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欧洲的十字路口 爱沙尼亚的“混血” 古城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ife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欧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直备受关注。在历史上,塔林一度是欧洲交通的黄金枢纽,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在 13 ~ 16 世纪,塔林是波罗的海沿岸繁忙的商业贸易中心。21世纪的今天,当你漫步在古城中,你仍可在古老的仓库里看见当年用于装卸盐、茶、面粉等货物的挂钩和滑轮。1997年,塔林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古城又被该组织评为“欧洲文化之都”。
  塔林古城内,还保留着风格各异的中世纪建筑,成为北欧唯一拥有迷人的中世纪格调的城区。至今,那红顶白墙的民居、尖塔高耸的教堂、色彩缤纷的雕刻木门,使得这座古城在精致中又透露出脉脉的温情,其浪漫、悠闲的氛围让人着迷。
  中世纪“混血”古城多元文化催生风格各异教堂
  1154年,塔林初见于记载,阿拉伯制图师穆罕默德·艾·伊迪利斯将塔林绘制在他制作的世界地图上。不过,那时的塔林还叫“科累万”或“烈韦里”,直到 13 世纪,丹麦人来此,才将其彻底改为“塔林”,意为“丹麦的城堡”。塔林的确城如其名,高塔林立,鳞次栉比,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古城内全是黑色和赭红色的尖塔。
  中世纪的塔林是一个战略据点,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德国文化对这里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塔林古城的中世纪建筑格局。随后,俄罗斯文化也开始渗入,塔林古城又逐渐有了东正教教堂,还出现了红色砖瓦结构的俄罗斯民居。所以有人说,塔林古城是一个“混血儿”,是多元文化碰撞出的产物,巴洛克、洛可可、罗马、哥特、拜占庭式教堂都汇聚于此,形成了塔林古城独特的杂糅风格。
  
  
  塔林古城的地标性建筑非圣奥拉夫教堂莫属。12世纪,为了颂扬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挪威人在此建立了圣奥拉夫教堂。这座哥特式教堂风格古朴,外墙色彩明亮,在蓝天的映衬下构成靓丽的风景。教堂的尖顶一度高达159米,是塔林古城最高的建筑。但由于在历史上频频遭到雷击,如今只剩下 123 米。
  这座教堂的建成实属不易。相传,挪威人准备开建教堂时,就遭到了塔林人的强烈反对,但反对声很快被压制了下去。于是,塔林人便默默诅咒负责修建教堂的工头。神奇的是,诅咒显灵,工头们相继神秘地消失,导致教堂迟迟不能完工。就在塔林人开始窃喜时,却不料挪威皇室在巫师的推荐下,派来一位和挪威国王“奥拉夫”同名的工头,企图用国王的威名驱散诅咒。这一方法似乎奏效了,工程有序地继续进行。然而,就在教堂即将竣工的那天,平日里小心翼翼的奥拉夫却从塔尖斯大教堂等众多别具一格的教堂。尽管饱受战争洗礼,但它们依然屹立至今,当触摸那斑驳的一砖一石,就如同触摸塔林古城那段历史。
  “塔林的灵魂”市政厅
  欧洲最古老的药房
  古城中,市政厅广场是最具人气的地方,周边商铺林立,最显著的建筑就是始建于14世纪早期、耗时30年才竣工的市政厅,它是波罗的海国家唯一的哥特式市政厅,被誉为“塔林的灵魂”。
  市政厅有一座65米高的八棱体高塔,塔尖上有个特别的风向标——塔林保护神老托马斯。老托马斯原是一位箭术高超的武士,早在16世纪,他就被塔林人奉为城市保护神。老托马斯见证了广场上的风雨沧桑,至今,他仍守护着塔林人。
  别看现在的市政厅广场热闹非凡,但早在战乱时期,这里却是处决战俘的刑场。历史上,塔林以战争、饥荒、瘟疫著名,因此,这里的人口总是大幅度减少。于是,空荡荡的城市让入侵者趁虚而入,瑞典人、丹麦人、芬兰人、德国人、荷兰人、苏格兰人、俄国人、波兰人相继而来,但这些入侵者的后代则融合到当地的文化之中,组成了今天的塔林人。残酷的战争中,战俘们被关押在市政厅隔壁的监狱里,然后在市政厅广场上被分批处以绞刑……
  在广场边的石柱上,现今仍悬挂着一些拷打、行刑的刑具,那便是历史的见证。
  相比市政厅,广场一角的“市议会药房”更有趣。它拥有近600年的历史,是欧洲最古老的持续营业的药房。早在1422年,市议会药房就开张了,在1581年至1911年间,一直由布查特家族的十代人持续经营。最初,市议会药房无人问津,因为其制作的蛇皮药水、木乃伊饮品、独角兽角粉等药品千奇百怪,无人敢尝试。直到后来,猎奇的俄国沙皇购买并使用了能增强男性性欲的独角兽角粉后,如获至宝,开始不断向药房订购各类药品。有了沙皇做免费广告,市议会药房的名声这才越来越大。
  后来,药房还出售各种商品,如果酱、茶叶、枪火等,其中,杏仁蛋白软糖和红葡萄酒最畅销。这里的红葡萄酒与众不同,据说是用古老神秘的配方制作而成的,引得人们争相购买,常被抢购一空。如今,这家古老的药房仍然开放,出售杏仁蛋白软糖、特制的红葡萄酒和现代药品,它的侧厅还展示着17至 20 世纪有趣的医学古玩。
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塔林是个陌生的名字,而欧洲人却对它很熟悉。他们乘坐游轮而来,在方圆不足160平方公里的小城里打发周末时光。
  
  
