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喜剧工厂,网络名人胡淑芬近来的生活开始告别“资深ID”时代;他不再混圈子;他尽量不看后半夜的世界杯;他习惯于让MSN保持脱机状 态……但即便如此,钱的问题还是没有着落。
胡淑芬,这个洋溢着浓烈中年妇女气息的网络名人,其实是个爷们,他的真名“胡亮”却并没多少人知道。
胡淑芬的简历,是一长串未完成时:比如他是电影导演,却没拍过像样的片子;他是作家,似乎也没有啥代表作;他在网络上被称为“中国憨豆”,但其倒腾的“喜剧工厂”到现在还在为资金发愁……
一年来,他为自己的喜剧工厂寻找投资,一番疲惫之旅后,依然步履维艰。
3月份,他本想把自己北京138平米的房子卖掉,获得一笔资金专心做喜剧工厂。中介为房子估价280万,快要出手了,不料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买房者都开始观望,房子再也无人问津。他寻找投资的故事,从不缺少这种黑色幽默的桥段。
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人查立,用“自生自灭”一词来形容胡淑芬们的困难处境。“外资在中国投资文化产业很难,中国的审查和各种管制让外资望而生畏,所以他们不会投资胡淑芬;中国的民营投资人比外资更懂得中国的社会环境,他们更不愿意冒险。”
仅仅是投资环境的问题吗?喜剧工厂要着力打造的“微喜剧”或“微视频”项目,其商业模式并未成功孵化,也是不少投资人持审慎态度的原因。
“中国憨豆”的电影梦
“中国人活得这么累,非常需要喜剧,中国喜剧也需要产业化。”去年12月,在中国第七届天使投资人沙龙上,评委徐小平如此评价胡淑芬的“喜剧工厂”项目。
这个项目的模式并不复杂:喜剧工厂制作大量幽默风格的微视频节目,为手机等终端提供短喜剧内容。这个创意最终获得了冠军,八位评委中,有六位给了他绿色的支持牌。
对胡淑芬来说,这是他经历了多番迂回之后,其喜剧梦想的新起点。
早在7年前,胡淑芬就写了个搞笑风格的电影剧本,名为《绑架》。紫禁城影业的总经理张强看到后很喜欢,就把这个剧本给了中影集团的韩三平。韩看完后大为感叹:“奇怪,一个中年妇女怎么能写出这么幽默的文字?”
他并不知道,胡淑芬其实是个男人。
韩把剧本交给周星驰,周也很喜欢,胡淑芬于是顺利入选了周星驰和中影合作设立的新导演计划。但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膨胀,让投资人对大投入的大制作电影更感兴趣,像胡淑芬这样的新导演缺乏市场号召力,《绑架》的本子也逐渐被搁置了。
胡淑芬继续折腾。他给华谊兄弟的王中军打了电话,同韩三平一样,王中军看过剧本后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马上安排人手跟胡淑芬谈。“那时我没作品,他们就让我试拍,试拍之后,喜剧感不错,就是有点粗糙。如果投资到位,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
后来《绑架》的名字改成了《一本正经》。它说的是一群有梦想的人拍电影的故事,有着胡淑芬的个人体验痕迹。剧本上报后,审批出现了问题。因为里面有类似“大导演骗小编剧”诸如此类的揭黑情节,有领导不高兴:这不是在影射电影界吗?于是,华谊建议把电影圈改成话剧圈或者音乐圈。胡淑芬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如果改了,质感就伤害了。”
这是他离自己的喜剧电影梦想最近的一次。
到了2008年,对大电影公司失去信心的胡淑芬,决定个人集资拍电影。当年12月,他在某论坛上发了10多个帖子,称自己准备拍摄一部时长为15分钟、投资预算为10万元的小制作喜剧电影《阿芬Mr.Fun》,要把阿芬打造成中国的“憨豆先生”,希望网友能为其集资。两个月后,胡淑芬还真的完成了集资计划。
王小山就是这100多位股东中的一位。他在网上看到集资的消息后,主动打电话给胡淑芬,入股1000元。王小山没想到,《阿芬Mr.Fun》成功拍摄后,他入股的钱不仅全部收回,还得到了100多元的分红。
这种模式在国外很常见,比如韩国电影就鼓励网民进行入股式小额投资,参与电影制作,众多韩国青年导演正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自己的电影梦。不过,在中国这种做法有风险,很可能被定性为非法集资。一般情况下,个人吸收公共存款金额达20万以上,或吸收人数30户以上,即构成犯罪。
《阿芬Mr.Fun》集资人数超过了100人,但身兼召集人、导演、主演于一身的胡淑芬并没有被“绳之以法”。他甚至有点遗憾:“如果这个事情闹大了就好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实现理想,大家都去帮他,结果他被抓进去了。这个故事太棒了!”
