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08611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此已近十年。徽宗已被囚死。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三关,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
  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我们可以从注释入手。三条注释,第一条介绍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第二条告诉我们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条对词作中的地名进行了注解。可以说,这三条注释对理解词作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有着重要作用。
  结合基本的历史学知识:南宋是一个偏安的半壁王朝,许多爱国志士不满偏安一隅的局面,志在恢复,但往往受到打压,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综合以上信息,对作品内容进行大致推断,可以得出如下推断:词作内容和收复失地有关,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铭记耻辱,抒发爱国情感。
  接下来我们从题目开始,重新读词,分析词作内容,印证所做推断。
  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天气及环境。上阕首句点题,“雪漫漫”对应题目“大雪”,实写眼前之景,第二句遥想北方,虚写“易水寒”,寒的不仅是天,还有内心。接下来说远望三关,“断肠山外山”。“山外山”,连绵不断,意指北方的大片国土。“断肠”,极度伤心,为什么?结合注释①、③,这三个重要的关隘连同大片的国土如今已经沦落敌手,遥想百姓被金兵铁蹄践踏,怎不伤心。到此,痛悼亡国、思恋故土之情已经抒发了出来。
  下阕首先列出两种不可能的自然现象“天老海翻”,作者说,即便天老海翻,“此恨”也难以消除。这个恨,就是亡国辱君之恨,就是国土沦陷、百姓惨遭蹂躏之恨。最后两句很有意味。“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只是常常听到朝廷派遣使者到金廷询问被俘皇帝的安危,但是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被迎回呢?国君被掳受辱,继位者应该卧薪尝胆,一雪前耻,但如今仅仅是派遣使者问问安危。这是示好,不愿交战的做法,反映出当时的对敌政策。这让力主恢复的作者情何以堪!这里面,隐约透露的有作者的壮志难酬,抱负难申,一腔愤懑不平。
  从词来看,作者的情感有如下几点:思恋故土,渴盼收复;国破家亡,渴求雪耻;心系国君,忠君爱国;满腔愤懑,壮志难酬。
  回看前面根据注释及历史背景所做的大致推断,一些要点得到了印证。这说明,在对注释的分析研读基础之上对作品内容情感的分析把握是大致正确的。
  注释和背景与作品需要相互印证,单纯地看重某一方面都有失偏颇。有学生喜欢直接就作品分析,深挖作品,结果牵强附会,得到一些无中生有的結论;或脱离作品内容,刻意拔高情感主旨。这些,大多是没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的原因。
  古诗文的阅读训练,无论是总结规律,读背常见意象内涵、答题技巧,还是细绎文理,对作品进行逐句深入解读,对作品产生缘由的认识都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在古诗文学习方面,一个基本的观点是:打通文史哲,综合文科知识作为背景,为古诗文服务。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阅历广泛、游历天下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
林语堂: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名作简介: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本书以轻快温厚的笔调记述了苏轼自眉山开封,一路贬向杭州、黄州、惠州等地的跌宕起伏的人生。除了择要采用信札、便条、敕令、诗文、文献等史实性材料外,作者还以讲故事并作微点评的形式,展现苏东坡集“儒释道”三家于一体、通体豪迈旷达的精神风貌,既有可读性,又有耐思性。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同样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们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针对这样一段材料,我们来看下面的两篇作文。  潘子健同学的文章纯用说理,每一小节基本是对诗歌某一句的阐释,可以视作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这不失为一种考场构思文章的好办法。作文材料都有一定思想深度和逻辑结构,只要把材料里的道理说透,就能成就佳作。  尤
著名诗人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去世,享年89岁。  余光中的诗是较早为大陆所引进的台湾文学之一。1928年出生于南京的余光中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所有动荡。1952年,余光中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台湾、美国与香港之间任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评论,也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著作。  在台湾诗坛,余光中称得上是一位巨匠。他与覃子豪、钟鼎文、邓禹平等当时文坛上活跃的青年诗人们,共
自然万物自有其规,遵循不违背,此曰“守”;天地众生亦必有其变,革新不墨守,此曰“破”。守与破并非针锋相对,追求和谐与发展的道路上,必要守之,破之。  守之,然后能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便是“守”的重要性。达·芬奇以苦练画鸡蛋的方式,守着绘画艺术的基础,之后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这对于个人尚且如此,对于国家则更为重要。我国历经百年沧桑屹立至今,是因为守住了中华文化传统,承继了中华精神血脉
说到朋友圈,不禁让我想到《偷书贼》中莉赛尔在战乱中每晚手抱掘墓工人手册的情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莉赛尔满怀丧弟的苦痛,用书帮助了身边许多同样承受苦难的犹太人、街坊邻居,安慰每颗惶惶不安的心的同时也构建了战乱阴霾下鲜有的朋友圈。当人性中的善成为吉光片羽,朋友圈展现出了强大的捍卫力与鼓舞力。  朋友圈来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圈子文化,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向外不断扩展的圆,直至与他人的圆产生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时代,吃快餐、乘快车、收快递、住快捷酒店,穿衣也流行“快时尚”。在这种一味“求快”的思维支配下,一切都和速度直接挂钩。  成才要快。自从做了妈妈,北京某出版社员工李菁将全部心思放在孩子的学习上:1岁开始学认字,3岁内开始学外语,还有钢琴、国学、绘画、游泳……尚未上学,孩子就被送上“成才”快车,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调查显示,城市里3至6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班,育儿支出
提到感动,人们想到的是什么?要哭!是,是要哭,这的确是表现人们被感动的一种方式。但现在更多人不是因为感动而哭泣,而是哭泣是为了表示自己被感动了。哭泣便成了感动的形象代言人,并且地位不可动摇。  为何感动会沦落到与哭一个级别呢?看看当今社会,人情味越来越淡漠,人们真的诠释了那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  近几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原因在于前几年这样一个传播正能量
德国公益组织Misereor设计了一张能让贫民吃饱饭的海报。它由被绳索捆绑的双手和全麦面包的照片,以及照片中央的黑线组成。当你从黑线的顶端将信用卡插入下移,信用卡将被自动扣除2欧元。与此同时,绳索断开,小手重获自由;面包切开,被一双大手拿走。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们直观感受到:自己捐出的钱真的能帮助一位饥饿的陌生朋友。Misereor相信,每个人都有柔软的心,如果人们还没有捐助,绝不是因为人们不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前,清华大学举行2017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培育有思想的青年人,永远是大学的核心目标。”校长邱勇寄语学生要跨越知识的界限、文化的界限、时空的界限和自我的界限,在阅读中与智者先贤对话,在思考中与内心真我交流。并送予每位毕业生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希望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反思人生,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在体察自然、感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