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会文 抓住“缰绳” 提高品位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1212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行为。语文意识的养成就是正确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王先生认为,语文意识是语文素养生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阶梯。
  强调语文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是不要或者不重视它的人文功能。语文课只有坚守语文本位,按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指导和规范语文教学实践,其人文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本文试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浅谈语文意识的培养。
  一、关注导语:知晓学习目标
  单元导语,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提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而学生往往不会关注这主题单元的“眼睛”,这有着窥豹一斑功效的导语。老师布置预习,学生就直接看课文。为此,有必要增强学生关注导语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认真地默读导语,看看背景图,画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说说自己获得的信息。有的说从第一节可以看出本组内容介绍的是感受自然的魅力;有的说从第二节可以看出本单元学习的是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还有的从背景图上可以看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是极为惬意之事。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带着阅读的期待,学生们开始了本组课文的学习。
  当学生发现导语对他们的学习挺有帮助后,主动关注导语的意识也就增强了,学习要有方向的潜意识也形成了。
  二、关注题眼:领略文章灵魂
  文章的好题目有“题眼”的美誉,是因为它往往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中心思想的提炼。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发利用“题眼”这一资源,让这一眼“泉”涌出引领学习课文之甘露,让这一眼“泉”滋润渴求最佳表达方式的心田。
  如教学第一课《山中访友》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是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
  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在研读与赏析中,明白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样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之后,再合作探究: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观赏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了吗?
  这样从看题目猜内容入手,以访哪些朋友,从哪看出“我”与山中“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为线索,到最后明白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主题突出,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让学生体会到关注题眼,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今后写文章也力求“题”不惊人死不休。随着这种关注题眼的语文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品味字词:感受语言精妙
  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面对令人怦然心动的妙句佳段,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让他们徜徉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如《草虫的村落》一文中:“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教学时,我在学生感受了作者在神游这个草虫村落,对大自然、对小生灵充满了爱恋之情后,提问:作者怎么会有如此奇异的游历?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开篇之语。
  生:作者与田野中的小生灵感情非常深,就像看望老朋友一样。从“又躺”可以体会到。
  生:“静谧”是安宁而平静,这说明环境清幽,在这样的环境里,作者心境也会渐渐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就像《山中访友》的作者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一样,此时作者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小草虫。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
  华丽的辞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段是会吸引学生眼球的,老师也常常让学生积累赏析,学生极为敏感,会主动吸收。像上述这类貌似平常,实则用词贴切,含义丰富的句子则易被学生忽略。为此,老师要做有心人,让学生增强“平凡之中见真情”的语文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落笔成文时字斟句酌的意识。
  四、揣摩表达:拓宽表达渠道
  培养学生合理布局谋篇,准确表情达意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只有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学习课文时,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并逐渐地内化进学生自主阅读时的潜意识里。
  每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教学时就要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作为揣摩表达方式的重点。同中求异,学习多种表达方式。
  1.揣摩关键字词
  关键字词常常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往往一字传神,全篇生辉。如《索溪峪的“野”》,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学课文时就要扣住这个“野”字,明白这个“野”,指的是山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水活泼、灵动之美,动物调皮、可爱,游人返璞归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索溪峪的美景和作者的匠心独具。
  2.揣摩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语言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那些有之语言增色、换之情意悬殊的标点符号,更应特别留心。如《山中访友》中“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句中的感叹号,充分地表现了“我”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时的热情,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3.揣摩表现手法
  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肖像、神态、细节、心理、环境等描写手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以动显静、以静衬动等表现手法,或增加表现力,或增强感染力,均应细细品味,有的可以通过仿写领悟其法。