这种困境在“馒头教父”胡戈那里也很明显。胡戈曾创作了两部原创的“007”系列网络电影,第一部投资是10万,第二部是30万,同样也是靠企业赞助获得投资。“比较困难,大家都不太愿意在网络上投放广告。”成本可以赚回来,但没办法大规模盈利。
胡戈认为,这类网络电影不是长久走下去的路。“如果我一直做网络短片,那就是广告导演了。它的一个特点是免费播放,拍网络电影不可能是个职业,也无法靠它生存。”
喜剧工厂为钱困
胡淑芬真正的“声名鹊起”,还要源于数年前他在西祠胡同创办的“无厘头以人为本”论坛。在这之前,这位高中毕业的40岁男子,曾做过肉联厂工人、记者、自由撰稿人等职业。
在“无厘头以人为本”论坛上,胡淑芬自己带头创作“无厘头文化时报”,比如有个段子戏仿了文化新闻:“近日,部分在京著名诗人在位于车公庄的布老虎烧烤屋,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向回车键致敬’活动,以感谢回车键给他们的诗歌创作带来的方便。”
在当时靠贩卖老笑话的BBS时代,原创幽默让这个板块迅速走红,在西祠的热门榜排名中,一直稳坐第二名。作为大版主,胡淑芬于是在网络无厘头界也被戏称为“带头大哥”。
现在回头看,胡淑芬感觉那些还是太小儿科了。“它最初是为电视栏目《英达脱口秀》设立的,更像代工性质。我现在希望,它不仅能生产一个栏目,更能转化成更大的生产力。”当时,他只知道用无厘头的眼睛看世界,还没学会用产业的眼睛看世界。
胡淑芬曾做过调查,美国一个日播的脱口秀节目,其背后会有几百人的创作团队。报酬也很高,只要有一个好段子,就能支撑一个礼拜的好生活。“在中国没有这么好的回报,段子都给别人免费用了。”
他成立喜剧工厂的一个设想,就是把网络幽默资源整合起来,将其打造成能盈利的产业链。比如做一个网站,把网络上的幽默作者团结起来。“WEB2.0用户产生内容,我们是用户产生有效内容。”
喜剧工厂项目获得“第七届天使投资人沙龙”冠军后,给了胡淑芬很大激励。为了让喜剧工厂快速发展,他踏上寻找投资之路。
因为自己擅长创意产品,他希望合作方不仅能带来资金,更能带来运作、营销上的资源,弥补自己的短板。“有两家地产公司想投资我们,但我感觉背景有些复杂,看不清楚。还有一个做煤炭生意的大款,说得更直接:我投一千万给你,然后你再组建一个演员经纪公司,有女演员陪我出去吃饭谈事就行。像这样的投资人,我都果断放弃了。”他希望喜剧工厂是一家阳光的、没有原罪的企业。
在与风投接触的过程中,很多投资人都力图以一定的股份比例以控制公司,这是胡淑芬最不愿意妥协的。几轮谈判下来,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没能和任何一家达成意向。同时,银行借贷的路也走不通,因为在对方眼里这个创意项目的盈利前景并不明朗。
一年下来,胡淑芬感到筋疲力尽。
创意产业的投资难题,一位做动画产业的老总曾做如此描述:“投资方要利润,在5到7年内,你要给我20倍到30倍的回报。”这个产业不可能,银行借贷呢?不知从哪里下手,“银行坐在那,我们坐在这,两边说不上话”。
像胡淑芬一样,马桂林也经历过类似困境。马曾做过众多动漫出版项目,现任学友园(北京)教育传媒集团动漫事业部总经理,旗下有《优趣动漫周刊》等数本杂志。