  闹鬼的短腿街
  灵异的黑头兄弟会会馆
  塔林古城不大,慢悠悠一天足以逛完,可这里的故事,花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古城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下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有人戏谑说,塔林是座“瘸子”古城,因为连接上下城的两条街叫“长腿街”和“短腿街”。相传,短腿街是古城内阴气最重、经常闹鬼的地方,有人曾在此看到过修道士、刽子手、喷火的狗等幽灵出现,因此,短腿街也被称为“鬼街”。
  来到长腿街的尽头,走进短腿门楼,沿着狭窄的石阶而下,穿过建于17世纪、被誉为“鬼门”的石券门,就到了鬼街。鬼街是一条砖块铺成的下坡路,狭窄而弯曲,两边的房屋依势而建,黄白相间,十分别致。因为塔林多阴雨天,走在鬼街上总感觉阴风阵阵,令人不禁想起那些恐怖的鬼怪传说。
塔林古城内,不论是政府建筑,还是普通民居,每栋房屋的木门都十分精致,它们或色彩艳丽,或精心雕琢,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相传,几个世纪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鬼街一家酒店老板濒临破产,穷途末路之下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当他准备上吊自缢时,门外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老板想,或许自己命不该绝,思索片刻开了门。门外的男子说明来意,想租下顶楼的房间,举办一个聚会,并当即交付了高昂的费用。生意出现转机,老板欣然答应。第二天傍晚,客人们盛装打扮汇聚在楼顶房间,热闹的聚会直到深夜仍不见散场。好奇的老板来到顶楼,把脸贴在门上透过锁眼向里瞧去,才发现里面正在举办婚礼,而参与者都是可怕的鬼怪模样。过了好几天,邻居才发现老板暴尸门前,地板上满是凌乱的爪印和蹄印。此后,人们总在深夜听到酒店传来欢声笑语,或踩在木制楼梯上咯吱作响的脚步声。
  鬼街上离奇死亡的人不计其数,中世纪时,古城内一直实行宵禁制度,每天晚上9点整会关闭城门,任何人,无论任何理由,在宵禁时段出现在街道上,都会被锒铛入狱。
  或许,正是鬼街盛传的鬼怪故事,激发了15世纪的艺术家伯特·诺克的灵感,他绘画出塔林最著名的作品《骷髅舞》,其内容是一群打扮成鬼怪精灵的人们与骷髅在跳舞,画面极其诡异。
  在塔林,除了充满灵异故事的鬼街外,那些精致的门窗也透露出神秘感, 让人觉得诡异,仿佛打开每页窗,都能听到毛骨悚然的鬼故事,推开每扇门,都能见到那些可怕的鬼魂。
  其中,黑头兄弟会会馆的门最特别:墨绿色的底漆,橘黄色的条纹,镶嵌着梅花浮雕,门的上方还有面目狰狞的黑人头像雕塑。黑头兄弟会会馆是一个商会,由德国和荷兰商人于1399年成立,商会会员将早期基督教的殉道者摩尔人圣毛里求斯当作商会的保护神,并将他的头像作为会馆的徽章,雕刻在门上,会馆古怪的名字也由此得来。不过,即使是保护神也抵挡不住古城内的恶灵,会馆内灵异事件不断,后来,商人们不再相聚于此,会馆就逐
  渐荒废了下来,现今几乎成为塔林仅存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已被辟为历史博物馆。
  塔林城内的门窗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人猜想,或许是房主想让自己的灵魂记住自家的门,以避免夜半被鬼怪勾走。瞧着那一扇扇古朴雕刻的门窗,里面漆黑一片,耳边讲述着绘声绘色的鬼故事,仿佛下一秒那些鬼怪就会从里面蜂拥而出。古城里大大小小的建筑,似乎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或许永远都讲不完。因此可以说,塔林的每栋建筑都拥有自己的灵魂,让人深刻地记住,并铭记于心。
其他文献
红玫瑰狼蛛原产于南美洲的雨林和草原中,尽管它们不会织网,却善于奔跑着追杀猎物。对于人类,红玫瑰狼蛛个头大,看起来也比较凶猛,其实性情温和。  哥伦比亚红脚蜘蛛非常胆小——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高度紧张,把身子拗成僵直的“僵尸”状,用“装死”来躲过可能发生的危险。  墨西哥红膝鸟蛛是狼蛛中的幸运儿,它一度濒临灭绝,但在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政府就努力对其加以保护,最终还把它列为《华盛顿公约》中的保护物种
亲爱的,新年好。谢谢你与《环球人文地理》一起走过2012年12月21日,玛雅人撒了谎,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来。所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依旧可以背负行囊上路——或搞一场奢侈的旅行;或像贝尔那样完成一次“荒野求生”;再或者,在几米阳光下阅读我们的杂志,体验触摸那震撼心灵的文字与视觉。  亲爱的读者,新年好。再好的文字,也描绘不了你的美丽与神秘。是你们给予了我们这个集体幸福与信心。当我老去的那一天,我
