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fengl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技术应用于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逐步完善,如何看待目前整合的实际效益,如何理解整合的发展方向成为大家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整合的总体价值目标、阶段和层次等问题的分析,提出目前的整合正处于从“启蒙”到“普及提高”,从“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程整合”到“以知识建构为目标的课程整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建立以实现课堂最优化为出发点的评价标准,以此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目标价值评价标准 能力建设
  
  随着以“校校通”为代表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完成,以及以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标志的师生信息能力和素养的普遍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及教师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渐渐从辅教助学的工具演进为影响新型教育模式构建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技术支持教育在教学中最被关注的环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实质而言,课程整合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最直接的体现。是“用技术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长期以来计算机教学和应用实践、反思的结果,其基础在于计算机较为广泛地进入教育领域。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依然有“锦上添花”之誉,而无“雪中送炭”之实,各个学科从信息技术中得到的实际效益还不是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重构学习模式、更新知识体系等方面,信息技术巨大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和认识。
  如何不断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整合,如何具体实现整合,在专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专家和一线教师之间也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这直接会带来一些不同的实际做法。从目前来看,厘清课程整合的目标价值,确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教师的实施能力,可能是比较主要的问题。
  
  一、确立分阶段分层次的、意义完整的课程整合目标价值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是整合初期的一个标志,而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是整合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阶段: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是整合的较为低级的层次,作为学习工具则是较为高级的层次。那么,从演示工具到认知工具,从教学手段到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大致将经过哪几个阶段和层次呢?能不能以相对简练的方式对这些阶段进行描述呢?
  我们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应用层次、技术投入、主体作用等多方考量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标价值分为若干阶段,主要包括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整合、以知识重构为目标的整合和以全方位教学模式改革为目标的整合三个阶段,而在各个阶段中,又包含有若干层次。
  表格所列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宏观意义上的整合发展进程,结合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进展,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 就现阶段而言,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已不是面对计算机感到陌生的群体,而是WEB2时代的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展示和情景设置,已成为与粉笔黑板和挂图一样常用的教学手段。这意味着,信息技术已渐渐地从一种外在的、显性的应用,进入到内化的、融汇的应用;从一种“启蒙”式的应用,进入到“普及提高”的应用;从“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程整合”,逐步进入到“以知识建构为目标的课程整合”。在这样一个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身处一个发展中的信息化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逐渐与教师专业成长相贯通、与教师智慧发展相融合,使之成为发掘课程内涵、变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2 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发挥整合优势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了强化现行的教学课堂还是创造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将决定着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在传统的课堂中成为一种更加有力的控制工具,更应成为学校教育新模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强劲的催化剂。因此,整合的效益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步显现,整合中出现的某些“瓶颈’’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实践的进一步丰富而得到突破。
  3 整合阶段的递进和整合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完成的,专题活动的安排、课题研究的开展、学校及社会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利用等,都将有利于整合目标的实现。而目前,建立一个微观的、以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的评价标准,将非常有利于整合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4 信息技术教育应成为意义完整的课程整合目标的一部分。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将原分列课程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系,是课程综合化的一个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成本相对昂贵。如果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仅仅是对被辅助学科的目标价值进行考量。而忽视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价值的考量,就现阶段而言,是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效益成本比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化的发展。
  5 小型工具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乔纳森对电子表格、可视化工具等软件对学习者思维能力的构建做了大量生动的描述,在国外利用小型软件来组织学生进行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从整合的总体目标来看,目前流行的集体听课加大屏幕展示的模式,其技术应用的价值处于比较低的阶段,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模式及利用数据库处理的模式,其技术应用的价值就比较高。在我国,开发一批符合我国国情、高质量的小型软件,对于在较高层次上突显技术的作用、发展高阶思维、实现整合的整体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确立一个以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的评价标准
  
