,权利是义务的基础,义务是权利的保障。只有赋予民众社会权利,民众才能尽自己社会义务。而没有权利而不赋予义务这是不对等的。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严复“新民德”是将西方近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德、智、体全面、综合、均衡发展的教育模式。严复“新民德”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样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弘扬民族精神,重塑价值取向,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战争年代,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涌现出了像董存瑞、黄继光这般宁死不屈,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的英雄。计划经济时期,以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特征的价值观体系如雨后春笋,在华夏大地奏响,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孔繁森、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他们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深深扎根于祖国的边疆,默默无闻的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厉的冲击,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教育与弘扬受到严重的考验。在今后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树立和谐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方向。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开阔视野,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胆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人民的生活日渐富裕,当代大学生以80后、90后居多,并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亲为了不想让孩子受他们那个年代的罪和苦,父母亲的过分溺爱,使得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缺乏在实践中独立自主的锻炼,缺少敢于创新的能力,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化的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丧失了自我的判断力、自主力、适应力,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因此课堂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一个目标、一个规格、一个模式这种陈旧的“大一统”模式。打破常规、传统、呆板的“填鸭式”灌输法,改变“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开动脑筋,拓展见解,增加阅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善于、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
  
  (三)社会、家庭、学校有机结合,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是个大家庭,是个大课堂;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社会、家庭、学校各自不是一个独立体,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社会需要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友善、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弘扬倡导科学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场所和保障。学校教育是维系家庭教育的纽带,是走上社会的跳板。学校教育要结合实践,联系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将智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契合。家庭教育需要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加强与子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关心子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家长要理性客观对待,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必要时可以和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协商再做定夺。只有在社会家庭、学校、家长的共同的努力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其他文献
笔者认为余华从写作早期的作品如《现实一种》、《世事如烟》到中后期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让他同时也让我们读者在生存的困兽之斗中找到了一条突围而出的道路。本文试图结合自身三次阅读《许三观卖血记》过程中的精神突围之路,对余华生命哲学的突围之路做出解读。    一、求索印证——荒诞叙述    初次阅读,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作品中的荒诞叙述。这种荒诞叙述,是说作品的文本语言及其塑造出来的人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文学景观激动人心。文学在遭受了多年的践踏和压抑后,终于又焕发了生机。张贤亮便是涌现的一颗新星。1980年他发表《灵与肉》获全国优秀小说奖,1983年《肖尔布拉克》、1984年《绿化树》获全国优秀小说奖,198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引起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一、时代的压抑与人性的抗争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所以轰动文坛,是因为他在
期刊
循着一支古曲,走进大山的境界,涉几湾山路,细赏村庄的东西,感受山里女人的淳朴与勤俭。山里的女人,她们甘愿奉献自己的一生,成就一个美丽的梦。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引言    离乡数载,2010年末,岁寒。为了一睹山野的皑皑白雪,我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故乡牛皮山。“姐姐,你们怎么来了?”,正在四处张望的我,被眼前这位身体结实、皮肤微黑的大妹子的叫声震住了。我茫然的问道:“请问你是谁
期刊
合唱指挥者是合唱的灵魂,是合唱演出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指挥者通过熟悉合唱曲目,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把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歌曲情感通过指挥动作诠释给合唱队员,合唱队员通过指挥者的动作心领神会,用美妙的声音将歌曲的内在精神展现给听众。在这过程中,指挥者的动作作为指挥者和合唱队员的媒介,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能够准确把指挥者内心情感表达给合唱队员,从听众以及美学角度来说,指挥者的动作还应该具有审
期刊
《忧郁的热带》可以说是一本自传性的人类学作品。作者以他的探险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一个被他称为“新世界”的热带。“自我反思”是本书的主题。它对欧洲文化体系的深刻反醒,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对待异域文化的公正态度,猛烈抨击了古典进化论学派的“欧洲中心主义”观点,在人类学研究态度的转变上起到了非凡作用。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它在发现一种跨越文化、超越历史的‘语言’,并在发现一种方法的过程中分解了‘自我’。这种探
期刊
按照丹麦学者汤姆森(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的观点,青铜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之一。这样的观点同样适应于中国。之所以有大量学者从事青铜器的研究,自与青铜器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郭宝钧先生在其遗著《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一书中首次关注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青铜鼎的器型经历了从“耳足四点分配式”到“耳
期刊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推行的田赋改革,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堪称中国赋税史上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以梁方仲先生最为权威。他发表《一条鞭法》一文以及多篇相关论文。这些论著,几十年来被学界公认为一条鞭法研究最具权威性的经典之作。但是一条鞭法还有许多值得学者继续探讨和考察之处。梁方仲先生的研究并不意味着一条鞭法
期刊
我们通常认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但是很少有人思考过文字对语言也存在着反作用,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不少以汉字字形而造成的詞。本文主要研究以字形造詞这种方式。说到汉字具有造詞功能,这个问题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诧异,汉字是用来记录表达语言的,怎么会“造詞”呢?苏新春提出“所谓汉字的造詞功能是指汉字用自己的字体字形来确认、证实詞语存在的一种功能。”这里
期刊
前言    20世纪50年代以后李君维先生在文坛上销匿了很多年,当年以东方蝃蝀为笔名写的《绅士淑女图》,关注的学者更是寥寥无几。直到1998年,钱理群等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增订本)中才将李君维的小说纳入文学史,书中这样描述《绅士淑女图》:“仅一册《绅士淑女图》,用一种富丽的文字写出了十里洋场上旧家族的失落和新的精神家园的难以寻觅,文体雅俗融洽,逼似张爱玲,透出一股繁华中的荒凉况味。”至此
期刊
电视购物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现是以1992年广东省珠江频道播出的一个购物节目为标志,到现在为止已经走过了19年的风雨之路,据央视一索夫瑞发布的《2008-2009中国电视购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电视购物产业规模仅为105亿元,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1%不到。由此可见,电视购物在我国仍然属于“朝阳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但是,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大陆的电视购物却深陷“失信于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