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例,突出强调了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重要作用,以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有所启迪。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学史作用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我以为,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增加一点物理学史的内容,或者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物理学史选修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是有益的。”的确,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如果我们都重视这块宝地,把物理学发展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物理学像一座知识的宝塔,基础雄厚,力学、热学、电学、光学,以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形成了一座宏伟的宝塔。这座宝塔之所以如此宏伟,是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用青春、汗水、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为其添砖加瓦的结果。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物理学史中就有许多催人泪下的事例。比如: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牺牲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熊熊烈火之中。伽利略为捍卫日心说受到罗马教皇残酷的迫害和折磨,但他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年近七旬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冷季节前往罗马,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接受罗马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先是被判终身监禁,后又改为在家软禁,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都没有动摇他的信念,直到1642年1月8日病逝,1979年罗马教皇才为他公开平反昭雪。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得了白血病逝世,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对我们现代学生应该有所启发。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加入WTO后将要参与国际竞争,而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物理学史中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是很好的教材。因为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和完善,从一开始就是物理学家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结果。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被称为“物理学革命的旗手”就是因为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1905年3月他发表了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的观点》,提出了光的量子论,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1905年6月提出狭义相对论,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不断创新的精神促使他在真理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曲折的探索,到1916年3月,他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宣布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物理学史中有许多有趣的事例和传说,可作为物理课堂的“兴奋剂”,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比如: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一次亥厄洛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鉴定纯金王冠是否掺假,他苦思冥想多日,在跨进澡盆洗澡时,从看到水面上升得到启示,发现了浮力问题的阿基米德定律,并通过王冠排水量解决了国王的疑问。
四、可以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打好基础促进物理课的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对一些概念理解不透,掌握不住要点,针对一道物理题要么审题错误,要么列出了方程却不知道如何去解,其实这是相关学科基础较差造成的。物理学的发展也是这样,比如没有对数,开普勒就难以建立天文学的重要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没有微积分,牛顿就得不到万有引力定律;没有统计学,就无法发展分子运动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奥斯特也是受康德哲学的启发,坚信电力和磁力有共同的根源,才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由此可见物理学的发展与哲学、数学、天文学等都有密切关系。对于学习物理来讲,物理课的学习同样与其它学科的知识基础紧密相关。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打好基础,为物理学习创造良好的知识条件。
五、可以使学生从物理学史中学到许多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中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类比、假说、模型等,这些研究方法对学习物理也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物理学史的知识融于物理教学中,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润伟.关于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2001.3.
[3]王惠芳.物理学史和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陕西:西北师范大学,2004.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戴念祖.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劳厄著.范岱年,戴念祖译.物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3.
[8]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9]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2007级教育硕士在职研究生)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学史作用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我以为,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增加一点物理学史的内容,或者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物理学史选修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是有益的。”的确,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如果我们都重视这块宝地,把物理学发展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物理学像一座知识的宝塔,基础雄厚,力学、热学、电学、光学,以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形成了一座宏伟的宝塔。这座宝塔之所以如此宏伟,是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用青春、汗水、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为其添砖加瓦的结果。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物理学史中就有许多催人泪下的事例。比如: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牺牲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熊熊烈火之中。伽利略为捍卫日心说受到罗马教皇残酷的迫害和折磨,但他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年近七旬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冷季节前往罗马,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接受罗马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先是被判终身监禁,后又改为在家软禁,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都没有动摇他的信念,直到1642年1月8日病逝,1979年罗马教皇才为他公开平反昭雪。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得了白血病逝世,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对我们现代学生应该有所启发。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加入WTO后将要参与国际竞争,而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物理学史中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是很好的教材。因为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和完善,从一开始就是物理学家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结果。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被称为“物理学革命的旗手”就是因为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1905年3月他发表了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的观点》,提出了光的量子论,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1905年6月提出狭义相对论,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不断创新的精神促使他在真理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曲折的探索,到1916年3月,他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宣布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物理学史中有许多有趣的事例和传说,可作为物理课堂的“兴奋剂”,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比如: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一次亥厄洛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鉴定纯金王冠是否掺假,他苦思冥想多日,在跨进澡盆洗澡时,从看到水面上升得到启示,发现了浮力问题的阿基米德定律,并通过王冠排水量解决了国王的疑问。
四、可以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打好基础促进物理课的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对一些概念理解不透,掌握不住要点,针对一道物理题要么审题错误,要么列出了方程却不知道如何去解,其实这是相关学科基础较差造成的。物理学的发展也是这样,比如没有对数,开普勒就难以建立天文学的重要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没有微积分,牛顿就得不到万有引力定律;没有统计学,就无法发展分子运动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奥斯特也是受康德哲学的启发,坚信电力和磁力有共同的根源,才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由此可见物理学的发展与哲学、数学、天文学等都有密切关系。对于学习物理来讲,物理课的学习同样与其它学科的知识基础紧密相关。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打好基础,为物理学习创造良好的知识条件。
五、可以使学生从物理学史中学到许多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中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类比、假说、模型等,这些研究方法对学习物理也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物理学史的知识融于物理教学中,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润伟.关于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2001.3.
[3]王惠芳.物理学史和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陕西:西北师范大学,2004.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戴念祖.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劳厄著.范岱年,戴念祖译.物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3.
[8]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9]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2007级教育硕士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