  在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大量实例中,教师往往对什么样的整合是成功的整合心存困惑。信息技术无论是作为演示工具还是作为认知工具,是作为教学手段还是作为学习方式,其具体的实物体现就是一堂堂教学实例课。那么,该如何从微观上评价某一堂整合课,如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到底成功与否?
  教育部于2001年7月发布了“充分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精神”的基础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国家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等5个方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除艺术课程以外的全部17门学科提出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求。与此同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更为详细和可行的评价标准,用以引导教师实践整合的具体环节。
  建立评价标准是将宏观的目标价值微观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的一个过程。一般来说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的课堂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设 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五个部分,对其中每一部分又分列有一些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是否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是否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等。如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全国多媒体大奖赛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指标要素。这些指标可看作是目前较为通行的评价标准和模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层次。结合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及教学现状,我们将评价的指标、要素等列表如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确立一个以课堂教学优化为出发点的评价标准,将有助于在实践层面落实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宏观目标和价值,对此,我们有这样一些思考: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不是一个特殊的课堂,在我们的最终目标中,这是一个普及的、常态性的课堂,因此,对一般常规性课堂的评价标准完全适用于整合课堂。而我们之所以需要明确和完善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标准来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更加关注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标准下,我们希望建立起常态的整合课堂,而不是用于竞赛和观摩的整合课堂。
  2 在整合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教师是否具有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的采用必须与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相符合。教学过程是受教师教学理念支配的过程,而不是完全受信息技术支配的过程。因此,一个成功的整合课堂,必须是一个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课堂,这是我们评价的一个基点。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其实际内涵在于系统和结构的最优化。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要素的总和,这些总和构成统一的整体发挥其功能。课堂教学包括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师生活动等要素,这些要素按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排列、组合,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从根本上是要形成一个最优化的课堂系统,这是整合的根本原则与方法,也是评价的根本标准。
  4 整合的最优化也必然带来整合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实践中,最优化并不具有某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结合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特点所能达到的最好状态。如果我们能实现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最优化。那才是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因此,对于成功的整合课堂的评判,不是一个单一刻板的标准,而同样应该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5 真正促进整合的评价标准应围绕学生制定。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中心主导位置转变成学生自身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所以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于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景;是否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是否让学生参与,并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经验的形成与内化;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精神等等。显而易见,一个真正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评价标准必须是围绕学习者制定的。在这样的标准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的出发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是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期望通过技术的介入和应用,有效地优化现有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知识建构。在很多教师的认识中。上整合课最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技术,二是用什么资源,这反映了教师在实践中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为技术而技术”的旧窠。技术的应用是整合课堂评价的一个主要方面,但我们考察和评价的重点在于应用的效能而非应用的形式,在于技术的恰当性而非技术的展示。
其他文献
有这么个故事:以前,木匠是个能够养家糊口的职业。一家兄弟两人,都想学得木匠的手艺,因而,具备了劳动能力后。他们各拜了一名手艺比较好的老木匠做师傅。在学艺的3年时间,哥哥拜的师傅,生怕徒弟超过自己的手艺,几个星期才教给他打一件东西的方法,直到满师的时候,师傅还有几招未传给徒弟:而弟弟的师傅。见其资质尚可,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便把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了徒弟。后来,由于弟弟的手艺高超,生意一直比哥哥做得好
目的:为提高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旨在探讨消除障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方法:以医疗本科97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
《心字底》系笔者自编的写字教材,掌握心字底及带有心字底的字的书写要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于领会心字底字的结字原理。笔者预设时。尤为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在引导学生
本文总结了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高师化学师范技能在实习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文化内涵,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这一点,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熏陶,让学生
期刊
本文简要概括了基于Web的组卷系统的系统设计,全面分析了组卷系统的核心功能,给出了基于随机搜索逐步优化的自动组卷算法的基本思想和算法步骤。开发实践证明,自动组卷算法组卷
<正> 1995年8月至1996年10月,我们对不同体位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站无偿献血者7078例,均为初次献血,献血前均按部
<正>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病因及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但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率高达20—70%。对
教会学生向左向右转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空间概念比较差,对左、右方位的识别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在向左向右转中出错。那么,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教会学生的向左向右转呢?  首先要在如何让学生记住左、右方位上下工夫。课前。教师可编一些顺口溜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念。如:左手捧饭碗,右手拿筷子;左手拿杯子,右手刷牙齿等等。又如在教学向左转时,可让学生举起左手,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