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变革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评述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众多国家经济转轨的客观现实,本文拟通过综述和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问题研究,希望抛砖引玉,能够为体制变革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这一课题的研究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体制变革;经济增长;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2
  
  亚当·斯密对于经济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其为各种各类的经济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体制变革对GDP增长速度这一课题的研究,亦是如此。对于这一课题,无论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或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均提出了一己之见。当然,由于彼此所处的时代环境、哲学意识、研究主旨等不同,结论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局势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此消彼长,难分高下,加之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使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重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将如何拨云见雾,即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提上日程。如果忽视这一课题的研究,无疑将使得与全要素生产率有关的各种研究和判断失之根基。由是观之,如何构建比较正确的体制变革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模型,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体制变革对GDP增长速度的重要贡献,以正各种观点之优势与不足,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简要的梳理及评述,以期为体制变革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这一课题的研究添砖加瓦。
  以卡尔·马克思为首的无产阶级制度经济学者,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内部阶级斗争不断加剧的局面,为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寻找理论根据,以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以人类整个社会形态更替为对象,通过吸收和构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四个范畴和两对辨证关系以及意识形态、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等制度范畴,系统地、开创性地揭示了对抗性制度在社会形态更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其机制,同时还指出了非对抗性制度的起源和作用。不过,令人遗憾地是,他们对后者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谈得不多,而且主要其论及对抗性一面,显得有些局限,以致于使得其后许多受此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或民族独立国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不知道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还有其非对抗性一面。
  可能是因为制度因素在如何量化上存在着技术困难,也可能是因为当时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虽然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都各执一词地探讨了制度问题,但都没有运用现代数学方法来处理经济数据和构建制度经济学模型,也都没有将其进行量化,更多地是定性表述。直到1957年索洛模型的出现,在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新制度经济学者才渐次将制度变量纳入到其生产函数模型中,如琼斯(Jones,2002)在他的《经济增长导论》里就曾隐含性地提到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总生产函数:,其中h是卢卡斯生产函数中的人均人力资本,I则表示实际包含制度因素的经济的基础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可是制度变量的内生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制度决定函数和制度积累方程也很缺乏,即使后来有些学者试图构建制度积累方程,也因其指导思想错误而不太完善。另外,他们所用的制度变量也大都是由有关变量来替代,并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目的去选择不同替代变量,或者是政治指数,或者是经济指数,或者是文化指数,等等,一般说来,只要是能搜集到的他们就尽量去搜,尽量去用。鉴于其制度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模型设定的不完整或存在错误,使得他们所得出的实证结果也就大打折扣,自然所基于的各种判断也就值得怀疑。
  在我国国内方面,根据两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不同时期政治目标的需要,国内学者也相继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可能是偏重于理论应用的需要,也可能是理论创新土壤的薄弱,总体上都没有太大创新,不是偏向前者,就是偏向后者,始终都没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改革开放后,虽然一些学者试图模仿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去分析和研究国内各方面的改革实践,如企业竞争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采用的制度变量主要是经济指数,也都因其理论本身的内在缺陷而难有大的作为。然而,令人欣喜地是,倒是有一些学者做出了点成绩。
  例如,在理论上,在分析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的改革实践,林毅夫(1994)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概念,而且还给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伍装(2006)在承认马克思制度经济学存在缺乏对制度和制度变迁更深入的微观分析和未能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理论进行精细化的处理与数理分析等若干不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制度经济学范式很好地统一和综合了新制度经济学,从而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制度经济学。在实证上,舒元等(2002)在理论上从阿罗的“干中学”的角度出发,在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型时,通过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本身作为制度变迁纳入到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大胆地构造了包含制度变量的Harrod中性C-D生产函数:和渐进式制度变迁积累方程:,最终得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我国的生产函数在本质上是A·K类型的,并且在稳态中经济增长的引擎只有制度變迁。其中,B就是一个制度变量,它是每时刻都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度量,因此B·L就是与之相应的有效劳动;是劳均资本和已有经济建设道路的函数,而且规模报酬不变;是大于零的常数,。赵春玲(2005)在反思新古典增长理论存在制度缺陷之后,除了明确指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是生产力发展潜在的和必要的条件,制度才是保证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生产力长期提高的充分条件,她还同时富有创造性地构造了制度决定模型:。其中,I表示制度变量,T表示技术进步。王瑞泽(2006)按照中国自1950年以后经济制度变迁的特点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分为三个阶段,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选择近似市场化指数这一综合指标作为经济制度变迁的代理变量,通过假定制度和技术都以一个外生的常数速度进行变迁且两者变迁都是劳动增强型的(哈罗德中性),采用分段函数比较好地探讨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转型期经济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其稳态增长率等于制度变迁率,如果制度倒退则经济衰退,如果制度进步则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存在技术进步则其稳态下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与制度变迁率之和,而且经济的收敛或趋同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其条件之一就是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的收敛或趋同,同时还明确指出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制度所具有的公共品的性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具体数字方面,根据他的粗略测算,中国正向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概在1.7%左右。与此同时,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的情况下,从元素之间互动的角度,何恒远(2003)相对具体地提出了技术与制度互动的理论及其模型,从而在互动中析理出了经济增长的源泉。