炎帝神农氏的儿子,直接就叫做“农”,也被称作“炎居”,他的后代后来以农为姓,世代相传就形成了农氏。图为河南焦作的神农山,因炎帝神农在此播五谷、尝百草而得名。  农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姓农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它在大陆和台湾的排名,都没有进入百家姓的前一百位。  关于农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与大名鼎鼎的炎帝神农氏息息相关——相
日落蛾,又称“彩燕蛾”。1773年,英国昆虫学家德鲁·德鲁里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了这种蛾,因外貌形同蝴蝶,将其视作蝶类,并划归到凤蝶属。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昆虫学家发现日落蛾并不属于凤蝶属,其实是蛾的一种,于是又划归到金燕蛾属。  最初发现日落蛾时,昆虫学家认为这种蛾来自中国或孟加拉国,但后来经过研究、考察,发现它只在马达加斯加岛上有分布,属于岛上特有物种。日落蛾把岛上植被作为宿主,并大量繁殖,
在北欧,北极圈从芬兰国土的中间位置划过。在那里,有如同童话世界般的圣诞老人故乡,也有在天边舞动裙摆的欧若拉——极光女神。3月伊始,作者一行人便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出发,一路向北,追寻欧若拉那神秘的裙摆。在七天时间里,他们体验了雪地摩托车的刺激,拜访了位于北极圈上的圣诞老人村,领略了狗拉雪橇的狂野,更邂逅了如梦似幻的极光盛宴……    北欧,这个遥远的极北之地,我已经向往了很久。那里有维京海盗的出征地
在印度及东南亚一带,盛产一种名为“阿姆拉”的奇特水果,吃起来味道先苦后甜,备受人们青睐。阿姆拉传入中国后,古人将它音译为“庵摩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因而,“余甘”便成为这种水果在中国的代名词,此外,“牛甘果”、“油甘果”的叫法也不在少数,云南人还称之为“滇橄榄”。  由于余甘果喜光喜温,耐旱耐瘠,因此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均能正常生长。目前,余甘果
早在明清时期,泸州老窖大曲便因日益发展的生产力和交通而得到繁荣发展,清代诗人张问陶曾赋诗曰:“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民国初年,泸州老窖开始走向世界——1915年,温永盛酿酒作坊生产的“三百年大曲酒”(今泸州老窖特曲)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泸州老窖也从此誉满海内外。  抗战期间,伴随国民政府内迁,四川人口激增,商业繁荣,旺盛的市场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泸
以繁华时尚而闻名的墨尔本市中心“城中城”,诡异的事情时有发生,自 19世纪中叶以来,这个地方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太平过……诡异的传闻均指向前维多利亚女皇医院,在这家只存在了短短40年的医院里,据说有无数枉死的亡魂化作了阴气,久久地盘踞。如今,这栋不祥的建筑成了居民楼,但住在里面的人却时常发现诡异而恐怖的事情——窗户兀自打开,电梯突然下坠,夜里传来奇怪的声音……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有一个被人们称
【摘要】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围绕某一个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方式而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如何让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来感受英语阅读带来的乐趣,就需要教师通过利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保证基于学生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进步。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主探究学习;应用模式  【作者简介】杨广晔,昆山花桥国际商
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每个时代都能幸运地留下一些痕迹;但毫无疑问,真正伟大的时代必定会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就像那场兴起于18世纪中期,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工业革命”——几个世纪之后,正当人们感慨与之相关的一切大多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却发现,仍然有一些厚重的符号固执地存留了下来,成为那个时代的珍贵线索和记忆。  比如,位于中国西部的四川和重庆。  由于历史的机缘巧合,这里曾经历了比别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