在马桂林看来,很多投资人和银行首先要面对的难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系统缺乏,具体价值很难被评估。“这个产业回报周期长,而风投往往会要求上市、要倍增效益、要安全退出,所以目前能做到上市的创意产业,大部分都是国有出版集团,民营的就一个华谊兄弟。”
乾龙创投合伙基金创始人查立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也存在问题。查之前曾做过许多天使类投资,他觉得很多金融政策对民营中小企业都是“假惺惺”的,比如小公司注册资金少于100万,银行都可以拒绝给你开公司账号。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敏感性又强,受到政策影响很大,“政府不排雷,投资人别去趟雷”。
具体到喜剧工厂项目,其自身的盈利模式尚未成功孵化,很大程度上是投资方难下决心的重要原因。目前这类微视频的有效盈利主要还是靠广告植入,这一块仅能保本而已。而最有希望突破的是内容发行,但目前绝大部分微视频在网络上都是免费播放,与播放终端的收益分成模式,基本都未建立。
“喜剧工厂项目还没有完全孵化出来,这给投资人对团队和项目前景的判断多少会有些影响。”胡淑芬也承认。
枫谷投资的合伙人曾玉,与胡淑芬谈过这个项目。对胡淑芬试图卖房创业的激情,她颇为赞赏。但谈到喜剧工厂本身,她并不看好:“做一个内容提供商,且专注在短剧方面,这个范围有些太窄,容易被挤压。”她建议胡淑芬应该跳出内容提供商的概念。
一位投资人告诉胡淑芬,他曾经为了投一个项目,观察了两年才做出最后决定。但胡淑芬决定不再等了。
“二胡”的逆向路径
他决定先做周期短的、投资小的微喜剧视频。喜剧工厂正跟榕树下网站合作,对方负责征集剧本,喜剧工厂拍成视频。他也在跟电视台谈合作,比如央视有70万手机用户,这是个正在扩大的消费终端,如果能谈下来,利润分成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合作模式。
从风格上来说,胡淑芬追求的喜剧不是只有一层的搞笑,而像卓别林的片子,内里有一层悲。他有个外号是“中国憨豆”,他希望自己微视频短剧能卖给各种终端,“你看飞机上总是放憨豆电影,以后可以用我的片子替了。”
“大家都在建平台,但缺少优质的原创视频资源,这样,我们的价值就凸现出来了。”他深信这一点。
“喜剧工厂”已经注册了商标,这是他要经营的母品牌,将来他还计划开拓一些子品牌。他甚至想好,如果做大了,他会把当初那批在无厘头板块的朋友拉进来。不过,目前这个工厂连他在内也只有专职“工人”四名,很多时候,还是靠一些圈内的朋友义务帮忙。
因为喜剧工厂,他近来的生活开始逐渐告别“资深ID”时代。他不再喜欢混圈子,因为参加各种饭局的时间成本太高;他尽量不再看后半夜的世界杯赛事,因为要保持第二天的工作状态;他习惯于让MSN保持脱机状态,只为避免一些无聊的闲谈。
“我没结婚没孩子,赌性十足。做事情不妥协不折衷。”他已经40岁,依旧不安分。
不过,同样做微视频的胡戈,对喜剧工厂的模式却不看好。胡戈说即使到了3G时代,微视频也不能给他们带来收入。“网上免费的东西太多,手机用户不可能花钱买你的东西。我的007拍得再好,也拍不过美国电影吧?”