  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缺陷,如林毅夫就明显地是在新制度经济学框架内打转,舒元等就没有将突变性制度变迁包含进制度变迁积累方程中,也没有给出制度决定函数,王瑞泽也是如此,即使赵春玲尝试性地给出了制度决定模型,也因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对制度的滞后决定而遭受质疑,与舒元等不同的是,王瑞泽既没有将渐进式制度变迁纳入到分段函数中,也没有探讨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制度的非公共品性质,更没有考虑到制度的区域均质性和非均质性,何恒远则没有给出数量上的实证说明,伍装也仅是给出定性表述而已,等等。
  总而言之,关于制度以及其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其根本特征,循序渐进的将这种理论研究推向深入。例如,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特别是对抗性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辨证探讨以及对对抗性制度的微观作用机理剖析,最后到新制度经济学非对抗性制度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等等。诚如前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在研究这一课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者过于突出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宏观思考,过于突出对抗性制度和突变性制度变迁作用,对非对抗性制度和渐进式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谈得较少,且缺乏定量研究等等。
  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就体制变革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的同时,亦应看到并承认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对该课题研究的卓越贡献。例如,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罗纳德·H·科斯、道格拉斯·诺斯和奥利弗·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学者在旧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制度经济学。他们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的研究范式,并且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非对抗性制度理论。
  实际上,无论时空如何变幻,制度都是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统一,均质性和非均质性的统一,制度变迁都是突变性和渐变性的统一,只是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点,哪一方面更胜一筹或平分秋色。因此,只有辩证的认识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而为更快更好的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Adam Smith).谢宗林,李华夏,译.国富论(第1版)[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林岗,卫兴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6.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也开始渗透到中国的社会体系中来。但是相对于美国的影子银行而言,中国的所谓的“影子银行”也只是从对应的角度而言的,即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体系,这些银行具有美国影子银行的某些特征。本文将从影子银行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美国影子银行和中国的“影子银行”之间的区别联系,并思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影子银行;区别联系;银行监管
摘要:股市与债市之间各变量间的溢出效应是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实证分析了两市之间波动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两市存在波动的领先滞后关系,且债券市场波动对于股市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对债券子市场与股市联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股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波动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联动明显强于各子市场与股市之间波动的溢出效应。  关键词: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溢出效应  
摘要: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商学概论》的教学实践,探寻有效融入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进而希望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创业教育;工商管理;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创业教育融入工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结构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不仅影响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公司治理,且对行业和地区的总体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焦点,而二者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尚没有统一定论。本文选取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连续五年的财务数据,用描述统计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关键词:生物医药行业上市
摘要:09年“次贷危机”引起了国际经济衰退,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和盈利能力仍受影响。这种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三个方面抓好金融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金融行业改革的内在要求,是金融行业发展创新的客观需要。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更好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融汇到金融工作中去,是金融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行业;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
摘要:宝清县农经总站是全县22万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者,是全县14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的护航者,是国家两部法律和五部条例的执行者,担负着全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使命。多年来,全站秉承“重民生、保稳定、谋发展”的宗旨,大胆解放思想、主动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实事求是,努力实现基础性工作有新拓展,重点性工作有新成效,积极化解基层矛盾。在农村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集体资产等方面尽职尽责
摘要:被股神巴菲特力挺的中国民营企业比亚迪在过去一年遭遇了种种危机。比亚迪公司去年净利润下降了近五成,而去年沸沸扬扬的裁员门事件在年报中也有了具体数字——5693人。本文将基于比亚迪公司财务报表做综合绩效评价,以此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判断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寻求改善路径。  关键词: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比亚迪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首先,责任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和办公场所等方面存在不配套的情况。其次,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存在上行下效的情况,敷衍了事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再次,施工企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以上问题出发,探讨企业责任管理体系的構建。  关键词:责任成本;成本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摘要: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从不同的层面对大学生的参赛水平和就业质量进行了研究。其中,参赛水平从参赛频率、获奖情况、参赛收获三纬度进行评估,就业质量从客观指标和主观满意度两方面衡量。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验证参赛情况与毕业时就业质量不显著相关,性别和专业差异对参赛水平和就业质量没有显著影响与差异。从对就业的跟踪调查分析来看,从准备就业到适应从业,甚至职业生涯的成功,参赛经历都发挥着重
摘要:本研究从A公司控制作业面切入分析,从早期人工作业方式到后来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查核,导入流程签核系统进行缺失追踪改善,并以采购及付款循环的查核为范本,進而研究A公司内部控制作业方式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信息环境;内部控制;强化;采购;付款循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一、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冲击  内部控制用来监督、