  如《山雨》中“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通过由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轮读“沙啦啦”,声音逐渐清晰,表现由远而近的,雨声飘飘缈缈的音韵美,感受山雨带给人的无限遐想。课后,可让学生以“噼啪、噼啪”的鞭炮声、“轰隆隆、轰隆隆”的雷声、“啾啾、啾啾”的鸟叫声等生活中的声响,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4.揣摩谋篇构思
  同为感受大自然的内容,《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人身临其境。
  教学时,可利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总结各课的构思特点、谋篇方式,在充分说和读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能恰当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五、用心朗读:体验独特感受
  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秘。汉语的魅力能在朗读中得到完美的体现。朗诵不仅能帮助我们体味文字的旋律美,还可以激发我们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上怎可缺了朗读?朗读意识必须加强。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极为重要。
  如《山中访友》中的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看到清凉的山泉,你会说——听到汩汩的溪流声,你会说——站在瀑布脚下,你会说——远望陡峭的悬崖,你会说——仰望悠悠的白云,你会说——看到淘气的云雀,你会说——”通过引读,自由读,轮读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般的情怀。
  六、巧用习题:学习质疑解惑
  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是根据课文特点,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的。对学生学文有引领作用,同时能启发学生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运用所学知识。为此,应巧妙利用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学文中意识到学语文不仅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并且会合理运用。
  总之,凡有用心,皆应关注;凡有关注,皆成素养。只要潜心会文,抓住“缰绳”,学生的语文品位就会提高。
其他文献
展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走向,既要回顾历史,以找到我们的根基,又要环顾周遭,以明确我们的缺失;既要立足学生的成长,使改革进一步吻合于人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明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要研究心理学特别是数学教学心理的最新成果,又要脚踏实地,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人口与师资的实际状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作出相对合理的判断。  我国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编写是由国家负责管理的,虽然这不利
张秋爽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首批进站成员。多年来,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以理解为核心,形成“抓住联系,体现过程,分层设计和凸显思考”的教学特色。多次为市、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为全国骨干教师作理论讲座。创新教研方式,形成教师研修的六大策略,主编了《团队研修的实践与探索》《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新课标》等书。有80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提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又指出:“……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更进一步强调了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完善的背后必然是缺失的
“我2013年5月份在德国开会时,遇到一位欧洲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他和我说你们中国人无线通信发展很快,在欧洲攻城略地,这让一些欧洲人很不开心。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在很多欧洲人心中,无线通信一直是欧洲人的游戏,甚至都不是美国人的游戏,又怎么可能是亚洲人的游戏,更不要说还是亚洲中的中国!”  “我之所以在无线通信的科研路上拼命工作,就是为了给国家争口气!”官科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里蕴含着坚毅的力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课程标准也这样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已被重视。然而,目前小学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  1.兴趣不浓,音画泛滥  “微时代”的到来,零碎的文字成为人们的阅读主流,而音画的快捷传播更侵袭着我们传统的阅读空间,它们给学
先来看几条名人名言:  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课前思考】  《一亿有多大》是在学生学习了认数(含万级、亿级)之后安排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关于“一亿有多大”应该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非常多,但是课前思考应该“举轻若重”,课中却应“举重若轻”。有舍才有得,为此,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一亿有多大”有真切的感受,在头脑中建立有关一亿大小的表象,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百多年前出版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向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当一个学生不快乐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教育也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也应该是快乐的。要想教育好学生,唯一的方法是使他们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而在小学低学段音乐课堂上,愉悦的童年“乐趣”更多地孕育在音乐自身的乐音趣味中。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很多优秀的合唱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和谐之美,还能通过自身体验来感受多声部音乐协调配合的巨大表现力。通过合唱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用音乐的耳朵来感受和声的魅力和提高欣赏能力,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群体合作意识和互相配合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
6月26日,在“与创新同行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盛典”上,王笑京身着浅色条纹衬衣、黑色西裤,一贯的微笑挂在嘴边。此次,作为信息技术与电子领域年度人物获奖代表发言,他谦虚地表示:“我获得这个荣誉,不仅仅是我,我想代表我们智能交通界耕耘了20年的众多科学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20年的探索,王笑京率领团队制定了中国ITS(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和发展战略,攻克了交通信息提取计算、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