胡戈的终极梦想还是大电影。从“馒头”到007系列再到《宅居动物》,他对网络电影的制作模式已经厌倦。胡戈透露,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很可能就开拍一部喜剧风格的电影,在院线上映。
胡淑芬与胡戈,两个无厘头时代的代表,在对大电影和新媒体喜剧的个人探索上,有了截然相反的路径。前者做大电影尝试失败后,专心创业,做新媒体喜剧;后者发现微视频难以盈利,已转身试图在大电影上实现突破。
谁会笑在前面?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现在,胡淑芬暂时结束了寻资路上的疲惫之旅,他不愿把时间都用在“找钱”这件事上,他最喜欢的是开选题会,一帮人穷尽智慧,编出一个够牛逼够有趣的段子。
老老实实做,慢慢逐步积累,伺机而动,这是他目前的迂回策略。在创意产业滚打多年的马桂林认同这个策略:“如果有一天你做得够好,那些投资人的嗅觉会比你灵敏,他们会回来求你。这就是商业的逻辑。”
胡淑芬,这个洋溢着浓烈中年妇女气息的网络名人,其实是个爷们,他的真名“胡亮”却并没多少人知道。
胡淑芬的简历,是一长串未完成时:比如他是电影导演,却没拍过像样的片子;他是作家,似乎也没有啥代表作;他在网络上被称为“中国憨豆”,但其倒腾的“喜剧工厂”到现在还在为资金发愁……
一年来,他为自己的喜剧工厂寻找投资,一番疲惫之旅后,依然步履维艰。
3月份,他本想把自己北京138平米的房子卖掉,获得一笔资金专心做喜剧工厂。中介为房子估价280万,快要出手了,不料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买房者都开始观望,房子再也无人问津。他寻找投资的故事,从不缺少这种黑色幽默的桥段。
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人查立,用“自生自灭”一词来形容胡淑芬们的困难处境。“外资在中国投资文化产业很难,中国的审查和各种管制让外资望而生畏,所以他们不会投资胡淑芬;中国的民营投资人比外资更懂得中国的社会环境,他们更不愿意冒险。”
仅仅是投资环境的问题吗?喜剧工厂要着力打造的“微喜剧”或“微视频”项目,其商业模式并未成功孵化,也是不少投资人持审慎态度的原因。
“中国憨豆”的电影梦
“中国人活得这么累,非常需要喜剧,中国喜剧也需要产业化。”去年12月,在中国第七届天使投资人沙龙上,评委徐小平如此评价胡淑芬的“喜剧工厂”项目。
这个项目的模式并不复杂:喜剧工厂制作大量幽默风格的微视频节目,为手机等终端提供短喜剧内容。这个创意最终获得了冠军,八位评委中,有六位给了他绿色的支持牌。
对胡淑芬来说,这是他经历了多番迂回之后,其喜剧梦想的新起点。
早在7年前,胡淑芬就写了个搞笑风格的电影剧本,名为《绑架》。紫禁城影业的总经理张强看到后很喜欢,就把这个剧本给了中影集团的韩三平。韩看完后大为感叹:“奇怪,一个中年妇女怎么能写出这么幽默的文字?”
他并不知道,胡淑芬其实是个男人。
韩把剧本交给周星驰,周也很喜欢,胡淑芬于是顺利入选了周星驰和中影合作设立的新导演计划。但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膨胀,让投资人对大投入的大制作电影更感兴趣,像胡淑芬这样的新导演缺乏市场号召力,《绑架》的本子也逐渐被搁置了。
胡淑芬继续折腾。他给华谊兄弟的王中军打了电话,同韩三平一样,王中军看过剧本后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马上安排人手跟胡淑芬谈。“那时我没作品,他们就让我试拍,试拍之后,喜剧感不错,就是有点粗糙。如果投资到位,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
后来《绑架》的名字改成了《一本正经》。它说的是一群有梦想的人拍电影的故事,有着胡淑芬的个人体验痕迹。剧本上报后,审批出现了问题。因为里面有类似“大导演骗小编剧”诸如此类的揭黑情节,有领导不高兴:这不是在影射电影界吗?于是,华谊建议把电影圈改成话剧圈或者音乐圈。胡淑芬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如果改了,质感就伤害了。”
这是他离自己的喜剧电影梦想最近的一次。
到了2008年,对大电影公司失去信心的胡淑芬,决定个人集资拍电影。当年12月,他在某论坛上发了10多个帖子,称自己准备拍摄一部时长为15分钟、投资预算为10万元的小制作喜剧电影《阿芬Mr.Fun》,要把阿芬打造成中国的“憨豆先生”,希望网友能为其集资。两个月后,胡淑芬还真的完成了集资计划。
王小山就是这100多位股东中的一位。他在网上看到集资的消息后,主动打电话给胡淑芬,入股1000元。王小山没想到,《阿芬Mr.Fun》成功拍摄后,他入股的钱不仅全部收回,还得到了100多元的分红。
这种模式在国外很常见,比如韩国电影就鼓励网民进行入股式小额投资,参与电影制作,众多韩国青年导演正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自己的电影梦。不过,在中国这种做法有风险,很可能被定性为非法集资。一般情况下,个人吸收公共存款金额达20万以上,或吸收人数30户以上,即构成犯罪。
《阿芬Mr.Fun》集资人数超过了100人,但身兼召集人、导演、主演于一身的胡淑芬并没有被“绳之以法”。他甚至有点遗憾:“如果这个事情闹大了就好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实现理想,大家都去帮他,结果他被抓进去了。这个故事太棒了!”
这种困境在“馒头教父”胡戈那里也很明显。胡戈曾创作了两部原创的“007”系列网络电影,第一部投资是10万,第二部是30万,同样也是靠企业赞助获得投资。“比较困难,大家都不太愿意在网络上投放广告。”成本可以赚回来,但没办法大规模盈利。
胡戈认为,这类网络电影不是长久走下去的路。“如果我一直做网络短片,那就是广告导演了。它的一个特点是免费播放,拍网络电影不可能是个职业,也无法靠它生存。”
喜剧工厂为钱困
胡淑芬真正的“声名鹊起”,还要源于数年前他在西祠胡同创办的“无厘头以人为本”论坛。在这之前,这位高中毕业的40岁男子,曾做过肉联厂工人、记者、自由撰稿人等职业。
在“无厘头以人为本”论坛上,胡淑芬自己带头创作“无厘头文化时报”,比如有个段子戏仿了文化新闻:“近日,部分在京著名诗人在位于车公庄的布老虎烧烤屋,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向回车键致敬’活动,以感谢回车键给他们的诗歌创作带来的方便。”
在当时靠贩卖老笑话的BBS时代,原创幽默让这个板块迅速走红,在西祠的热门榜排名中,一直稳坐第二名。作为大版主,胡淑芬于是在网络无厘头界也被戏称为“带头大哥”。
现在回头看,胡淑芬感觉那些还是太小儿科了。“它最初是为电视栏目《英达脱口秀》设立的,更像代工性质。我现在希望,它不仅能生产一个栏目,更能转化成更大的生产力。”当时,他只知道用无厘头的眼睛看世界,还没学会用产业的眼睛看世界。
胡淑芬曾做过调查,美国一个日播的脱口秀节目,其背后会有几百人的创作团队。报酬也很高,只要有一个好段子,就能支撑一个礼拜的好生活。“在中国没有这么好的回报,段子都给别人免费用了。”
他成立喜剧工厂的一个设想,就是把网络幽默资源整合起来,将其打造成能盈利的产业链。比如做一个网站,把网络上的幽默作者团结起来。“WEB2.0用户产生内容,我们是用户产生有效内容。”
喜剧工厂项目获得“第七届天使投资人沙龙”冠军后,给了胡淑芬很大激励。为了让喜剧工厂快速发展,他踏上寻找投资之路。
因为自己擅长创意产品,他希望合作方不仅能带来资金,更能带来运作、营销上的资源,弥补自己的短板。“有两家地产公司想投资我们,但我感觉背景有些复杂,看不清楚。还有一个做煤炭生意的大款,说得更直接:我投一千万给你,然后你再组建一个演员经纪公司,有女演员陪我出去吃饭谈事就行。像这样的投资人,我都果断放弃了。”他希望喜剧工厂是一家阳光的、没有原罪的企业。
在与风投接触的过程中,很多投资人都力图以一定的股份比例以控制公司,这是胡淑芬最不愿意妥协的。几轮谈判下来,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没能和任何一家达成意向。同时,银行借贷的路也走不通,因为在对方眼里这个创意项目的盈利前景并不明朗。
一年下来,胡淑芬感到筋疲力尽。
创意产业的投资难题,一位做动画产业的老总曾做如此描述:“投资方要利润,在5到7年内,你要给我20倍到30倍的回报。”这个产业不可能,银行借贷呢?不知从哪里下手,“银行坐在那,我们坐在这,两边说不上话”。
像胡淑芬一样,马桂林也经历过类似困境。马曾做过众多动漫出版项目,现任学友园(北京)教育传媒集团动漫事业部总经理,旗下有《优趣动漫周刊》等数本杂志。
在马桂林看来,很多投资人和银行首先要面对的难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系统缺乏,具体价值很难被评估。“这个产业回报周期长,而风投往往会要求上市、要倍增效益、要安全退出,所以目前能做到上市的创意产业,大部分都是国有出版集团,民营的就一个华谊兄弟。”
乾龙创投合伙基金创始人查立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也存在问题。查之前曾做过许多天使类投资,他觉得很多金融政策对民营中小企业都是“假惺惺”的,比如小公司注册资金少于100万,银行都可以拒绝给你开公司账号。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敏感性又强,受到政策影响很大,“政府不排雷,投资人别去趟雷”。
具体到喜剧工厂项目,其自身的盈利模式尚未成功孵化,很大程度上是投资方难下决心的重要原因。目前这类微视频的有效盈利主要还是靠广告植入,这一块仅能保本而已。而最有希望突破的是内容发行,但目前绝大部分微视频在网络上都是免费播放,与播放终端的收益分成模式,基本都未建立。
“喜剧工厂项目还没有完全孵化出来,这给投资人对团队和项目前景的判断多少会有些影响。”胡淑芬也承认。
枫谷投资的合伙人曾玉,与胡淑芬谈过这个项目。对胡淑芬试图卖房创业的激情,她颇为赞赏。但谈到喜剧工厂本身,她并不看好:“做一个内容提供商,且专注在短剧方面,这个范围有些太窄,容易被挤压。”她建议胡淑芬应该跳出内容提供商的概念。
一位投资人告诉胡淑芬,他曾经为了投一个项目,观察了两年才做出最后决定。但胡淑芬决定不再等了。
“二胡”的逆向路径
他决定先做周期短的、投资小的微喜剧视频。喜剧工厂正跟榕树下网站合作,对方负责征集剧本,喜剧工厂拍成视频。他也在跟电视台谈合作,比如央视有70万手机用户,这是个正在扩大的消费终端,如果能谈下来,利润分成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合作模式。
从风格上来说,胡淑芬追求的喜剧不是只有一层的搞笑,而像卓别林的片子,内里有一层悲。他有个外号是“中国憨豆”,他希望自己微视频短剧能卖给各种终端,“你看飞机上总是放憨豆电影,以后可以用我的片子替了。”
“大家都在建平台,但缺少优质的原创视频资源,这样,我们的价值就凸现出来了。”他深信这一点。
“喜剧工厂”已经注册了商标,这是他要经营的母品牌,将来他还计划开拓一些子品牌。他甚至想好,如果做大了,他会把当初那批在无厘头板块的朋友拉进来。不过,目前这个工厂连他在内也只有专职“工人”四名,很多时候,还是靠一些圈内的朋友义务帮忙。
因为喜剧工厂,他近来的生活开始逐渐告别“资深ID”时代。他不再喜欢混圈子,因为参加各种饭局的时间成本太高;他尽量不再看后半夜的世界杯赛事,因为要保持第二天的工作状态;他习惯于让MSN保持脱机状态,只为避免一些无聊的闲谈。
“我没结婚没孩子,赌性十足。做事情不妥协不折衷。”他已经40岁,依旧不安分。
不过,同样做微视频的胡戈,对喜剧工厂的模式却不看好。胡戈说即使到了3G时代,微视频也不能给他们带来收入。“网上免费的东西太多,手机用户不可能花钱买你的东西。我的007拍得再好,也拍不过美国电影吧?”
胡戈的终极梦想还是大电影。从“馒头”到007系列再到《宅居动物》,他对网络电影的制作模式已经厌倦。胡戈透露,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很可能就开拍一部喜剧风格的电影,在院线上映。
胡淑芬与胡戈,两个无厘头时代的代表,在对大电影和新媒体喜剧的个人探索上,有了截然相反的路径。前者做大电影尝试失败后,专心创业,做新媒体喜剧;后者发现微视频难以盈利,已转身试图在大电影上实现突破。
谁会笑在前面?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现在,胡淑芬暂时结束了寻资路上的疲惫之旅,他不愿把时间都用在“找钱”这件事上,他最喜欢的是开选题会,一帮人穷尽智慧,编出一个够牛逼够有趣的段子。
老老实实做,慢慢逐步积累,伺机而动,这是他目前的迂回策略。在创意产业滚打多年的马桂林认同这个策略:“如果有一天你做得够好,那些投资人的嗅觉会比你灵敏,他们会回来求你。这就是商业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